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295 辑



董教依然是一家人

2013/8/6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麦翔

今日(84日)华文报头版头条大字標题:「教总或全国签名反对(《大蓝图》)」,意味著新形势下华教梯队的新序列逐渐成形,董、教一家的传统並未如一些人担心那样已经消失。

新形势下的主要矛盾並未消退,而且日益升温。因此,我以为不是「或」,而是共同基础依然存在,董教携手前行,是可以肯定的,且看时下矛盾浪尖上的教总心情就可知一二:

其一,报道指,教育部对高小(即华小第二阶段,指华小四、五、六年级)的国语教学时间,「强硬」坚持每週270分钟,与教总的顶限210分钟,相距甚远,无转圜余地的跡象。

其二,教育部对教总的所谓《4点要求》,模稜两可,僵局已现。与此同时,高官又打算將《大蓝图》于96日径直付诸实施,企图迫使以公务员自居的教总诸公乖乖就范,「事態严重」。

压力当前,教总主席王超群表示,將于近期召集主要华团商討后继行动,包括號召全国家长签名反对《大蓝图》,甚至不排除考虑发动「1987年华小高职事件的行动」!什么是「1987年华小高职事件的行动」?应当是更高形式的行动,翻查歷史便明白了。

过去一年多,董、教双方儘管歧见频传,並且「有心人」见缝插针,火上加油,如今形势终究逆转,「官逼民反」,连秀才(教师、校长、公务员)也不例外。

回顾董总召开「728」前后,不少方面极力缀合,图使董教总「破镜重圆」。就一方面说,出发点善良;但若企望回復到五六十年代林连玉时期董教总那种亲密无间的「战略伙伴」关係,无异拉时间倒退。团结是一回事,领导又是另一回事,不能相提並论。

王超群声言將寻求与董总合作,以反对置华小于岌岌可危境地的《大蓝图》,可视为「倦鸟知返」之举,现实仍然有足够大的空间,供董、教总携手並进。结成「斗爭伙伴」(或曰「行动伙伴」),仍然可圈可点,虽然不是「战略伙伴」关係,华社欢迎有加,並企望华总、林连玉基金、校友联总等也一起入列,以全新格局应对正在右转的单元主义。四分五裂的华教,你大可视之无物,团结一致的华教,看你还能等閒视之吗?

个人或团体的领导地位从来是在严酷斗爭中获得社会认可而形成的,不是自封的。今天,董总扮演著五六十年代教总的领导角色,是时代使然。对董总而言,当前种族主义依然是主要矛盾,但今天毕竟比上世纪有很大的区別;乔装打扮「民族主义」的种族原教旨主义者,误导「定存区」社群的能力已日益逊退,而要求平等、公正、民主已然成为主流。所以,「不受压迫,反抗压迫」的斗爭哲学、「合法、合理、坚决的態度」、「多元平等、人权民主」、「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等依旧是董总不可拋弃的原则立场。另一方面,也要提升能力以团结身边战友和爭取社会分化过程中而「幡然悔悟」的新社群,包括年轻社群,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现实。换句话说,结合「原则与策略」、「立场与团结」,使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是攸关领导责任的关键词,华教史上有「双林」(林连玉与林晃升),经验犹存,並不寂寞。

 

神秘面纱底下的不安与忧虑

2013/8/6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即將在96日推行,但政府至今仍未公佈它的修订稿,神秘的面纱底下,是华社的普遍不安与忧虑。董总、教总和林连玉基金会等华教机构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无法达致完全一致的看法,但三大机构都担心教育部会通过教学措施来达到“国小化”华小的目的,这点,却是人同此心。

无可否认,在教育课题上,政府和华社的看法和立场,一直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异。政府宣称,政府本著好意推行《教育大蓝图》,旨在提昇学生、教师、学校的素质,加强学生掌握马来语、英语和数理科的能力,从而提昇整个国家的教育素质;但华社却指出,教育大蓝图虽然没有阐明消灭华小的意图,却订下了要在2021年至2025年实现国小和国中为首选学校,让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小和国中就读的目标。

华社最忧心的,正是这个“最终目标”。华社的担心是,华小的特质与纯正性,最终將在这个“目标”下,被化解於无形。

是我们华社变得过敏了吗?还是《教育大蓝图》真的暗藏玄机,让华社不得不步步为营?

显然,这是政府和华社之间,长久以来一直无法解开的一大心结。

因为心结不解,所以针对《大蓝图》的方方面面,双方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例如,《大蓝图》建议,从2014年至2016年,华小46年级须採用国小国文课程和考试,並大幅度增加国文授课时间至330分钟,华社就完全无法苟同。教总坚持不应该超过210分钟,董总则认为只要180分钟就足够了。

此外,英文的授课时间也有爭议。根据转型计划,华小的英文课程时间仅有120分钟,但却要上国小的330分钟同样的英文课程。这又引发了教与学的问题,即:老师要怎样教?学生要怎样学?全国华小校长职工会主席彭忠良就认为,这样的英文课程时间安排,最终將导致华小学生在六年级检定考试中吃亏。

说来说去,华社最大的忧虑,还是教育部的“最终目標”,担心在“单元教育”思维的指导下,华小最终会变质,甚至被消灭。政府如果並无此意,唯一的方法就是与华社展开更多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坦诚的对话,制定可以让华社真正放心的政策,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反应过敏”,就封闭了沟通协商的大门。

华社从来就不质疑国文的地位,也愿意並希望加强华裔学子的国文水平,只是在国文的教学方式上,与教育部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些歧见,应可通过沟通协调方式解决。虽然这样做需耗时费日,並因而可能降低《大蓝图》的“制定效率”,但却因为它更切合“双贏”的民意,反而可以提高它的“执行效率”。

聪明的政府,当会选择双贏!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一切都在改变中

2013-08-07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候雅伦

全国大选后的新內阁,让教育部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首先,原有的教育部和高教部两个部门合併,成为了一个部门。

其次,传统上由马华出任的教育部副部长职,因为马华的不入阁决定,而改由来自沙巴团结党的叶娟呈出任。

因为部门结构和人事结构的改变,让面对教育课题而欲寻求解决的人士,有种老鼠拉龟的感觉,也不知要向谁“施压”。

教育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在过去,它一直都是获得最多拨款的部门,它要管理的,包括所有大专以下的各类学校。它的职责是制定国家的教育政策、未来的改革和方向、更完善的教育体系,以培育出更有竞爭力的下一代。

而高教部则是负责管理国內的公立和私立大学、大专院校等。隨著我国在多年前把高教列为重要的国家工业,並把我国发展为本区域卓越教育中心后,高教部的责任更为吃重。

这两个部门都很重要,理应由更专业的人出任部长,以更专业的手法来推动政策的落实,以及確保政策符合趋势的需求。

新组成的內阁把两个部门合併,让这个部门显得更加拥肿和笨重,即使多了一位教长,也並没有很清楚的分工。

在教育部,仅是各源流小学的问题就已经一箩箩,这些问题,掺杂了政治和种族敏感因素,显得更加复杂,不能没有人处理。

马华虽然让烫手山芋脱手了,但不表示问题已解决。相反的,还有更多之前末解决、解决中或最新发生的问题,还悬而未决。

尤其是华小,一直以来都在官员有意无意的刁难下面对师资、拨款和课程內容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是明年將落实的国家教育大蓝图,还存有一些华社无法接受和妥协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对华小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

教育大蓝图里的一些建议引发了许多爭议。比如华小的国文教学时间太长,影响其他科目的教学时间,也產生了华小会变质的疑云。

当时,各华团和教育组织针对教育大蓝图提呈了反建议,可是至今教育部仍未公佈大蓝图的修定版本,对华教组织的反对和建议,也保持冷漠態度。

教总和教专不久前跟副教长叶娟呈对话时,大家就无法针对国文教学时间达致共识,而且也看不到未来能够化解僵持的局面。

叶娟呈一开始就强调一个马来西亚教育政策和全力协助落实大蓝图,华教人士看来无法对这名没有政治包袱,不諳中文、对我国华教歷史缺乏认知的副教长寄望太高。

大选后出现的不只是教育部结构上的改变,连华教组织的爭取和诉求方式,都需相应调整,並得另寻求助管道。

(星洲日报/情在人间作者:侯雅伦《星洲日报》新闻主任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忧华小国中华文师资荒

2013/8/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简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未至,金石难外!

我当了几年华小临教,才如愿进入日间师训学院,之后获派到南马执教。在大型的华小,校方敲锣打鼓聘请临教已是“公事”之一,甚至在学校篱笆悬掛招聘临教的横幅,可谓用尽方法,间接显露了我国办华文教育的悲哀!

原则上,安排师资是教育部本分的事,它责无旁贷解决师资荒问题。可是,我国华小在逼于无奈情况下,常常“越俎代庖”自救。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有的校长会亲自载送临教到教育局面试,可说用心良苦。

一些严重闹师资荒的学校,往往双管齐下,除了通过正规方式聘请“公家临教”,家教协会还得出钱招聘“私家临教”,甚至津贴在校服务的临教,俾让他们不会萌生转职邻校的念头。想想看,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3年苦读,我如期考获学位,並升上中学执教。早前,中学华文老师的师资尚算足够,而国中的普遍现象是:一名华文老师撑起全校华文班。纵使出现师资荒,还能由教育部聘请“华文班老师”解决问题。

不培训更多华文老师

其实,“一校一华文老师”的局面,苦了华文老师,也不利学生,堪称吃力不討好。当局寧可每年拨款聘请“华文班老师”,也不愿培训更多华文老师,不是明智之举。

今年,各州显见中学华文老师不足之虞。资深华文老师陆续荣休,却没有同等资格的老师到来取代,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没有华文老师的局面。至于所谓的“华文班老师”,多数以会考班为主,非会考班只好听天由命。此外,教育部于两年前推行的校內评估,或多或少导致原本有意愿的“华文班老师”裹足不前,最终吃亏的是学生。在中学,其他语文科目不愁师资来源,倒是华文科师资荒蔓延开来,教育部难逃其咎。

从我国独立迄今,已经历13届大选,教育部长亦换了好多张面孔,惟华小师资荒的痼疾,似乎不见有关单位正视问题及对症下药,中学则开始显露匱乏华文老师的隱忧,不容小覷。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难者亦易也;不为,易者亦难也。寻找解决方案,是事在人为,任由问题悬而未决,仅予人精诚未至,金石难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