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417 辑



口舌之争不利华教

2014-08-05 南洋商报/南洋社论

 

首相署部长拿督马袖强2日在安顺为一项慈善晚宴主持开幕时指出,要求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努力碰到阻滞,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

他说,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去年破天荒出席董总新春团拜,实乃破冰之旅,只是有人搅局,以致统考文凭受到承认的最佳时机宣告破灭。

马袖强也是民政党主席

他说,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与董总在统考历史科与国文科方面的意见分歧,“目前历史科问题已有共识,只差国文科,相信问题可在双方开诚布公地商议下获得解决”。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对马袖强的谈话给予回应,他促请后者点名究竟是谁在承认统考文凭一事搞破坏,并“希望不懂华教课题的政治人物不要(就此课题)随意发言”。

他说,董总去年4月就统考文凭一事与首相纳吉会晤时,双方有很好的互动,当时首相表示要与教育部长讨论及等待大选结束后,才与董总继续交流。

统考文凭受承认的争取一波三折,505大选前,政府准许统考生在拥有大马教育文凭(SPM)国文科优等的情况下进入师训学院,为承认统考文凭打开了一道进口,可惜争取成果自此之后就没了下文。

505大选过后,马华和民政党基于大选惨败不入阁,统考文凭的争取也就因此被搁置,不过,两党之后通过党选进行了领导层更迭,并在今年625日重新入阁,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受委掌管交通部,马袖强和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魏家祥博士双双出任首相署部长。

在朝里有人好办事的道理下,争取承认统考文凭出现新契机,有关努力也应该持续下去,而于事无补的意气之争,只能为事情增添无谓的阻力。

马华和民政党目前都由新人领导,他们和董总既无旧恨,也不该结下新仇,任何一方面若继续完全主观地发表意见或互相攻讦,最终必将亲痛仇快。

在马航MH17事件上,朝野国会议员罕有的枪口一致对外,这种镜头确实难得,但碍于各自的政治利益,要执政党和反对党始终步伐一致,则未免流于天真。

不过,董总跟马华及民政党基本上并无利益冲突,如果彼此能致力求同存异,在争取华教权益上必能发挥更大成效。

首相在处理马航MH17事件时,采用了“静悄悄政策”,因而与乌克兰叛军的谈判取得了突破,此举获得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认同,连民联领袖亦给予前所未有的赞赏。这个实例告诉我们,权益的争取未必要敲锣打鼓地进行,静默争取反而更有效。

华教权益的争取,不是一件所有人眼里都合情合理的事情,因此,大张旗鼓终究对争取毫无裨益,口舌之争更是可免则免。

 

被政治化的教育体系


2014/8/5 东方日报/言论版

~作者: 林淑蕓
 

自我国教育政策在60年代推出《1961年教育法令》以来,华文源流的中学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態;在当年接受改制的78所华文中学化身「国民型中学」,坚持不改制的60所华文中学则走上「独立中学」之路。

儘管大家都明白,教育课题不宜政治化,但放诸现实,政治动態却深深影响教育的发展。我们可见每逢全国大选欲来时,教育课题都成为一个重要的討论议题,而政府承认华文独中统考文凭就是一个已经被政治化已久的课题。

在首相署部长拿督马袖强日前以不点名的方式谈到政府「只差一点点」就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但却因有些人乱搞,结果政府最终没有接纳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课题,值得我们重温一些旧闻。

回顾近年的独中教育课题,不能不提华社历经20年后,终于在2012728日拿到申办关丹中华独中批文的风雨路。这所独中引发出来的课题在在显示出教育部对独中教育的不认同政策,包括:教育部发出无法增建独中的历史契约、关丹中华独中批文强制双轨制及媒介语问题,引发「变形独中」的爭议等等。

虽然在去年全国大选前,我们看到首相拿督斯里纳吉频频向华教团体伸出橄欖枝,包括亲自出席董总在大年初八举行的新春团拜,接著在41日接见董总6人代表团探討华教课题,期间有谈论独中统考文凭课题。

儘管这些谈得上是突破性的进展,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这场歷史性的会谈没取得重大突破,而首相当时允诺尽快与教育部及高教部研究认证统考国语科,作为统考生必须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国文科才能申请进入政府大学的条件。

时隔近一年,即在今年324日,第二教长拿督斯里依德利斯尤索在国会下议院称,独中统考不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因此政府不会承认统考文凭。

纵然董总多次宣称,在世界排名首200所大学中,已经有逾80所顶尖大学拥有华文独中统考生就读,证明统考文凭广受国內外各界的肯定与认同,但显然的是独中统考课题已经被政治化,使到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始终停留在「探討」、「只差一点点」及「技术层面」的阶段,这是因为当政者始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行动力所导致的结果。

 

教育事业非试验品


2014/8/1 (砂拉越)国际时报/评论版

~作者:浓琳
 

佳节前夕的好消息!被调派到全寄宿学校和技职学校执教而引起轩然大波的中学华文组准教师,终于如愿以偿,获准调回国民型中学和国中执教。

根据报道,争取调回国中执教的115名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中学华文组准教师,总算“守得云开见月明”,各自在开斋节前接获通知,于佳节假期后前往指定学校去报到。

这批准教师原本希望到国中和国民型中学执教,一方面为解决华文班师资不足问题,一方面也有为华文教育贡献力量的热诚与理想。不料当局一纸令下,把他们调去大部分是友族学生的全寄宿学校和技职学校,教导浅白和低级的华文,令他们觉得大材小用和壮志难伸,在申诉不果下只好向马华求助,通过内阁争取解决,却意外让马华领袖和副教育部长叶娟呈爆发舌战。所幸经多方努力,内阁同意纠正错误,教育部遂从善如流让准教师们圆梦。

这场风波至此告一个段落,相信准教师们也能在新环境发挥所长,然而这类事件会否再度发生,却是谁也无法保证的事。

就如上述师资调派风波,明显是考虑不周详,指派不当又不重视准教师反馈,反应迟缓拖延多时且毫无绩效,事实证明大有问题,却没有人需负起责任,船过水无痕,主其事者有恃无恐,将来还是会历史重演的。

其实教育的问题应依循专业处理,不能参杂种族议程,不容双重标准行政偏差,更忌政治化运作,重点是促使制度更公平完善,让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最大目标。

因此,政府和教育部必须重视引起争议的课题,认真作出检讨和改进,别让官爷们一再把神圣的教育事业当作试验品。  2014-08-01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2014-08-04 光明日报/专栏

~文:王增文
 

进入7月以后,发现要求转来就读的插班生越来越多,我也记不清见过多少家长了。每当问起他们为甚么要把孩子从其他学校转到我的学校,说来说去,无非是无法见容於校规,或是无法接受学校的教育方式,才不得不转换学习环境。

有时候很质疑中学教育到底是为了甚么?尤其看到一些活泼好动又顽皮的孩子,念中学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项艰苦的考验。如果是在国民中学就读,往往因为校园文化的影响,导致他们像摆脱韁绳的野马,不受管教,幸运的话,还可以混到中学毕业,然后才出社会磨练;不幸的话,就提早落入社会的染缸,体验不属於他们的生活。至於在独中就读的学生,有者就在严格的校规中,被校方挤出校门,美其名叫做转换环境,实质上就是开除学籍。

社会承担教育失败苦果

我们经常都有一种感慨,学校明明是教育乐园,为甚么好好一个孩子在校园中经过教育熏陶后,有好多孩子却轻易地离开学校,为甚么学校不能给他们更多的教育机会去改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呢?

最近收了一名转校生,问他原因,原来操行分数快被训导处扣完了,训导主任建议他另谋去处,找一所新的学校重新开始学习,家长只好带著失望的心情把孩子带走,又怀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找上门来。还有一桩更玄的,学生在校的行为没有甚么问题,却因身边有太多“损友”,辅导老师怕他受到不良的影响,就劝学生转校,似乎要告诉学生:“这里太危险了,你还是快快逃,明天还是会更好!”

学校教育把孩子教成这样,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呢?我们不是常常听人说,孩子有权利犯错,因为他们处於成长时期,他们正在学习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可是当他们在还没有认清这个世界之前,就已被我们的教育制度摒弃在外,最后,就由社会去承担所有因教育失败所导致的各种苦果。

因此,当我们在为优秀学生喝彩的时候,那些普通素质的学生,他们却要承受不应该加诸他们身上的教育伤害,我们当前在思考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时,却眼巴巴看著很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沉沦,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只能看到家长无可奈何,教师也无计可施,最后看著学生提早离开学校,为校园留下了遗憾,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似乎变成了奢望。(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