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729

没拥有权只有使用权的学校

2017/11/13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邱丽芳

最近报章广泛地报导有关教会将收回三所历史悠久的校地,即浮罗池滑修道院中学、莱特街修道院小学和中学的事故。关心教育者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一时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其实,地主收回校地是迟早的问题, 因为物归原主是合于法律条规。确切的导因乃是这三间学校目前是在没有拥有权只有使用权的情况下运作。
有鉴于此,学校拥有地主权才是明智之举,至少不会因一些外来的因素或外来者的干预让教育进展和建设停滞不前。
就在早前,槟州政府在欲献地于中华分校的课题上闹得沸沸扬扬,其因是双方无法在建校地段割名达成共识。董事部不接纳州政府的要求成立有限公司来承接该校地而放弃在湖内兴建分校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校地的拥有权不属于董事部而是属于建议中的有限公司。这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该公司欲收回该5.44英亩的所谓的学校保留地,董事部也没权去抗拒和挽留,就犹如现在这三间校地的窘境。学校保留地的拥有权不属于董事部,无可否认董事部对校方的决策是须符合考虑该有限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如有政治因素存在和一些政客兴风作浪喜爱炒作教育课题,那只会把校地成为是非之地,苦了家长还有学子,后果是遗患无穷的啊!
如果有关当局的献地是出自为百年树人的教育远景和宏愿,就应把土地拥有权归于董事部的管辖下。何必多此一举成立公司来为难董事部在办理分校时面对时过境迁时难于预料的问题呢?公司的运作目标是盈利为准,董事部以教育为目的,这不是天作之合而是针锋相对的组合,问题多多!这也难免让人质疑到底有关当局来管理学校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不爽快的放手呢?在这里我很欣慰中华学校的高瞻远瞩,看到今天教会有意收回三所校地的局面!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开放,外国学院和教育机构可在我国设立分院,办教育很有挑战性!很幸运的国内许多企业界肯担起社会责任,都会慷慨解囊的献地和助建学校的硬体设施;对于热爱教育尤其是华校的我们都会尽心尽力的维护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中华文化,让先贤的智慧继续香火相传、发扬光大。在拨地建校的课题上理应确保董事部是土地拥有权的一方,免得被未来难于预料的因素影响校方的权益。在捍卫华教在多元化的社会的继续存在和有效的操作,我们更需要的是官方的相互性的责任。
城市内的学校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校地不足和经费不够,需要在足够的空间来建设无障碍的设施。许多学校有宽大的草场,但却没有善用之。一般上,这些草场每天只用了两三个小时,也许校方可向有关当局申请仿效日本的市区内的学校把草地改为多层建筑物后,置顶层作为运动场所,其他空间就当着多层停车场。这种硬体构造不但能解决学校空间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带来更多的方便,又可把空间当车位出租来增加收入。
独立后到今天,我们还是看到朝野政党对教育问题争个不休,没有解决方案!我们只看到在争执中,听到创新的政治骂人术语。

勿政治化韩院陞格

2017/11/10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刘汉良

“重相逢,彷彿在梦中,其实不是梦,还记得年轻时候……”时间过得真快、太快,我从韩江华文独立中学毕业离校至今,转眼间已50年了;不久前,两百多名于1964年初中及1967年高中毕业的“老”同学,曾假座槟岛市区某酒楼聚餐叙旧,大多数是当年高唱骊歌,互道珍重惜别而各奔前程长达半个世纪后,才首度再次见面,重温昔日同窗的情谊,那一刻更难忘和感激母校培育之恩。
如今欣闻韩江学院(韩院)终偿夙愿,获准正式陞格为韩江传媒大学学院,标志着韩江3校从此将迈向另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喜讯传来,所有韩江校友想必会顿感雀跃万分,与有荣焉。
2001年开始筹划申请陞格的韩江学院,是于2013年向高等教育部提呈申请书和计划书后,而于同年的4月,也就是第13届全国大选期间获得首相纳吉同意,并把原则上批准函交给韩江3校董事会,但迟至来届全国大选晋入倒计时的今年113日,才由高等教育部长依德里斯朱索正式把韩院陞格为韩江传媒大学学院的批文移交给韩江3校董事会。
或是因为如此,就像纳吉于1026日声称在马华的长期力争下而一口气批准增建10所全新的华文小学,以及搬迁6所微型华文小学所曾引起的争议,韩院这回于来届全国大选在即之际获准陞格,也不幸被有关方面尤其是反对党质疑布城当权者纯因出自政治考量,才于短短的8天内一再为华社捎来佳音,寄望能够转化为华裔选民回流国阵的选票效应。
在这方面,韩江3校董事长黄赐兴并不认同此乃“大选糖果”;他认为不能有此敏感的看法,应以平常心看待。
这足以显示,韩江3校董事会在民间办教育,志在一心一意为社会服务,希望留住更多学生在槟城唸书,为国家培育人才,这个理念也是韩江创校的初心。
韩江为华文报业培育人才
其实,撇开任何的政治因素,不论增建10所全新华小和搬迁6所微型华小,乃至韩院获准陞格为韩江传媒大学学院,皆是有利于发展华教,迎合华社的需求,这是华社长久以来的期待。
由潮州先贤于1919年及1950年先后创办的韩江小学和韩江中学,肩负百年树人的使命,走过风雨飘摇的漫长岁月,造就桃李满天下,迄今依然生机蓬勃,屹立在东方花园,继续对传承华文教育,发扬中华文化的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韩院陞格后意味韩江终告成功打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这不啻是韩江3校董事会同仁历经16年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诚属可喜可贺。
韩院陞格后之所以命名为韩江传媒大学学院,可说是名副其实,因为韩江中学几十年来曾为传媒尤其是华文报业培育和输送大量人才;记得我当年毕业韩中前后,已有相当多的学长(即使未接受任何的新闻专业训练)投身报界,在报馆各部门任职,当记者和编辑最多,甚至有一阵子,有多家华文日报的总编辑是由韩中毕业生出任。
直至韩中于1978年开办全马首创的新闻专修班(1982年大马报业公会华文组及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承认韩江新闻专修班具大专资格),1998年复办韩江新闻传播学校,翌年获准设立韩江学院,而在这期间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大专传播和新闻人才,打响名堂。
韩江3校董事会在华社各阶层人士和华团尤其是广大韩江校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下,相信可在不久的未来,把韩江传媒大学学院建设成为北马具有教育地标性的华社民办高等学府。

政府应多增建华小

2017-11-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庞宣

政府拨款华小近年来时有所闻,这是华社喜闻乐见的。虽然拨款只能解决华小一时之需,但无可否认的也舒缓华社为华小筹款的压力,解决了华小的部份问题。其次,华社也盼望非全津华小也能获得拨款的机会,以示政府公平对待所有华小。
教育部宣布增建10所华小与搬迁6所华小,举国关注,咸认为这是华社的一大喜讯。不过,也有政治人物持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这是大选前派送的“糖果”,华社无需随之起舞,感到雀跃欢欣。
政府宣布一次过增建10所华小,且增建在最需要华小的华裔集居的社区,是正确的决定。这些地区华裔人口暴涨,若不增建华小,该地原有的华小肯定不胜负荷,师生比例失衡,校园拥挤,难以施展优质教育;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学生不公,另一方面也让当地及附近家长感到诸多不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较远地区的华小就读。
因此,政府既然允增建华小,华社的主观愿望是政府主动地负起建校的责任,以及积极地协助华小在最短的时间内兴建起来,不会变成只是一个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政治花招!
政府拨款华小近年来时有所闻,这是华社喜闻乐见的。虽然拨款只能解决华小一时之需,但无可否认的也舒缓华社为华小筹款的压力,解决了华小的部份问题。其次,华社也盼望非全津华小也能获得拨款的机会,以示政府公平对待所有华小。
其实,全津或半津华小都归属在政府学校教育源流内,本应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才是,不应厚此薄彼。此外,华小拨款不论是来自联邦政府或是州政府,都比不上政府直接增建华小来得务实、快捷有效。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希望政府能以开放开明的心态,以教育建设的立场(非政治议程)协助华小正常健康发展,造福莘莘学子。
至于搬迁华小不失为解决华小发展“失调”的一个措施,也能应对一部份华小学生过少或过多的现象,但它不是解决华小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搬迁华小的工作从开始申请到政府批准校地的作业几乎全都落在华社的身上,即使批准后的土地规划及兴建工程全都要当地社区、华团及筹建委员会去处理及解决。若有关申请手续一切顺利还好,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若万一碰上小拿破仑的诸多阻扰,恐怕就麻烦多多一个头两个大了!
还有,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筹款建校的工作全得由华社担当,不可不谓责任重大。若政府体恤华社对多元教育及母语教育的重视及爱护,承担增建华小的全部或大部份的经费,就更能体现政府重视多源流教育的决心和精神了。
对华小发展而言,增建、搬迁及拨款只是政府的一个选项,惟从这个选项中可一窥政府对华教采取的政策是开明或是保守封闭的立场。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若华社对增建、搬迁及拨款华小有选择的机会,必定选择三者同时进行的办法。若不得已不能同时兼得,那增建更多的华小乃能真正解决华小人数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因为一些大型或特大型的华小已成为名牌学校,家长都争相把子女送入该校就读,造成附近地区的华小少人问津,人数逐渐萎缩。华小这种此消彼长的不正常现象将会继续维持,唯有政府多增建华小问题才有望获得解决。

爱华校久久

2017/11/10 中国报/评论

~作者:戴美清

宁宜中平华小的“禁酒令”来得有点突然,这是否也意味着,学校礼堂日后租用给别人办宴席,或举办校方的筹款活动时,都不能售卖酒精。
饮酒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独特文化,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只是任何的过度饮酒,不但伤身,也会引来祸害。
校园内不允许喝酒,理由的确堂而皇之,宴会若没有酒,并不会造成很大问题,但华校活动出现酒精饮料,正与马来西亚教育制度及华教生存大环境有关。
30年来,华小教育筹款活动离不开啤酒,在华小盛行的十大义演,正是啤酒公司赞助,政府资助华小的学校设备,数十年来依靠在华社发动筹款,也使到学校与啤酒公司结下不解之缘。
学校宴会场合,一般售卖啤酒都会回赠款额予学校,包括宁宜中平华小当天的周年晚宴,原订要售卖啤酒,以接受啤酒公司的回捐,唯最终筹委会决定不卖酒。
华校以设备养校,亦司空见惯,租用礼堂可为学校带来收入,宴会卖酒,不是犯法事件,也不代表学校在鼓吹饮酒文化,毕竟晚宴已过了上课时段,与学校行政没有抵触。
数十年来的教育环境,形成了啤酒公司赞助华小筹款的“独有文化”,今时今日一声令下的“纠正”,难以理直气壮,必须回顾前因后果。
希望政府懂得爱华校久久,别再问华校为何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