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499



百人联署又能代表什么?


2015/1/25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刘董
 

百人联署要董总改选以解决人事纠纷。这些掛著团体的「名人」是代表个人还是团体?

505全国大选时,包括多位社团、文化人、学术界、评论人的联署支持两线制时都刻意不把他们在团体的职称摆上檯面,完全代表「个人」,当然他们更多的考虑是希望左右逢源,特別不愿意给团体背上与当政者「对著干」的態势而连累组织,还有为免断了自己政治上的「利益」。

现在对付华团的自己人-董总,竟然各个团体的职称就不怕一一掛上了名。到底他们所属的团体內部成员允许或授权他们这样做吗?他们是否开过会议並得到充分的支持?並且已经取得组织的共识?

如果他们对董总领导层意见这么大,也认同担任主席不应该「隨便」发言,那么他们是否应该在自己的组织內部全面建立所谓的「发言人机制」,对外不该是由团体主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一些评论人,或许已经失去了他们时政评论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很多的评论严格而言几乎谩骂多于摆事实讲道理,对实质的议题沾不到边,问他们列出董总主席「罪大恶极」罪状,没有一个评论可以「画龙点睛」,讲得一清二楚。他们的「悲情」与缺乏「自主」,从他们只会隨著他们的任职学校的董事长起舞看出端倪。

当然,存在学校董事长「你签我不得不签」的窘境。校长如果有违董事长意愿,最严重的后果是位子不稳,甚至不保。这就是过去校长与董事会无法「好好相处」的写照。

可不闻却不能无视

独立中学校长可以发声联署支持「挑战派」来反董总当权派,那请问他们在校的教职员是否可以联署来公开支持董总「当权派」?校方敢公开让老师也发声吗,不论他们是靠哪边的战队?

如果所有联署的团体都不能出示他们经过会议决定,允许他们用团体之名,那他们不是出师无名吗?他们的行径,显然是「绑架」团体之名,以达个人目的。

传统媒体可能已经有预存立场,他们忽略了网络才是民意的根据地。儘管网络的自由,会出现不雅、谩骂、情绪的文字,就像「丘光耀式」粗言粗语的表达,但它確实是最真实的民声。你可以「故意看不见,但你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这些联署的评论人,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知识光环」已经黯然,更多的评论人已经在网络的上对他们的观感给予最强烈的抨击。

百人签名,只是虚张声势,自以为他们代表多数华裔的心声。如果董总当权派的讲解会可以吸引千人出席,那为何那些百人中的一些评论人出席的讲座会只有不到百人到场聆听,连独立中学大部分老师都不见出席。

在联署的名单中,没有陆庭諭。作为华文教育的斗士,再多的联盟都抵不过老陆的一句话。陆庭諭是歷史的见证人,在华教的风雨中,与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的定位齐名,光环不减。在捍卫华教的斑斑歷史中,那些为名为利,假借华教之名行个人利益者,岂可比擬。

评论人请不要丟了自己的判断与名节,失去了对问题观察应有的敏锐,知识分子对事实真相的不妥协,对权势的无畏无惧,对政治的不攀炎附势,才能贏得尊重。

作为社会的「意见领袖」,百人联署的评论人,他们的观点是否已经被无情的「绑架」了。一位独中老师吐槽,校长在董事面前,只有毕恭毕敬,哪敢发出「异声」,这正是知识分子的悲剧呀!

 

今日独中


2015/1/26 (砂拉越)诗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 : 恒生
 

卅年前我还在政府中学作副校长的时侯﹐我已经是诗巫一间大型独中家教协会的副主席了。因为我的儿子在那间独中读书﹐政中退休后﹐很自然的转去该独中服务。当时我是教务主任﹐常常代表校长去西马参加独中会议。对于当时的独中非常了解﹐除了经费﹐没什么大问题。

可是到了今天为什么反而吵吵闹闹呢﹖除了关丹中学﹐还有董总的问题。真是很烦人。那好﹐让我们借这个机会多暸解了解独中吧﹗

华人最着重教育﹐每到一地都是先建教堂和学校。以砂拉越而论﹐百多年来共建了百多间小学。然后由小学而中学﹐中学接受政府津贴﹐成为津贴中学。到了六十年代﹐大部份中学继续接受津贴成为改制中学﹐由华文媒介改为英文﹐最后改为马来文﹐称为政府中学。当年不接受改制的﹐就取消津贴﹐自筹经费﹐继续以华文为媒介﹐称为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

独中的董事部联合组成“董总”﹐主要负责主持毕业联合会考﹐简称“统考”。全国六十间独中加上新的关丹﹐按学制分﹐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西马大型独中﹐大都学习两种课程。参加独中的“统考”及政府的SPM考试﹐拿两张文凭。小型的大都只考“统考”﹐SPM考试自由。

()沙巴的九间独中﹐一开始﹐独中课程数理用英文课本﹐统考数理也用英文出题﹐容易与大学的课程衔接﹐家长喜欢﹐所以招生一直没有问题。至于SPM考试﹐有的全考﹐有的自由选择。

()砂拉越的十四间独中﹐最守董总的规矩﹐全部课程除了英文﹑马来文﹐都用华文课本﹐包括数理。如此一来﹐学生进入大学时﹐数理得全部转换为英文﹐十分辛苦﹐家长不喜欢﹐因此招生有问题。美里的廉律中学有见如此﹐数年前改走沙巴模式﹐数理用英文﹐学生立刻由当年的两百多增加到今日的一千多﹐招生无问题。当然廉中之有今日﹐还有一些其他的优良条件。

至于SPM的政府考试﹐砂拉越独中不像西马那样认真﹐大部份独中既未认真教学﹐考不考也很自由。

总的来讲﹐马来西亚的独中大都欣欣向荣﹐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可是世界各国都承认。尤其去中国和台湾﹐课程更能衔接﹐再加上大马政府逐渐承认台湾和中国的学位﹐更增加回国服务的机会。

至于西马独中爆满的另一原因﹐我认为是独中数量受到限制。从六十年代改制以来﹐半个世纪﹐独中就只能六十间﹐人口增加了﹐政府中学增加了﹐独中就是不能增加。好不容易争取到关丹中学的设立﹐教育部的批文仍旧说它是一间施行政府学制的私立中学﹐只是说它也可以考别的考试而已。董总的分裂﹐主要是由不让关丹中学参加统考而起﹐再加上结构的老大﹐领导人的顽固﹐充分看出了华人不团结的劣根性﹐这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

记得当年“马华”的口号是“与华小共存亡”﹗今日华小问题多多﹐是“马华”发挥它大智大勇的时候了。独中与华小是华族的一对双胞胎﹐有没有人站出来喊﹕“与独中共存亡”呢﹖我们等待着﹗

 

名校与微小

2015/1/2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洪卉嬪
 

从小我就在小城市长大,班上拥有超过40名学生一起上课是平常事,近年来在报章上看到许多微小面对学生人数少,或將关闭的新闻。

大马年轻华裔普遍少生育,许多年轻人也嚮往城市地区,因城市地区的工作机会较高,待遇也较好,促使乡村地区的华裔人口越来越少。不乏抱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態的家长,不怕辛苦,寧愿將孩子送到城市名校,以求孩子在未来能考获標青的成绩。

微型小学,不似城市学校般大,设备也没那么齐全,一些甚至可用简陋来形容。

日前为了配合开学日,特前往郊区採访3所微小,3所小学全校学生不超过100名,一些甚至只有10多名学生。

虽然学生人数稀少,但是老师与学生的相处能更为融洽,学生的童年也显得十分珍贵。

在微小,校方会让各班学生一起上课,一些非主科的科目更可跨年级合班,例如在体育课中,老师会让各年级的学生一同上课,师生在体育课上更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反观一些在名校上课的小孩中,玩乐时间不多,家长与校方的目標,就是想尽办法让学生考取优异的成绩,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產生了竞爭的想法。

曾有在名校上课的友人告诉我,她体验过在名校上课的痛苦,因此未来她肯定不会將孩子送入名校就读。

友人告诉我,一些在名校上课的孩子,被学校、被家长逼迫必须考取优秀的成绩,再加上自身的要求,那几年的生活感觉异常痛苦。

希望家长能让学生喘口气,小学生需要一个美好,无忧的童年,而不是每一天都被学校、课业或补习围绕。

 

李孝友当官讲官话证


2015/1/25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菁草
 

本栏曾和读者重温过教育部在1961年向华社作出的一项保证,就是:华文文化不会在我国教育制度下被消灭。

在该项保证被作出的4年后,李孝友(今已故)氏以副教育部长身分高姿态地对华社表明:“所谓政府对待各族学校不平等的说法”,是“不对的”。

李副部长是在1965429日到雪州蒲种新民华小访问时发表上述讲话。

当天,他代表政府将一张五千元支票交给该校董事局以充建校基金。

在交支票的仪式上,李氏说:“过去有人说,本邦政府对待各民族学校不平等,这乃是不对的说话。

“今日我们赠送五千元给蒲种新民华小,乃证明联盟政府是公平对待各民族学校的。”

他强调,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唯一善待华校与 华文教育的国家,这一点,是“我们大家应该知道的”。

他在讲话中力挺教育政策时表示“我们需要统一我们的教育制度,以使儿童们将来能成为真正的马来西亚公民。“

为了达到此目标,他说,政府正在考虑统一教科书,以使所有学校均用同样的教科书。

当年的人,在听了或读了李氏的讲话后,大约都会发出一些疑问,因为他的“给钱就是平等”的论点未免太欠缺说服力。

但是,做官的人讲官话,是正常又平常的。

他讲了这番话的大约30年后,在垂暮又不再当官多年的情况下,忽然在华教界的一项集会上激动地斥责政府的教育政策,并否定了他当年做官时针对华教问题所发表的言论。他的一百八十度转变 ,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