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人数来源问题大
2015/1/1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华小增加了,但华小学生减少或流失,並非好现象,华社必须关注与正视问题,为华小学生人数“止泻”。
教总发表的《2000年-2014年全国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与现况》显示,华小学生数过去15年减少5万2028人,跌幅达8.35%,这是我国华文教育发展的一大变化,也是华小发展的挑战,华社须认真看待。
人口分佈影响
华裔人口、社会经济变迁、教育政策,使到我国华文教育发展在不同的年代,面对不同挑战,尤其是华裔人口分佈与名校效应,对华小新生人数,带来很大影响,导致经济活跃地区的华小,出现学生爆满的情况,远离市区的华小,则面对学生来源不足的问题。
我国华小教育,是有口皆碑的,华小的良好学习风气、教师认真教学,加上华语华文的经济价值提高,华小的非华裔学生逐年增加,但华小却面对总学生人数减少的问题。
过去数十年,华社与华教组织,一再呼吁华人保护华文教育、保住华小,但是,维护华教不能单凭口號,而且不能靠非华裔学生来维持或增加华小学生数据。
须从源头著手
要解决华小学生人数减少的问题,必须从源头著手,特別是不少华人家庭重视优质教育与孩子的未来发展,而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与私立学校就读、非华裔学生转到国小或淡小就读,以及移民到国外等等,这些情况必须受到正视。
华小强调分数与成绩,学生的课业也比国民学校、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学生重,对一些华人家长而言,华小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也会导致华小学生人数减少。
华社以华文教育为荣,但除了捐钱、呼吁政府修改教育政策,给华教更大的发展空间,又有多少人看到华教未来的问题?
教育不能使人受伤
2015年01月09日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黄燕娣
教育面对的是人,人有各式各样,不同个体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教育可以百花齐放,但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不等于坚持传统,一成不变。
因为人性所使然,所以每个人都有盲点,这是要接受的事实。站在教育不同的岗位及高度看教育课题更是如此,要不然就不会经常看到为了面子而爭得面红耳赤或各持己见的教育课题出现。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遇到某些想法或意见跟自己的不一样时,常会说別人想法无理或幼稚,自己的才是合情合理的。有这种情况出现应属正常,但如何化解,求得统合综效,取得双贏,这就看个人的修养及智慧了。
有人说素质教育、成功教育、翻转教育、合作式教学、弟子规等不同的教育原理应要在学校推行。问题是在教育词典里有太多的理论学派,这些教育理念都有它可取之处,但面对著一群受教者,学校不可能全盘推行。因此,才需要有一群教育理念相近的人组成教育团队,在团队中要有站在最前线的老师。可惜,很多实例因理论无法结合实践,往往到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独中办学自主性较高,若董事部不过于干政,而学校又有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校长,没有办不好的教育,只有不能配合的团队。若学校领导办学方针的行政各单位办学理念及使命不一致,大小事都各持己见,无法配合或貌合神离,无论多好的教育理论学派都不可能顺利推展。因此独中才会经常出现没有人要当行政,或校长任期不长的现象。
在职场上员工离开或加入都是很平常的现象,同样在独中每年都有教师流动应该是属正常,若流动率很大,也许校方就需要检討:是不是待遇不合理;老师的教学没有得到尊重或肯定;同事之间的教学气氛不融合等。
站在学生的角度,若这所独中的教育不適合自己,有权选择到较適合的学校就读。站在老师或行政人员的角度,若不適应或得不到校方认同,他有权选择离开另谋高就,这是合理的抉择。
在教育普及的年代,除了学生要受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
教育没有对或错,只有適合与否,只要它不伤害任何人都是好的教育。
初识关中庐山真面目(上篇)
2015-01-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鲁金
月前,参与某华教组织关丹中华中学考察活动。
近一年来,对于关丹中华中学事件,笔者保持沉默,不置一词,却始终没有改变对关丹中华中学事件本质的看法与立场。笔者无意牵涉董总领导层内部纷争,更不想参与关丹中华中学能否参加独中统考的无谓论争(关丹中华中学是私立中学,报考独中统考是伪命题嘛)。然而,考察所见,倒是印证了笔者一贯的观点。谨叙述一二,或可正舆论视听。
一.既然“堂堂正正”办学,何必屈辱求存?
关丹中华中学向考察团展示的办校批文,与2012年9月间在网络部落格曝光的批文内容是一致的。关丹中华中学批文明确说明这所学校是受1996年教育法令及其相关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所制约。批文也规定了这所学校必须以国语教导国家课程KBSM/KSSM;学生参加马来西亚考试局主办的初中检定考试(PMR)和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和马来西亚考试理事会主办高级教育文凭(STPM)考试。
自我安慰边办校边争取
从批文这些规定看来,关丹中华中学是一所“不折不扣”实行“国家教育制度”的私立中学。这是关丹中华中学得以设立的“法理依据”。日前,彭亨州教育局长的公函也进一步印证了关丹中华中学“不是一所华文独中”的事实。
关丹中华中学依据批文规定期限筹备办校开课,并向彭亨州教育局申请学校注册证。
2014年2月10日,彭亨州教育局局长签发关中注册证,这是依据1996年教育法令的临时注册证,有效期限至2014年6月30日。这份注册证注明关中的教学媒介语是马来语文,学校实施课程是国家课程KBSM。
这样的注册证当然不是一心想办理“一所华文独中”的关中办学者所要的。
经过交涉,当局于2014年4月21日发出另一份志期2014年12月31日期满的临时注册证,注册证只是在“课程名称”栏目增加附注一段文字:“这所学校被批准实施的课程是国家课程(KBSM /KSSM)。马来西亚教育部也知悉这所学校也将教学国家课程以外的科目。”其他内容与先前发出的注册证完全一致。关中办学者无奈接受,自我安慰这是“‘边办校,边争取’的其中一部分进展”。
堂堂正正只是法外遁情
学校注册证,是一所学校的身分象征,它依据教育法规定学校的性质,办校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如课程类型、教学媒介语、考试、设施等)。以目前情况来看,关丹中华中学注册证赋予关中办学者办理的是一所实行“国家教育制度”的私立中学而已,并不存在“朝向华文独中办学模式发展”的空间。关丹中华中学董事长拍胸膛要“堂堂正正”办理华文独中,看来只是“法外遁情”,屈辱求存罢了!
二.如此“双轨制”,岂不忽悠学子?
课程与教学制度是学校办学性质的集中体现。考察关丹中华中学现有初中一年级课程结构,该校完全依据学校注册证的规定,实施国家课程KBSM,以马来语文/英语教导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生活技能科、道德教育;另采用独中教科书,以华语教导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电脑与资讯工艺等独中科目;国文、华文、英文则兼采KBSM和独中课本,综合教学。具体课程设置,体现“均分主义”色彩,KBSM和独中课程的主要科目数学、科学、历史、地理都分配同样教学课时(即KBSM和独中数学各4课时、KBSM和独中科学各4课时、KBSM和独中历史各3课时、KBSM和独中地理各2课时)。
初识关中庐山真面目(下篇)
2015-01-04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鲁金
尽管关丹中华中学办学者一再声称该校仿照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双轨制”办学模式,但是从该校课程结构看来,显然与吉隆坡中华独中“双轨制”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吉隆坡中华独中的课程“依循双轨制的内容编制,以华文独中课程为主体,引进政府文凭考试课程的内容,使二者相容并蓄,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双轨制的效能”(参见吉隆坡中华独中官方网站)。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依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和进度需求,分配充足课时,整合完成独中和政府文凭课程,规避重复教导两种课程的重迭内容。反观关丹中华中学的课程设置,对KBSM科目和独中科目“分割教学”,虽课时均分一致,但是所分配课时足以完成KBSM课程,对完成独中课程则“捉襟见肘”,严重不足(据了解,独中数学、科学课程编制是以每周6课时为标准的;独中历史、地理课程每周需4课时方能完成教学内容和进度)。再者,关丹中华中学安排不同教师执教这些KBSM和独中科目,教师之间无从协调教学进度和规避重复教导两种课程的重迭内容。以两种不同语文媒介教学同一科目,此乃教育教学大忌,也徒增学生学习负担。
关中未做好统考准备
外头对关丹中华中学能否报考独中统考闹得沸沸扬扬,关丹中华中学教师和学生似乎还没有做好面对独中统考的准备工作。该校年轻教师一般没有看过独中学科课程标准,也不知道有独中统考考试纲要的存在。
“双轨制”教育异化,已让华文独中“伤不起”!关丹中华中学重蹈覆辙,而标榜“拥护全国华文独中的总方向;采用董教总拟订的独中统一课程;以隆中华独中的办学模式为蓝本;以统考为主、政府文凭考试为辅”(“关中办学八重点”),岂不忽悠莘莘学子?
三、关丹中华中学,让我如何说好呢?
缺乏理法难面对现实
7‧26批文掐断关丹华社复办华文独中的夙愿。游走关丹中华中学临时校舍,我没有感受到一丝“华文独中”的氛围,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味儿似的。我理解白发苍苍办学者办理民族语文教育、承传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的初衷,无奈种族化教育政策与教育恶法的钳制,民族语文教育发展步履维艰而迫于屈辱求存。我钦佩年轻教学工作者服务教育的热情,但对独中课程与独中统考不甚了了,怎能完成民族教育教学任务?
光有“情”,少了“理”与“法”,毕竟难以面对现实,突破困境!一元化教育政策“最终目标”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不久前,其奉行者不是放言“华文独中更改课程,朝向国民型中学模式发展”吗?关丹中华中学(“关中模式”)或许是颠覆、变质华文独中体制的桥头堡。关丹中华中学,我怎能不看清你的庐山真面目!
(南洋商报——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