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426 辑



解决关中问题才重要


2014/8/2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胡万铎
 

关丹需要一间独中,这是事实。大家等了20多年,好不容易获得一纸批文,却衍生「独中」与「国中」的爭议。

从法律观点来看,批文中的「私立学校」確实是一所如假包换的私立国中,因为批文的第8条文阐明:「学校获批办的课程是国家课程,即中学综合课程(KBSM)和中学標准课程纲要(KSSM)。教育部已经接受到通知,这所学校也会教授国家课程以外的科目。」 但它没有明文规定可以考「统考」。

鑑于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是这所关丹中学开办的唯一条件,也是国家的教育政策所设的限制。关丹中学要办一所怎样的私立中学,就考验关丹中学的董事会的智慧。关丹董事会同仁经过慎重考虑后,宣布以董总的独中办学路线与方针为准,不但以华语为主要的媒介语,还將独中统考列为必考。SPM只列为选考。

关丹董事会能反客为主,及时拋开工委会之包袱,进而奉行董总独中的办学方针,这种转变立即获得董总的认同与嘉许的。记得在20121128日,关丹董事会与12华团及文化团体的匯报会上达致3大共识:(一)鑑于彭亨州的特殊情况,政府批准关中的模式仅適用于关中,不应成为国內其他方申办独中的先例;(二)支持关丹独中必须建起来;(三)长远目標是要求政府推行多元教育体系,承认独中统一考试。

关丹中学已开学了,目前有150名学生,明年將有300名,並且將迁入新校舍上课。事关学生前途,关丹董事会希望关中学生能参加初三的统考,遭受董总的拒绝。叶新田强调,董总保持原先立场,即在关丹中华中学没有官方文件列明可报考统考之前,学生无法报考统考文凭考试。

由于关中的批文不明朗引发「统考是不是內部考试」的爭议,不但双方各持己见,还牵连教总在內。在叶邹要求关中拿出註册证明可报考统考之际,王超群则要求两人出示教育部明確发出「统考內部考试,不接受私人考生」的通令,使到关中学生是否能报考统考,变成复杂化,更加纠缠不清。若彼此一直僵持下去,这死结永远不能解开。关丹中华中学的家长及学生变成华教的受害者,我们必需重视这一点,关中问题还是要解决。

关中虽缺少一纸批文,但却有许多的口头契约。前任马华总会长蔡细歷、现任总会长廖中莱及署理总会长魏家祥都曾经说过:「关中是一所独中」,甚至首相纳吉也表示说:「关丹是一所俯顺民意而特別开设的独立中学,而且运作的条件是学生必须报考SPM,如果要考统一考试,那是你自己的决定。」

部长及首相都有这样表达,加上关中现在施行的初中三及高中三年制,又是採取董总的办学方针及课本,应可考虑让他们参加统考,以实现关丹中学是如假包换的独中。我们不能自我设限太厉害,比政府的教育政策更严厉限制自己的发展,现在有政府首长「绿灯」放行,时局也无昔日之严峻,为何我们要畏首缩尾不敢大胆突破。

假如现任华教领导者若有所顾忌,怕华教因给予关中学生参加统考而引发大灾难,而不敢承担责任。要是一直对立下去並不是办法,问题必须解决。我献议召开全国华团交流大会,让大家提供宝贵意见匯集大家的力量与智慧去解决与突破这困难,给华教开拓一条发展新路,若我们老是墨守成规,始终受制于人。关中事件由全体华社决定,由全体华社负责。

独中是华社的共同財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摇篮,发展华教的基石,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它、扶持它、培育它,让它茁壮成长,完成它的民族教育神圣使命。

 

华小破坏团结?


2014/8/21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许万忠
 

华教在困境中挣扎图存200年,从仰人鼻息的殖民地时代到当家作主的独立建国,所欲所求,无非简单的「平等」二字。

遗憾的是独立近60载的今天,还有人不能理解华教所求是符合联合国人权宣言、团结各族群、达致种族和谐的要素。1961年教育法令设施以来,华教已经被腰斩,华文中学先是改製成「国民型学校」,再到今天的「国民学校」,政府资助的华文中学已復存在。

硕果仅存的华小,是教导中华文化,让华人子弟接受最基本母语教育熏陶的所在。华小困境日甚一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公平对待,处境堪忧,思想狭隘的极端分子却拋弃不了对华教的传统性偏见,视华教为洪水猛兽,甚至抱著除之而后快心態,要消灭华小,把华教置于死地。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叫囂来自政坛失意份子,目的无非爭取党內极端分子的认同,作为往上爬的梯阶,无需在意。可是,说一次谎言和说十次、百次的效果截然不同,「曾参杀人」的故事就是教训。当权者不该任由这类叫囂肆虐,特別是发言者的身份是部长级人物,没有及时制止,难免有放任或怂恿之虞。最近,名字经常见报的首相署副部长拉查里就是一例。他早先以华小对国民团结无益为由,建议政府停建华小,遭到华教人士大力抨击之后,非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质问「到底需要多少间华小才足够?」又说增建华小对巫裔不公平云云,都是伤害华裔感情,破坏种族和谐,有损国家利益的言行。

被极端思想冲昏头脑的拉查理还有一项说法,就是部分华小是属于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无需增建华小。拉查理错矣!根据董总最新统计,全国5859所国小之中,1317所是属于学生人数少过150的微型学校。根据拉查里「有微型学校,不可增建新校」的逻辑,不就等于说政府当局也不可再增建国小吗?拉查理不质问政府,却调转枪头针对华小,居心可恶至极!说华小破坏团结,根本说不过去。我国共有华小1284间,占的比例是20%左右;以学生人数计算,国小生有250万人,华小约60万人,约佔了25%。强调1/4的学生可以影响国民团结大计,根本就是危言耸听,何况华小生中,至少20%来自非华裔家庭。根据官方数据,1957年,华小学生人数是31万,学校1333间;2000年,华小学生人数增至622712人,华小数目不增反减,只剩下1284所。减少华小是否能够促进国民团结,答案是昭然若揭的。华裔是很有包容心的民族,华人文化博大精深,从来不排挤外来文化。华小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来,课本都是依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要编纂的,不容许出现任何偏差;华小的教师,都是政府学院或大专训练出来的,哪有可能在学校进行破坏团结,影响种族和谐的勾当?语言不是阻碍国民团结的因素,施政不公才是主因。宪法保障各民族有学习母语母文的基本权利,政府完全有责任在有需要的地区,包括人口稠密或学生爆满的城市地区,制度化增建各源流学校,並负责建校所需要的全部经费和土地。这么浅显的道理,就是有人搞不清楚,真是匪夷所思!

 

应以教育为导向


2014/8/20 (砂拉越)国际时报/时事评论

~作者:子富
 

争端无益!在批文纷纷攘攘声中创办的关丹独中,教总、董总以及关中董事会,正对关中学子是否可以参加独中统考问题,针锋相对,连董总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独中是华裔民族大业,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一步一脚印一路走来,十分崎岖,在政治因素影响下,前路依然如此,发展的道路是通过前辈的不断抗争铺成的。秉持这种抗争精神,关中学生能否参加独中统考,没有任何理由不能止于以教育发展为导向的共识上。

我国华文独中统考,能在全球建立起威信,并获全球数百所知名大学所承认,是董教总及独中工委会共同努力推动,并获得国内所有60所独中支持的成果。

教育考试的威信,是通过一定人数的参考以及水准与程度之保证建立起来的,基于这项威信建立的基础,我们认同教总主席王超群及关中董事长方天兴的看法,对独中统考,即使政府当年有什么“口头指示”,我们也应在以教育发展为导向上不断的进行抗争,我们不止要争取所有独中都能参加统考,还要争取独中统考的开放,国中学生也可自由选择参加独中统考。

政治情势时时都在改变,当一个政权出现危机时,政策往往便会趋向更为开放,这就是各个民族不论在教育上、文化上及经济上争取更公平对待的时机。

总之,对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主动争取是必要的,成果不会无端端的“从天而降”,是通过一步一脚印的争取而得来的,我国华文教育发展之路,便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我国华文教育发展,能成为中国与台湾之外,发展得最完整的国家,我们也必须坦然承认,这是我国政府比其他许多国家都来得更为开明所赐。

对是否让关中学子参加独中统考议题,日前举行之董教总独中工委会,从会后董总和教总领导各说各词看来,董总和教总的看法仍然分歧,这是令我们关住担忧的。

教总主席王超群表示,自1975年独中统考成立以来,统考一直都是由独中工委会负责,独中工委会是由董总及教总所组成,因此,对关中学子能否参考独中统考问题,独中工委会将会作出决策性的决定。

而董总主席叶新田则坚持关中学生不能参加统考的立场,并强调,关中学生以后是否可以参加统考,交由董总中央委员会决定,如果中央委员会认为需要改变立场,则须寻求董总会员大会寻求通过。

两位主席的谈话,产生了令华教界不解的问题,关中学生能否参加统考的决定权,到底是握在谁的手中?这个问题必须厘清,否则这项问题的解决将被拖延下去,对关中不利,对华教发展不利。

这项争议,是关中批文的含糊所引起,叶新田认为,关中不是独中,而是一所“私立国中”,而政府也曾经指示,统考是独中的内部考试,只限独中生参加,如果违反这一指示,将牵连全国60所独中,后果不堪设想。

而王超群则不这么认为,他的看法是独中工委会正好利用此项课题来试探教育部的反应,独中工委会应有这个勇气和魄力来面对这项挑战。

王氏也置疑,教育部是否发出统考只限独中生参与的通令,对这一点,与关中董事长方天兴的置疑是一致的。

即使这项通令是存在的,我们也应团结一致,主动的为统考及独中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谁的错


2014-08-22光明日报/专栏

~文:冯伟伦
 

今年又有多少华裔优秀生被拒於属意科系之外?这成了每年国立大学录取名单公佈时,首个冒现我脑海的疑问。优秀生在政治人物的陪同下召开记者会申诉的新闻,年復一年地佔据报章显著版面,坦言,这已让我感到极度厌倦。拿不到属意科系,究竟是谁的错啊?

首先,问题会否出在考试制度?政府为了彰显本身制订的教育方针乃天下无敌,而降低获A的门槛,以致生產出过多且素质参差不齐的优秀生,只为一时的自我感觉良好。衍生出的后续问题,便是僧多粥少,大家蜂拥相爭所谓的热门科系,进而造成少人欢喜多人愁的局面。

大学先修班及大学预科班是进入国立大学的两大同等资格管道,但实际上两者在课程制度及考试模式都有差异。土著学生佔90%的预科班被指较先修班的学生更容易考获全A佳绩,长久以来引人詬病。究竟这两个源流是否適合被放在同一磅秤上,再以所谓的绩效制来衡量呢?

此外,学生在申请大学科系时所抱持的心態也很重要。在眾优秀生中难免存在没有明確生涯规划,適合朝哪个领域发展缺乏清晰概念的学生。在“考获满分,不做医生太可惜”的观念下,不排除有优秀生在未全面检视本身能力及兴趣前,就盲目申请医学系。这做法不就形同霸佔了真正有志学医者的机会吗?

问题的罪魁祸首非缺乏透明度的所谓绩效制莫属。如果当局自认光明磊落,为了公平起见,就该敢於展示所有进入有关科系的学生成绩,若成绩都比投诉者来得標青,投诉者也就无话可说,只能认命。

说一套,做一套,最討人厌!倘若政府大方承认及以高度透明的方式执行“固打制为基础的绩效收生標准”,並为该制度设下期限,我个人可以接受。毕竟,我认为正义(Justice)超越平等(Equality),对先天条件佔劣势的群体实施適当的保护性政策,才能正义地维护全民的权益。(光明日报/好玩文:冯伟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