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381 辑



办教育需理想与实干相结合


2014-04-1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411日晚上,我应邀出席了南方大学学院为即将移民澳洲的黄明羽副董事长举办的欢送会。这是一个温馨的夜晚,我除了感受到澹澹的离愁,更大的感受,是停不了的感动和感恩!

在新山,黄明羽不算是甚么大人物,但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他全心全意投入了南院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从董事,到常务董事,再到副董事长,一直默默耕耘,既不张扬,也不喊口号。这样为华教付出的人,新山并不乏,国内其他地方也大有其人,平凡得很。但马来西亚的华教,却因有这么多平凡而又愿意默默付出的小人物,而愈冷愈开花,并结出纍纍硕果。

欢送会上,南院董事长张文强叙述了黄明羽二十多年来为南院付出的点点滴滴,包括他在南院草创建校时期,如何解决了5万辆次罗里的“弃泥”及开发一条道路直通南院,为南院节省了不下百万令吉开销的陈年事迹;还有他当年如何以身作则,发动他的母亲和七个兄弟响应南院的筹款运动,集体成为植树人的美事。

声声感激,句句感恩,此时回荡在南院礼堂的,不是离愁,而是感动。

署理董事长陈联顺致词时,并没有一味的夸奖黄明羽,而是说了很多的让人心头为之悸动的小故事。他回忆起当年他与黄明羽及已故董事长黄复生、创院院长张瑞发天天相约在一棵树下一边共吃早餐,一边商量南院建校与发展计划的日子,娓娓道来,彷如叙述着昨天才发生的事,并还在痛快地享受着这甘苦的过程。陈署董在南院有“侠客”之称,而他则一再强调,是实干精神与团队理念的贯彻,才造就了南院的今天。

综观南院的成长历程,从草创时期的宽柔专科班,到在荒凉的山岗搭建起第一幢教学大楼开始,实干精神和团队理念,确实无处不见,并屡创奇蹟。陈署董谦称,南院总在困难时期遇到贵人相助,事实却是,贵人总被南院同人的实干精神和团队理念所感召,才会纷纷一掷千金,或挺身参与工作,协助南院在短短二十几年里,建了教学主楼,建了学生宿舍和专家楼,建了大礼堂,建了中医大楼,又再耗资2千万兴建国际感恩大楼,并以1500万购下隔邻一片5英亩的土地,作为未来兴建行政中心的地点,同时在升格为大学学院之后,定下了未来要成为国内甚至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目标。

“作家不如学者,学者不如教育家,教育家不如教育事业家。”这是前南洋大学秘书长潘受说过的一句话,陈联顺以此话作为他昨晚致词的结束语,既表达了他对南方大学学院办学理念的期盼与憧憬,也强调了南院对传承实干精神和团队理念的重视,引人深思。

当晚欢送会的主角黄明羽是南院这种实干精神和团队理念的代表人物之一,欢送他,是为了感激他的付出,也是为了传承他所代表的这种精神和理念。他在简短的致谢词中,以“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这句名言与出席者共勉,同样值得与会者细细咀嚼,并思之、行之。

不煽情,却感动人心;不哗众取宠,却实事求是。办华文教育,需要学者,也需要教育家,更需要教育事业家;办民间大学,需要理想,也需要才学,更需要自强不息的实干与团队精神――这是我在这个欢迎会上,最大的体会和收穫!(星洲日报/若有所思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学好母语


2014/4/14 (砂拉越)国际时报/评论版

~作者:浓琳
 

过去常听闻小学国语科“很深”,搞到华小学生头大,家长频叹太难,需要补习应付,如今却连华文也被指程度太高,学生跟不上了。

友人最近在老同学聊天室抛出一个题目:华小华文科越来越难,征求大家的看法。他以孩子的课本为例,直认自己都看不懂,他的父亲曾当独中校长多年,老先生看过也说不容易,所以友人得出一个结论,应该是教育部编写课本的单位似乎在为难华小学生,或故意提高华文水准,以减少华小生的学习兴趣。

这个阴谋论是否成立,见仁见智,但“华文难不难”的问题,倒是获得一些同学的热烈议论。

友人认为家长应集体发声引起关注,免得学生视学华文为畏途,甚至渐渐将之放弃,动摇华教根本。不过,一位老同学的意见可圈可点,他认为应以多数学生的学习表现来评定华文程度是否太高,如果大部分都可以掌握,仅小部分有学习困难,就不能咬定它艰涩难明。

这位老同学还建议友人,去学校找华文老师,了解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从而研究克服的办法。

在一些人看来,华文是民族母语,学习起来应该是很容易的,所以如果出现学不会的情况,便会觉得大有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在当前过于重视国文和英文的体制下,华文经常被忽略,一些中学为了避免被拉低公共考试成绩,甚至不鼓励学生报考华文,可见华文地位备受挑战和打压。

笔者认为,华裔子弟无论如何必须学好华文,这是义务也是责任,遇到阻难应设法攻克而不是逃避,如果把母语抛弃,则文化传统迟早也会消失殆尽。

 

正视教育水平下滑


2014-04-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熊远宾
 

第五届两年一度的“亚洲论坛”,于本月三日在吉隆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亚洲论坛”是英国伦敦大学的伦敦经济学院所举办的前四届先后在新加坡、曼谷、新德里及北京举行。

“亚洲论坛”是非营利的组织,举办的全部经费由企业界的一些机构及公众人士所献捐。出席论坛人士须受个别邀请,免费入场。论坛的举办过程中,几乎全部电脑化,极少书面说明及书信往来。

这届“亚洲论坛”所探讨的课题主要如下:(一)亚洲的国际及区域性关系(二)城市及城市化的发展(三)在没有全球性的领导中,东协区的领导(四)国际金融体制(五)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六)习近平的外交政策以上的课题仍目前极受大家关注的亚洲及区域的问题。台上的主讲者及发言人共有十八位。

其中七位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教授,另外十一位是来自中国、印度、新加坡、香港及本地的学者、企业及政界的资深人士。台下参与研讨的人士也有其人,不少是伦敦经济学院的校友。

世界级素质水平

以我个人的看法,近年来在吉隆坡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中,“亚洲论坛”的素质水平应列为世界级。在一整天的研讨中,参与者的脑力不断地被激荡,进入高超的研讨境界。整个过程中,没有高官显要丹斯里丹斯里拿督拿督的那种官僚气派,达到现实高超的效果。

伦敦经济学院是伦敦大学最主要的一环。伦敦大学是英国一百二十多所大学中排名第三的名校,尤其是其社科系被列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哈佛大学。许多学生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生。校友也布满全球各国,在政、经、文化、教育界贡献良多。

相反地,我国的教育水平近三、四十年来,不断地往下滑。

OECD最近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的调查,六十五国中,我国排名五十六,比不少落后的国家还不如!

去年英国时报的高等教育调查,全球四百名大学中,没有一间是大马的,哀哉!多年来我国的人才不断地外流,越来越严重。更严重的是许多本地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即失业。教育水平低,私人界找不到工作。依赖当局宽容地把他们纳入为公务人员。我国的教育制度,一败涂地,是国家命运的致命伤,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因素。想要于2020年达到高等收入发达的国家吗?恐怕是望尘莫及!

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华社要特别关注儿女的教育,尽量栽培他们,长大后,争取考入如伦敦经济学院的名校,将来对他们的前途及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可能无量。当然也要做好准备,免不了要把英文基础搞好来!

 

华文口试的故事


2014/4/11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吴嘉豪
 

当学生们听到有外面的监考官要来我校视察口试时,他们都感觉紧张,毕竟我刚当上他们的华文科老师不久,就有县教育局官员来评估他们。

我校报考今年大马教育华文科的考生只有十六位。监考官要求必须有十位学生出席口试测试。虽然我要求全部考生都留下来,可是有些考生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搪。幸好还有十位考生愿意给予充分的合作,我才“逃过一劫”,免被监考官责怪。

我必须承认自己教导华文科的经验是严重不足的。在给予口试题目时,监考官有提到我所定下的范畴,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点难度。幸运的是,有鉴于我是在我校没有老师愿意自讨苦吃的情况下,自己当华文老师,顺利让学生报考华文,而没责怪我。

说实在的,这一次口试,除了能够从监考官身上学习到评估学生的技巧之外,还获得了学生平时在班上都没说出口的资讯。通过这一次的口试,让我了解到,最好的口试题材,依然是让学生述说自己本身的故事。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会说故事的人,最能吸引听众。当然,口试也不能完全是仅仅说故事而已。难得的是,有学生为了这次的口试,做了充份的准备。有一句俗话,常在媒体上看到,即“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这次的口试,那些能够获得监考官给予好分数的学生,除了学生能够顺畅地、流利地以及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做足了功课。只要有充分的准备,大多数都会成功。

口试,除了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质上更测试了做人的态度。有些学生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让监考官心里不是滋味,我也不好意思。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尊师重道这个传统价值观,或许在学生心中,只是流于形式,而不是打从心里尊敬老师吧!

有学生向监考官询问当华文老师是不是没有额外津贴的。监考官回答学生,在课堂外上课,是老师义务上协助学生。监考官也补充,老师有权利拒绝教导学生华文科。

虽然学生不了解监考官才有额外津贴,而我却没有,但我并不责怪学生,毕竟有许多学生都对我说,老师的薪水不多,要赚外快,才能够发大财。诸葛亮在《诫子书》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虽然学生认为当今时代的人都在追名逐利,可是淡泊名利才是我的人生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