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九十八)



独中不符合国家利益?

2012/09/01 诗华资讯/评论

~作者: 吴嘉豪

试想一想,在廿一世纪的今天,有一个国家,它的子民仍得为政府的一纸批文而忧心忡忡,是不是很荒唐?在批文曝光后,华社一致认为批文里的学府是变种的,与华社心目中的学府是天差地别的。某个政党却振振有词地说这是纯种的学校,实在令人纳闷。

国阵高喊一个马来西亚口号至最近的一诺千金口号,其实仅是政治口号。连一所独中的批文都能够让媒体炒作,证明这个国家奉行单元主义多年后,在多元开放的时代,选择继续过往保守的政策。

某个政党的领导虽指出申请信是以私立学校的申请表格申请,但批文却遗漏“独中”及“统考”字眼,该政党根本就毫无诚意为华社办事。经过这一次申办独中的事件,华社已非常清楚该政党是如何落实有人在朝好办事的理念。

虽然主流媒体的评论皆认为先把学校办好,再来判断到底是不是一所纯种独中,但这些主流媒体的言论,根本就是违背华社的意愿。华社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独中,为何执政党和主流媒体选择误导人民?

从以上的论述中,人民有没有发现,对执政党来说,独中不符合国家利益?心照不宣,不是不符合国家利益,而是一些不可告人的隐议程。在人口比例逐年下滑的趋势中,华社的政治话语权是愈来愈小,办一所独中都那么难,未来的日子,华教如何发展?

我国迟至今年,才宣布承认中国大学和台湾大学。虽然说这是好消息,可是独中统考却仍不被承认。从改制国中开始,某政党就已经不会再为独中办事,华社应该唾弃这种政党,因为被华社委托了,却以保住官位为其任务,替主子服务。

假若下一届大选,执政党重新执政,独中仍然维持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情势,那么华社该如何寻找出路?是不是又与现在一样,办华教救亡大会?设立工委会申请批文?抑或年复一年争取又争取?

别害怕执政当局会以何种法令来对付说真话的人。毕竟,成立独中不是反政府。独中,只是延续先贤们办学的精神,并发扬中华文化。改制的国中已沦为不伦不类的国中,独中生年年增加,事实胜于雄辩,华社现今要的是自己办的学校,不是弃婴型的学校。

从前任教育部长执行加强国小发展政策至现任教育部长加强国语及巩固英语的政策来看,执政党从来就没有在民心思变之际去聆听人民的心声,反而一意孤行。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执政党好自为之吧!

 

潜在于独中内部的危机

2012-08-31 犀乡资讯网

~作者:于东

一些独中坚持独中办学基本路线,坚持原则。不过这样独中,往往被一些有心人歪曲为“纯种独中”。事实上,在马来西亚,没有所谓的“纯种”独中(“纯种”指只教授华文而排斥英、国语)。

独中媒介语之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在延烧。近一个多月来,由于发生关丹独中批文问题,引发了另一轮争议“高潮”。

所以会发生媒介语之争,有许多历史和社会因素,但症结在于办学者的办学理念。有一些人一味考虑功利主义和自身的某些需要,将办学理念纳入所谓的“市场经济”范畴;在模糊和颠倒教育本质下,一切出发点,只考虑与商业(经济)和政治利益挂钩。

将教育事业商业化,政治化(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后果,就形成今日的教育制度弊病丛生和不伦不类之现象。社会道德沦落,年轻人一味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不能不说与今天教育制度乱象有关系。

很久以来,笔者都深有感觉独中内部潜在着办学变质的危机。这些危机直接危害到文化道德传承和独中发展前途。

说独中内部潜在的危机(有的早已浮在台面上和已成事实),主要发生在教学媒介语被颠倒的问题。

教学媒介语的改变,就立竿见影的改变(制)了办学性质问题;成了国中性质的“独中模式”,或确切地说是“英文私中”(若要冒用独中一词,就取“英文独中”吧)。

过分强调或突出“双轨制”,必然削弱母语教学。这个危机是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危害性是不易察觉,有麻醉人们神经中枢之慨!

很久以来,笔者对一些采用“双轨制”办学方针的独中进行考察(参加统考和政府公共考试并重),发现弊病明显或不明显的体现在学生学习深度,民族文化素养提升,道德观树立和修身养性的熏陶上。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学生进修课本量太大,大大缩减了道德教育,修身养性,人格塑造培养的时间与精力。显然,这样的教育效果,违背了独中办学本质与宗旨。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向高层次发展阶段,如果将这项基本层次颠覆了,青少年身心成长就深受伤害。

将参加政府公共考试,等同独中统考,造成学生学习(课本)量过大,而有关学校的课程安排十分密集,学生没有学习外的空间去参考课外书籍和资料,影响了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教师也无课余时间对学生贯彻文化素养。这样无形中影响学生接受文化熏陶,上升文化素养和人格塑造的条件。

笔者很欣赏一些独中坚持独中办学基本路线,坚持原则,不受外部“歪风”左右。不过这样独中,往往被一些有心人歪曲为“纯种独中”。事实上,在马来西亚,没有所谓的“纯种”独中(“纯种”指只教授华文而排斥英、国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说法呢?这些人若不是对独中办学一无所知,就是故意歪曲!

最近笔者看到一所独中内部文件,甚感欣慰。该文件说:从2001年开始,实施改革方案,只采用独中课程的办学,专注于独中统考;不再开办PMRSPM课程。但仍鼓励高中部学生报考SPM。但在全校实施全日制下,参加SPM考试的学生,在下午时段进行补课(上课)。今时,全校学生,在下午时段都要参加英文和马来文补习,已提升学生对英、国文的掌控能力。

笔者一向来不反对学生参加独考外的任何公共考试。但是,没能力同时参加两项考试者,首要是要参加统考。这是作为独中者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也是区别真伪独中之根本标志之一。

要办“双轨制”的独中,不能将两种课程等同并列,一定要主、次分明;PMRSPM课程要安排在下午时段进行!

明确主次轻重,是挽救独中教育素质走向滑落危机之重要措施;这也是许多独中当务之急呀!             

 

勿削弱华教界力量

2012/08/31 (砂拉越)联合日报/社论


各方在关丹独中考试问题上有严重的分歧,而又进一步分化及削弱华教界力量的不利后果,恐怕影响保护与争取华教权益的工作,对华教和华社皆不利。各方宜通过联席会议解决争端,就事论事,避免节外生枝,大家要顾全大局。

在争论关丹独中单轨与双轨问题的情况下,马华与董总之间的矛盾加剧、部分华小董事向董总开炮、行动党也把矛头指向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与马华领导人;各方在这个问题上针锋相对,为各自立场和利益而斗争,或使争取华教权力的工作有更大阻力。华社各方为有关问题争论不休的情况令人担忧,因此华社应当探讨结合各方力量争取及保护权益的问题,达成共识而有一致行动,不至于造成华社严重内耗的局面。

 因为华小问题重重,华教界担心华小弱化或变质,董总对关丹独中的单轨制提出质疑,出现“变种独中”和“私立国中”的论调,也担心独中变质。董总与华教界提出疑问,应被视为有关方面的意见,而且有其代表性;虽然过于敏感,也咄咄逼人,但是这种检查关丹独中办学方针等问题的做法可以理解。

其实有关方面将问题解释清楚,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接触与商讨,不要互相攻讦,就不会出现争执扩大化的“阵营斗争”。这种尖锐对立的情况可能打击华教界的积极性,分化华教界的动作必须停止。

董总历来扮演监察的重要角色,因经常揭发教育部官员没有按照有关决定和指示处理华小事务的问题,说明了董总维护华教的强硬情况,也因此成了巫统方面打击和抹黑的对象。倘若华教组织也挑战董总的领导地位,是华社痛心、巫统高兴的事,因此马华董总要互相协调,协商解决华教问题,双方合作符合华社的意愿。

 

华校师资永远不够? 

2012/08/28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吴嘉豪

独中的一纸批文竟然可以在华社闹得沸沸扬扬,证明华教在这片国土,从来就是在风雨飘摇中成长。不管批文到最后能不能如华社所愿加入“独中”及“统考”字眼,从复办独中的事件中不难看出,政府的单元教育思维,从独立至今,不曾改变。

办学校,除了要有资金,也要有老师。华校师资荒闹了一年又一年,却不见政府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去解决。开了那么多空头支票,到最后是不是一诺千金,人民心照不宣。政府当年把独中改制,就是要国家只有单一源流的学校。

人民不禁怀疑,政府是否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在独中不能全数被改制后,就尝试从师资处减弱华校的力量。纵观所有目前的国立大学,有多少所大专开办中文系?开办中文系的大学每年录取的大专生有多少位?

华校主要的师资来源是师范学院。可是,在那么多的师范学院中,有多少所师范学院有足够的中文系讲师?就算有了中文系讲师,教育部是否有录取足够的中文系学员?

独中的文凭不受承认,就算政府放宽条件让独中毕业生当老师,有多少个独中生去申请?在独中生对当华文老师兴趣缺缺之际,教育部有何对策?

公共服务局一直表示华裔不愿当公务员。当局为何不大批录取华裔当华文老师?为何当局道出担忧公务员种族比例失衡时,没有长期在中文媒体加强宣传?为何我国华裔申请当公务员,需要劳烦华总?

为了一劳永逸解决华校的师资问题,教育部必须征聘更多的中文讲师,以便在其管辖内的师范学院有足够的中文系讲师。在拥有了足够的中文系讲师,教育部必须录取更多的中文系学员。教育部不能一直以聘请临教的方式来舒缓华校师资荒,也不能把国中的华文老师调派到华校执教。

众所周知,教育部正确的做法是长期培训足够的中文系正式教师,才能彻底解决华校师资荒。若华社还不能看到政府有诚意解决华校师资问题,华社就别期待政府会批准多一所真正的独中。

连国立大学都没有多少个中文系毕业生,华社能够在私立大学找到很多中文系的毕业生吗?就算政府承认中国大学和台湾大学,有多少个中文系的毕业生会投身教育界?

华社期待政府能够在所有的国立大学开办中文系,也期盼更多的私立大专会开办中文系。然而,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华校师资永远不够?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只要华社顽强地维护华文教育,相信铁树总有开花的一天!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