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294 辑



单向思维的慕尤丁


2013/8/1 柔佛老友联谊会

~作者:潘

早前,有电子媒体报道,“女子携狗”进入清真寺,亵渎了伊斯兰教圣地。头脑“单向发烧”的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直接指责这是“非穆斯林”不尊重伊斯兰教的行为。

不料这个想当然的指责“穿了煲”,原来有人将照片贴上网页,携狗者不是别人,而是一位穆斯林女性。行动党资深领袖林吉祥要求慕尤丁道歉,就是证明(2013.08.01《星洲第4版》)。

慕尤丁道不道歉不重要(前此巫统要员总自以为是,照例绝不道歉),重要的是巫统向右转,署理主副首相慕尤丁竟然牵着主席、首相纳吉的鼻子走;华人社会和华教新近频频被抹黑,使民族关系越拉越远。

这是“华人威胁论”遗毒再次“显灵”的结果。

如所周知,历史上1930年代英殖民主义者在马来半岛大肆鼓吹“华人威胁论”,目的是巩固其“英马双头体系”(Anglo-Malay Diarchy,即英殖民者的总督、政务司【Residient】或顾问【Adviser】为各州苏丹太上皇制度),而进行“权力下放”,即在殖民政府中培训和安插大量低级文员、工程技术员、农业技术员,以讨好马来贵族;颠倒了事实,华人成了代罪羔羊。

二战后,马来左翼蜂起,与华人左翼联手抗英,以人民为主体的独立出现了前景。但是,巫统中医东姑、拉萨为首的官僚集团,打着“马来民族主义”的虚伪旗号,向英国人要独立。政权一到手,掉转枪头向着华人,从《1956年拉萨报告书》树立“最终木漂”到《1960年达立报告书》落实最终目标(改制华文中学),露出了巫统假“民族主义”真种族主义的凶恶本质。

今天英国人早已退出我国的历史舞台,但其炮制的“华人威胁论”幽灵不散。发展到今天,这个歪论用漂亮的包装包裹着,如:纳吉在《1996年教育法令》“废除”最终目标,慕尤丁表面“提升”教育素质的《大蓝图》,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但华社有所谓“官商集团”与“公务员集团”为巫统打掩护,把“关中”视作独立中学,把《大蓝图》仅仅看作马来文教学时间过长的问题,见树不见林。这两个集团的作用,是分裂华社、帮助巫统实现最终目标。

林连玉在1960年代华文中学改制的时候,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当年)消灭华文中学,将来必然消灭华小。果然如此。林连玉看出单元主义教育的险恶本质,他发出了号召:“同胞们,起来,起来,起来,不团结斗争,华文教育将最终被消灭”!

这个号召,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师生皆要知书识礼


2013/8/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刘玉梅

发表种族言论的莎亚南阿南美嘉国中女校长蜜丝雅蒂,昨日在教育部官员的见証下,公开向1300名学生,为她之前的不当言论,作出了道歉。 

隨著女校长作出感人的道歉后,有关风波,也就宣告一段落。 

同样类似的事件,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口出含有种族敏感言论的事件,已经发生过很多次,谁也不敢保証,往后,还会不会又继续再有师长,一时情绪失控,再来同样的问题。

无论如何,事过境迁,大家最好还是抱著乐观开明的態度,往好处去想,希望这种存有种族偏见的风波,从此,不再发生于神圣的校园。 

神圣的校园,扮演教育下一代的角色!负责教育下一代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首先先教育好自己的行为观点,言论方面,行动方面,都应有教育工作者的文化,风范,风度。 

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体现知书识礼的风范,知识要常常跟上时代,方能有效引领学生。行为要有礼,即使对像是学生,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模擬榜样。

老师粗暴,懒散,不尽责,是不能教出好学生的。 

同样的,学生也要学习知书识礼,遵师重道,在校內好好求取知识,学习待人处事,守好学生的纪律。这是受教育的意义。 

学校,是公共场所,一切需以校规为重,不要触犯校规,就不会惹麻烦。不要在课室喧闹,或做出违抗老师的行举,避免激怒师长,而至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师生皆要知书识礼,互相尊重,互相爱护,说好话,做好事,这样的校园一定很温馨,健康,没有麻烦,没有开除,不需有人道歉,毕业后,大家依然怀念母校师长的恩情。

 

应让国家教育百花齐放


2013-08-0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郭联福

打从上个世纪英殖民政府对当时的马来亚不同种族的居民採用了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开始,便为我国繫上剪不短理还乱的政治种族关係与问题,然而这一种错综复杂的关係均可反映在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另外,在诸多因素的凑合之下,国民教育、华文教育以及淡米尔文教育的发展显得参差不齐。

略懂教育教学理论的人都知道,不管是精英班还是普通班,又或者是“放牛班”,均会同时出现不同素质与层次的学习者。因此,在面对不同情况与问题的学习者之时,教育者就应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识,而不是笼统的一颗“班纳多”药丸就以为能够治理所有的疑难杂症!所以,採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规划与实施重大的国家教育政策亦有上述类同的教育弊端之问题与现象出现。作为制定国家教育政策以及语文政策的重要依据之教育法令,其虽明文规定了承认多源流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里享有特定的教育权益与地位,但此多样性的教育面貌却无法在《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蓝图》中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最显而易见的是,此最新的国家教育政策均以国民学校的情况作为教育规划工作时的主要考量因素,而完全忽略了人民宗教学校、国民型中学、教会学校以及独中在软硬体建设方面的发展。

无可厚非,多元文化、多元民族、多元语文、多元宗教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分层与分类,以教育的多样性满足社会多样性的需求是唯一的选择,也应是全国上下奋斗的目標。即使以高优质教育而闻名的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没有像我国那样拥有多元的人文环境与条件,但却没有实施单元化的教育政策,更没有在提供义务教育之时將公民教育议题视为国家教育的侧重点,反而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正確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於每个接受国家教育的个体身上。

然而,该些国家的教育经验告诉了我们,他们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公民教育应有素质与素养,更能达到培养出一等且精忠报国的国家人才之目標。相对而言,在高度中央集权之下塑造出来的“刻板公民”,不仅让国家教育步入“顺了哥情失嫂意”的不利发展局面,国家教育的內部衝突更是极高可能性演变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一大阻力。

在教育全球化和现代化教育的催化之下,一个基於知识型的教育体系已与现今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了,我们需要彻底跳脱出一个因歷史缘故以及被强势国家战霸后而紧紧捆绑著的有限格局,並同时允许不同源流的教育產物在公平的竞爭环境下相互切磋磨合,这才有利於国家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择一而导致丟三落四的处理方式,既不符合经济效益,更是一门“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亏本生意。只要每个公民均能在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平台上一较高低,致力表现出最美好的一面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一项高度包容性的国家教育政策才能使到百花齐放的文化教育图景於这一片天高地厚的土地上灿烂地盛开。(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郭联福)

 

语文歧视


2013/07/31 (新加坡)新明日报

~作者:朱志伟

当我听到有南洋理工大学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失言、说出“中文系可能听不懂英语”这样的话时,并不感到太惊讶,只是内心难免好奇,上一代一些人对“中文源流”带有歧视的心理,怎么还会延及这一代?

30年不见的老同学,交谈间脱口而出一句话:“那个谁谁谁(是个华人)不是不会说中文吗?你怎么会认识他?”

我很纳闷地回答:“你很奇怪啊,他不会说中文,难道我就不能认识他?”

老同学想想也是,连忙道歉。我听出她的下意识:说中文和说英文的应属于两个不同群体,好像不相往来,至少,那是不同水果种类,不应在同一个篮子里出现。

其实,像我老同学这样的新加坡人不少,不少华文报新闻同行或许都碰过类似场面:采访对像(本地人)对于你会用流利英语进行访问感到诧异,又或者,采访对像用尽吃奶之力讲中文尝试让你明白,因为他怕你误解或听不懂他讲的流利英语。

这些年来,我已不仅一次地告诉别人:“我的中文水平还可以,英文也还好,当年考的是英文第一语文,虽然成绩一般,但听、说和写的基本能力还是有的,我们可以用英语交流。”

总结是:尽管这么多年过去,华文报记者还是给外人英文程度颇低的刻板印象,我就曾经得费一番唇舌对好些同龄朋友说:“比我年轻的这一代华文报新闻工作者,有不少是英国和美国知名大学毕业,他们的中英文同样出色,只是因自身文化背景和喜好,选择加入华文报。”

所以,一个多星期前,当我听到有南洋理工大学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失言、说出“中文系可能听不懂英语”这样的话时,并不感到太惊讶,只是内心难免好奇,上一代一些人对“中文源流”带有歧视的心理,怎么还会延及这一代?

是他的成长教育环境?某件事引发下的感言?还是一时开玩笑?不得而知。学生已公开道歉,个人也相信他能从事件中明白,这样的失言容易“打开一罐子的虫子”,毕竟,他只要翻读一下新加坡的建国史,就知道华校的兴衰和消失,曾经,或至今仍是好些国人心头的痛。

在本地学校双语教育环境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掌握一种语文,并对另一种语言有认识和了解。最怕的是所谓“大英文主义”或“大中文主义”的心态作祟下,用文化或语言的强势看不起,或刻意贬低另外一方,这才是对国家的发展最为不利,也是我们应该杜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