华教转入佳境的契机
2012-10-0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麦翔
9.26这一天,首相署部长纳兹里表现了瞩目的“政治智慧",在巫统群像中“与眾不同",似乎更适合担任教育部长。贵為首相署负责国会事务的部长,表面上是董总备忘录的“转交者",但因著简约而开阔的谈话,儼然是“中介人",调节著政府单元主义政策与董总多元主义诉求之间的矛盾。
请允许笔者简单引用纳兹里的“慧言":“董总8大诉求合理和符合时宜";“华校师资应諳华文,师资不足亟需解决";“华小生不断增加,应保留建校之地";“董总热爱母语教育,我们不应该对他们存有狭隘的看法"。还强调,“我们认同华社面对的课题,不一定要交由华裔部长处理,我们都是大马人嘛"。如果纳兹里是教育部长,华教罗罗框框的难题将大获改善。纳兹里的表现与1999年《诉求》事件中恫言放火烧雪隆大会堂的极端分子对比,真有云泥之别。第二天,感到尷尬不已的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不满纳兹里越俎代庖。这许是因為大选就在眼前之故,但纳兹里“政治智慧"的效应,不应否认。
且说董总自发动3.25第一波华教救亡运动以来,一直被潘多拉盒子裡跳出来的一隻又一隻的“政治化"妖魔所困扰,今年华教的课题似乎特别多,董总几乎没顶。有人污蔑董总“政治化",纳兹里事件证明了真相:靠政治化吃饭的大有人在,绝非董总!
回顾3.25来路,从“历史契约"锣鼓声中出台,以强势单元主义者自居者,严守《1996年教育法令》“保持现状"的底线,拒批关丹独中的建立。被“拖下水"而声声“喊冤"的马华,从跳过契约的内阁手中拿到处理关丹独中申办事宜的“令箭",无一不是别有议程的政治秀舞台上的角色。现在好了,尘埃落定了,人们看得十分清楚,事实证明,董总及其领导人完完全全是受害者,9.26是逼出来的,逼出了一个正面的结果,应验了俗语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纳兹里出面,马华该放心了。如果马华与马青果真“在乎华教",应当直言上諫,使华教得以鬆绑;或者借力釐清批文,还关丹独中以“真身"。还有,某些人也给上了一课:甚麼才叫做“积极"的争取?“小格局"如何服从“大格局"?“先筹建后纠正"、“尊重关丹华社的意愿"等说法一一都失去了依据。
到此应下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了:华教当前坚冰已破,迷雾已廓清,董总“轻舟"已过万重山,顺理成章地应转战《教育发展大蓝图》了。董总联合七大华团早前已向有关当局呈上了备忘录。以大蓝图為焦点的战场更為重要而广阔,既可以就多元政策或体系发声,论证《大蓝图》的单元本质,為多元主义长期的目标陈情;也可以提出8大诉求继续争取。总而言之,雨过天晴,董总以不卑不亢的连串行动,证明不辱华社的期望,不愧為华教堡垒的称号。历史经验再次证明,20世纪初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炮声中诞生的华教,贯穿著民主主义的真义,练就了“度险如夷"的防火墙作用;并且深深植根於马来西亚国情之中。所有这一切保证了华教永续发展的生命力,是华教身经百战而青春不败的“秘密"。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麦翔)
能有几个纳兹里
2012/10/03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伍叔
董总发动“华教救亡运动",大批人员涌到国会,向正在开国会的首相纳吉呈函,提出八项诉求。我们还以为这个陈情行动会受到阻难,你推我推,没人要接领,后者会派一个普通官员签收就算,没想到一切顺利,接受的还是首相署部长纳兹里。
更叫人大跌眼镜的是,纳兹里表现得那么友善,甚至认同这些诉求为“合理及合適宜的",还带著非议的口气说:“教育部怎么了?"
有人认为纳兹里是在“演戏",连马华总会长也怀疑纳兹里的诚意有几许,所以他隔天便要求纳兹里,待內阁討论华教课题时,他不要“改口"呀。
后来,在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纳兹里重申,他不会收回他早前说过的话。他表明,他將会出席討论华教问题的內阁小组会议,要求廖中莱届时记得通知他。
帮华人做事贏得掌声
纳兹里再说:“华教课题,不仅是华社的课题,是整个社群的课题,我不能以我不是华人部长的理由来推搪。"
他的话令人感动,也许没有多少马来部长那么有见地,那么开明,那么支持华教的了。
不过,对於他的另一番话,我们却觉得有需要修改一点。他说:“身为一名马来部长,在华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有错吗?如果有错,我就马上停止、不帮忙。"
这句话的后面十三个字应该刪掉,改为“绝对没错,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才符合一个马来西亚的精神。"记得当年,印度大兄三美威鲁也帮华人做事,贏得掌声。
倒是教长慕尤丁对纳兹里的谈话感到有点不快。他说,纳兹里令他难做了。
既然如此,为一劳永逸计,下次筹组內阁时,阿吉哥可要记得,让纳兹里改掌教育部,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光明日报/好评‧文:伍叔)
教总的担心,华社的忧虑
2012-10-03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教总主席王超群表示,教总担心《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过於强调国语及英语的教学,忽略华小是以华文作為主要媒介语的事实,或将导致华小日后变质。
这番话,不免又牵动了华社的敏感神经。因為,这样的忧虑心态,显然由来有自,即和华教风雨飘摇的历史息息相关。从英殖民时期到独立至今,这一百多年来,华教危机一波接一波,几时曾经风平浪静过?
所以,华社向来视华教為最后防线,对任何教育报告书或者蓝图,始终步步為营,无法完全信任,以致稍有风吹草动,都不免焦虑质疑,忧患意识,表露无遗。
华小是华教的根,只有根在,才能薪火相传,洋洋洒洒的《教育发展大蓝图》任何有关华小的内容,都可能牵一髮而动全身,确实值得我们字斟句酌地详加解读,丝毫马虎不得。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即在华文教育课题上,政府和华社的认知和立场,仍存在著巨大的差异,甚至因此形成了长期对立之局。政府无法理解华社為甚麼那麼坚决维护华教;华社则批评政府的单元教育思维不变“数十年如一日",唯恐稍不留神,华小就会步上当年英小的后尘,永无翻身之日。
说到底,基於歷史因素和教训,在华教课题上,华社就是没有安全感。这种根植於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对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阻力。一些政客即是以此為根据,把华教视為国民团结的一个绊脚石。
不能否认,在世界现代史上,“要建立一个团结的国家就须统一国家的语言和文字",确实成了很多“民族国家"的立国之初的模式。但如此塑造“单一民族"的理想并不实际,甚至带来了种族冲突、种族清算等匪夷所思的可怕后果。
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国民身份,是以他的种族和血统為标準,而无视他是土生土长的国民的事实;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爱不爱国,是根据他掌握国语的能力,而无视他对这片土地的忠诚付出与贡献,如此的判断逻辑,绝对是个严重的偏颇和悲哀!
谈回《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过於强调国语及英语的教学的问题,我担忧的,不只是华小或将因此变质的后果(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我也很好奇,提早在小四阶段就将华小的国语程度提高到国小一样的“理想",是建构在甚麼理论基础上?
我不是语文专家,不敢胡言乱语,貽笑大方。但请容许我质疑:这样搞下去,会不会弄巧反拙,扼杀了孩子们学好国语的热忱?最终,大人的“梦想",会不会成為孩子们的“梦魘"?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一根绳子繫独中山河
2012/10/0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巫月圆
926华教救亡和抗议斗争大会,虽生出不少枝节,仍算圆满落幕,请愿书中的8大诉求皆针对华教多年受到的不公待遇要求改善,并未要求魏家祥下台,相信魏家祥暗中鬆了一口气,30名马青中委巧遇董总的戏码算是白演了。
之前董总声色俱厉要求魏家祥对关丹独中事件负责并自动辞职,结果最后来个急转弯,令人大跌眼镜的同时,却也令更多热爱华教的人放下心头大石。虽说教育和政治密不可分,但华教斗争宜以大局为重,犯不著直接插手政治,以免模糊焦点,以及被捲入没完没了的政治斗争,魏家祥的去留就给选民做判断吧!
即使纳兹里表面再恭敬,话说得再冠冕堂皇,大家心中有数,那是场面话,不是真心话,华教的问题不会因而解决。华教的未来,权力不在于他,但比起一干恨不得董总换人、乱扣阴谋论大帽子的马华诸公,他赢在有风度,搭好了下台阶,才会和气收场。
正视华教诉求
反观蔡细历事后叫纳兹里不要反口、批评后者爱譁眾取宠,便显得他的不甘和小家子气。虽说为华教解决问题,马华当仁不让,但就因为多年来马华办事无力、不肯正视华教问题,董总才会趁大选年发难,要求正视华教诉求,这种做法没错,错的是以为董总步步迫害的马华。
很多人认同董总捍卫华教的功劳,却不认同董总近期对关丹独中的做法,认为它在为难华社,不让有关独中的独中生报考统考的言论,更招致四方抨击。惟若抽离第61家独中的情意结,诉之以理的话,今日的关丹独中身分仍未明朗,批文一日不改,如何称之为独中?若不是独中,如何报考统考?这不是说统考获得广泛认同、让越多人考越好的问题,而是统考是维护独中特质的最后一根绳子,如果绳子断了,董总还能捍卫余下的60家独中吗?这是攸关统考是否保存的大课题,若此例一开,以后60家独中是不是不考统考也不是问题了?
(来源: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