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量,维护华教
2015-01-21 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余开云
“凝聚力量,维护华教”,是直凉中小学40周年会庆“校友之夜”的主题,其宗旨乃唤醒华裔后辈除了重视努力学习我国国语,加强我国族群的沟通,促进和谐;学习国际通行的英语,扩充视野,迈向世界之外,绝对不能忽视本身的母语教育,应將国民型华小与国民型中学作为首选学校,是能兼习上述多语文教育的机会,同时提出以下三点共勉:
一、 坚持捍卫完整的中华文化教育
“凝聚力量,维护华教”主要的目的是唤醒校友们及华社关注坚持维护母校完整的中华文化教育背景,特別是母校华侨国民型中学处境,全国有78所华文中学于1961年前后受威迫利诱改制为“国民型中学”,经半世纪岁月后。面对中华文化背景式微,被潜移默化逐渐成为“国民中学”之际,目前引起了华社关注,华总行动方略2010年杪发动于檳城召开“国民型中学问题与挑战”全国研討会后,催生了“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一年来积极在各州召开会议,展开捍卫改制前政府所作的承诺,终于获得政府正面的回应,教育部先后两次拨款5千500万令吉,更在2015年预算中首次获得2千600万的拨款,虽是杯水车薪,国民型华文中学(SMJK)总算获得认可。我们的先贤,创办华文中学是要继承华文小学的任务至大学,若母校中学变质將產生断层。“创业维艰,守业更难”,但我们后辈必须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才能了愿先贤创办华校的遗志。
二、主动爭取国家技职教育与培训的权利
工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工商业社会急需拥有大量高科技专业知识与技术人才,过去传统的栽培文、理科由中学至大学学术型教育制度已出现脱轨,手工艺学徒制已渐由技职教育机构所取代,故先进国家教育制度已转型將学术教育与技职教育并驾齐驱,或为教育首选。
我们应关注我国技职教育制度的转型,若子女对学术科不感兴趣,趁早报读国立技职学院与培训,搭上国家技职教育的列车,分享国家资源。
三、掌握终身教育机会
进入资讯时代的今日,世事变化一日千里,知识与技能不能停滯不前。接受终身教育是大势所趋。本会为分享政府资源推动华裔社群终身学习,在大马行动方略技职教育行动委员会主催,与彭亨华校校友会联合会策动下,成立技职教育小组由本会署理主席莫善鸿、財政庄惠云组成委员,在秘书谭松发与全体理事协力下,成功原先在高教部属下于百乐县社区学院举办了4期电脑班,两期烘焙班、美容美发与养殖淡水鱼课程,受惠校友及华裔百有余人。本会將继续不輟,冀望校友们掌握良机,与时代共迈进!
眼前华教面对重重打击困境中,冀望我国衷心爱护华教团体,捐弃个人恩怨,同心协力,凝聚力量,维护华教,该是创校先贤所乐见!(稿于辅仁斋)(星洲日报‧东海岸‧瞭望台‧文:余开云)
借力解师荒
2015/1/2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小长今
新学年开课,师资不足的课题依然缠绕著华小,缺乏老师的学校,在等待教育部调派老师之际,以聘用代课老师、合班共用老师或缩班等方式,暂时化解人手的不足。
若向外聘请老师代课,就是额外的费用,一般都由家教协会承担,否则就是由校內老师分担代课,眾所周知,现代教师工作繁重,老师除了要肩负本身的节数,又要为教师不足而代班,甚至校长也要代课,那肯定不是好现象。
除了开学时面对教师短缺,每当有老师退休,安排填补教师的空缺,也是困扰华小的问题。
华小师资短缺,是行政与体制上的问题,但它不应该是一个“敏感”的课题。站在教育大原则,依据学校的规模提供足够的老师,应当是常理,只有在“人为”的因素下,才会被演变成敏感课题。
缺乏多少名教师就填补多少名教师,只是在灭火,当每一年新学年开课时,又会再失火,问题在于,不是缺多少人,就会有足够的人来填补;派出不具中文资格的教师,亦使问题节外生枝。
教育部拥有完整数据,每年全国华小开办多少班、需要多少名教师、每年有多少名教师退休,从培训教师至分派教师的过程,是能掌握清清楚楚的数据,可是缺乏教师的问题仍然周而復始了40多年。
华教歷经数十年的苦苦爭取,也举办过抗议大会,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或许,华团文教组织应该重新检视处理问题的策略,当力量不足时,就要“借力”,尤其是中文的地位与以前不能同日而语,善用契机处理事情,会比摇旗吶喊更有效。
教育需要双管齐下
2015-01-19 星洲日报‧大北马‧大新闻笔
~文:张洁盈
上週,写了探討维持华小的必要,挑起了1名当华小教师的学妹的感慨。
她在脸书给了我一个私讯,说读完那一篇专栏內容后,万分感慨,也想起了在校看到一种现象——当一所学校的非华裔生超越华裔生的人数时,连语言环境也会改变,更谈不及发扬中华文化。华裔生与非华裔生都以国语交谈,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多数非华裔生无法好好掌握华文,更不用去想他们能跟上课程的有多少人了。
她又是感慨地说,或许这只能归咎於教师的失败。
我不敢用宏观的想法去发表伟论,也不会去评论这是否教育的失败,不过我的確非常认同,也是我上週写过的,当华小生不諳华语,更甭说掌握华教的精髓和中华文化,日子久了,华小的发展,还真让人担心。
因为採访的关係,我上週到了那所以非华裔生居多的微型华小2次,逗留的时间也是一到两个小时左右,好几次亲眼看到和我在交谈的校长、教师,偶尔与迎面走来的学生说几句话时,都会以华语和学生说几句话,不管是问他们下课有吃饱吗?还是问准备要去哪里?
看著眼前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就可以大概知道会用甚么语言回应校长、教师的问题。
一般上,低年级的非华裔生只能报以微笑,睁大眼睛看著教师,高年级的非华裔生表现可能比较好,会以非常简单的几句话回应。
刚巧在下课时,看到一名身穿马来校服的小女生,校长和她说了几句,她也对答如流,校长轻轻抱著她,对我说她的爸爸是巫裔,妈妈是日本人,不过家庭教育因素,即使父母不諳华语,但却看重孩子的教育,她和姐姐们都能把华文掌握得很好。
在学校,教师的確扮演传授教育的重要角色,也应坚持在学校以华语和学生沟通,不管他或她能不能说华语,要他们在校园內一定要用华语交谈,一发现学生之间用非华语,就得立即纠正。
毕竟这些非华裔生回到家后,如果家长不諳华语,又缺乏关注子女的教育,孩子更不可能有机会好好地去学习华语,除非能像那几位巫日混血的小女生,有那样的环境,才能学好华语。
所以,就如我们唸书时,也常会看到“教育需要双管齐下”,不应该只是把责任交给教师,家长也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星洲日报‧大北马‧大新闻笔‧文张洁盈:)
董总的忧患
2015-01-22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高城人
数年前,笔者还在教育界服务时,曾经遵从当局指示,提呈学校董事的名单和资料以申请董事会重新注册事宜(根据学校档案记载,上一次的董事会注册工作是在上世纪60年代处理的),但是截至年前笔者引退时,仍未接获董事会被重新注册的公函。
由此引申,董总的组织有其不稳定的因素,因为根据报章的报道,组成董总的全国各个属会中,真正获得当局批准注册的是寥寥无几的。
近来董总的人事纠纷闹得沸沸扬扬,为了关中课题,僵持不下,导致和多年的“兄弟搭档”教总也分道扬鑣。而后要开特大,不成;要开常委会,不成;要开中委会,也不成。如今还“惊动”法庭,使得爱护华教的人士无不忧心忡忡。
爱护华教的人士,皆担忧董总可能因此陷入冗长的法律诉讼,对于董总的运作影响深远,甚至停顿(如果中委会停止运作)。如此一来,不但关中学生参加独中统考遥遥无期,甚至可能现有的独中统考的运作程序也受到干扰。董总多年来备受华社尊重,如今因人事纷爭落到如此地步,所谓“亲者痛,仇者快”,令人嗟嘆!
星云大师所说过的“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有则”虽然是智慧名言,但听得进耳,并加以实践的人,毕竟不多(甚至没有)。从现实的例子中,每当一个团体出现人事纷爭,印象中未曾听闻过有任何“权高位重”者能够“当退则退”的。都是非要等到被多数人否决,或法庭的裁决,才不得已而“自动”让位的,这说明了大多数当权者都是“拿得起”,但是“放不下”的。
董总在我国华教界(尤其是独中)是具备影响力的团体,领导人向来是德高望重,令人尊重。我们但愿,这次的人事纷爭,能够以平和的方式解决,而不需要通过法庭裁决。相信这是我国所有关心和热爱华教的人士殷切期盼的。(星洲日报‧大柔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