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心声片语




来源/作者:2015/10/14  【吴乾伟 FB


马华只与华小共存亡 , 因为它认为华人"华文不必太好" , 有华小的华文程度就够了。所以 , 1961年它们连哄带骗 , 改制了78所国民型中学,然后始乱终弃 , 1996年马华在内阁大力支持巫统的建议 , 通过1996年教育法令 , 取销1961年教育法令 , 60年代改制的华文中学的“国民型”资格取销 。改制的华文中学失去了“国民型”的资格便失去了用华文做为教学媒介语的资格 , 60年代被骗改制的华文中学至此便正式寿终正寝。如今,国民型中学不复存在,但一些有心人,通过保留学校校门前的校名,来自我满足,这种情况就如把衣服穿在獼猴身上,硬指猴当人,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话!

【华文中学被消灭的惨痛历史回顾】


1960218日,教育部长拉曼达立宣布成立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以检讨《1956年拉萨报告书》。委员会的9位成员包括了陈修信的3位亲信:梁宇皋、王保尼 许金龙。84日,《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简称《拉曼达立报告书》)正式公布,并在813日获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

1961年起,政府不再举办以华文为媒介的中学公共考试(初中三年级考试、华文中学升学考试和华文中学离校文凭考试),只以官方语文——马来文或英文作为考试媒介;在中学方面,规定只有“全津贴中学”,即国民中学(马来文中学)与国民型中学(算是华文中学),和不受津贴的“独立中学”两种,并由196211日起,停止对不合格(不接受改制)的局部资助学校的津贴,而独立中学可以继续存在,但须受到政府教育条例之限制。

这意味着,华文中学面对两个选择:

 (1) 接受政府的津贴和条件进行改制为国民型中学。或

 (2) 不接受政府分文津贴,成为独立中学。

尽管官方和马华公会员进行各种宣传,强调改制的种种“好处”,宣称该报告书乃维护华文教育,并无消灭华文教育、华校、华人语文和文化的意图,但在诱使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方面还是受到民间极大的阻力。

以陈修信为首的马华公会新领导层,极力支持《拉曼达立报告书》和华文中学改制。马华公会自此与坚决持反对立场的董教总关系紧张,三大机构于是无法操作,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

1960115日,在马华公会拒绝召开三大机构会议后,董教总自行召开全马华文中学董教会议,大会通过5项议决:

(1) 根据《1957年教育法令》第2条国民型中学的定义,不应改变华文中学教学之媒介语;

(2) 赞成实施小学免费教育;

(3) 应有以华文为媒介语的高初级文凭考试,而价值相等;

(4) 应有以华文为教学媒介之后期小学;

(5) 小学升中学不应受30%的限制。

1961年上半年,各地华文中学都按兵不动,等待董教总的决定。315日,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在槟城召开的教总15人工委会会议上,强调“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的坚定立场,大力呼吁全马华文中学不可申请改制,应积极筹办华文独立中学。530日,退出马华公会的前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以独立人士身份并以反对《拉曼达立报告书》作为竞选宣言,在安顺国会议席补选中,以3千多数票击败马华公会候选人华景裕。

然而,选民的意愿并不能使联盟政府重新检讨整个教育政策。相反的,在1961年下半年,马华公会要员如李三春、李孝友、谢敦禄、李润添和教育部长拉曼达立相继通过电台推销华文中学改制的“好处”和“保证”。教育部和新闻部发放大量宣传品。梁宇皋的《事实胜过雄辩》印成册子到处派送。新闻部宣传刊物《今日之谈》几乎每期都以改制中学为课题。

当局的宣传重点有4项:

 1)改制后有三分之一时间学华文;

 2)董事部不必为经费操心;

 3)学生学费减少,减轻家长的负担;

 4)改制后学生有出路。

改制编辑1021日,在华社和反对党激烈反对下,国会通过《1961年教育法令》,把《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的建议赋予法律地位。为了削弱华社对华文中学改制的抗拒,教育部长在下议院提议准许国民型中学(改制中学)开下午班收容不合格学生。这个建议后来发展为容许改制中学附设独立班。

接下来的几个月,则是华文教育的灾难期。政府采取行动对付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吊销林连玉的教师注册证和褫夺其公民权,而教总教育顾问严元章博士则永远不准进入马来亚联合邦。

就在这个白色恐怖气氛的时刻,马华公会在教育部、新闻部和政治部的配合下加紧攻势,导致大多数的华文中学董事会在威迫利诱之下陆续接受改制。

 

来源/作者:2015/10/14 【黄耀扬 FB


多年来在华教的路上,可见大马华人很多不自爱。

往往容易被政客欺负和利用。最近董总华教危机,20-4-2015我开始参与董总风波也发觉了原来华社有很多草根领袖,他们比起很多董总的常委还有理智。他们捍卫华教,学习保护统考的精神,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