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626


华小·悲歌


2017/01/04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周立恩


我们都知道,大马的特色建于多元种族与文化,各个友族同胞均为这个国家做出了共同的努力与贡献。之所以如此,政府拟定的政策必当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培育人才的教育领域上,更应公正不阿。遗憾的是,近年来,可以看到的是,华小从2012年及2013年财政预算案所获得的1亿令吉的拨款,在较后被削减至5000万令吉。这对华小的发展,无疑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更荒谬的是,连已经批准的拨款也一再被拖延,以致打乱了华小在设备提升以及安全维修的行程。

2016年尾声,华社被迎面而来的一个坏消息,深感遗憾。原来,2016年财政预算案中华小5000万的拨款至今还在被拖欠,甚至教育部长坦言,无法保证能全数拨出。这已经明确地指出教育部官员严重失职,不但造成人民对政府失去了信心,也摧毁了马来西亚在世界各国眼中的民主形象。

一个拥有良好管理系统的政府,讲求的是效率二字。中央政府可以向槟城政府看齐。从2009年至2016年期间,槟城政府已制度化地拨出了6430万令吉给予华小、国民型中学、教会学校及独中。无论是程序上,还是拨款流动方面,都能做到透明化及高效率的表现,也充分的显示出槟城政府致力的能干、公正、透明的施政原则。各个学校都能准时获得申请的拨款,以确保学校提升及维修计划能赶上轨道

教育拨款与政府公信


2017/01/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惟诚


当然,教育拨款迟到,包括华小、淡小在内的各源流学校在过去两年就已经领教过,但连续数年如此,又是什么概念?就算拨款迟到的风波最终获得解决,但这整个过程突显政府的管理行为已出现倒行逆施的“反制度化”倾向,令民众对政府执行政策的信心产生动摇。

我曾经在班上问学生,知不知道“政治”是什么一回事?

这道题,对他们来讲太容易了,所以大家都争着回答。之后,我再问,知不知道“宪法”是什么东西?我校新闻系学生必须上宪法课,因此这道问题也不难,学生依然很积极的回答。当然,他们的答案都很学术,所以我接着问,知不知道两者的共通点吗?学生愣了一下,互相对望,再充满疑惑的静视着我。显然,他们被问倒了。

问题抛了出去,当然要有答案,所以接着下来,就是故事时间了。

政治,学术上的笼统解释,是“管理众人之事”,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在一个社会机构里管人管事、理财理政的方式和行为。学界对政治的起源是没有共识的,因为自人类懂得群居生活之后,就产生了政治行为,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逐渐形成体系,进而制度化管理行为。

另外,西方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和东方思想家荀子都觉得,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后者甚至在《性恶论》中认为,没政治就没秩序,没秩序就会混乱,所以政治的存在目的是用来规范统治行为。

宪法的起源就更容易讲了。英国在1215年迎来《大宪章》(MagnaCarta),之后1689年和1701年再分别出现《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和《王位继承法》(Act of Settlement),而这3部法典,随后即连同习惯法(Common Law)和判例(Case Law)组成所谓的“不成文宪法”(uncodifiedconstitution),所以学界原则上皆认同英国是现代宪法的鼻祖。这几份划时代的法典,其内容并不难理解,不过就是约束君主权力和确立议会制度。

此外,美国在1789年确立了共和国宪法,这份即是世界上首份“成文宪法”,除了限制国家领袖的权力,还确立了言论自由、财产自有的民主制度,甚至诱发了1819世纪的欧洲宪政运动,算是进一步制度化政治行为的分水岭。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看到政治和宪法的共通点?对了,就是“制度”。两者最初存在的概念,即是让政府(或其他政治机构)的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避免变幻莫测的管理行为,从而消除民众“伴君如伴虎”的恐惧和“朝令夕改”的困惑。

换而言之,“制度”就是管理行为的政治精髓,更是现代政府的文明表现。清朝之所以能够迎来康干盛世,无非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制度化国务、侨务和税务后的成果,而美国的强大,亦是长年来政务、财务、国务、法务制度化的结果。

显然,一国的管理制度确实影响着国之兴旺,而且是必须随着时代调整、精进。然而,尽管大马亦属制度化的文明和民主政府,可是很多事情却看似不成体系、不成制度,让民众对政府的管理行为充满困惑,有者甚至对国家前景感到担忧。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尾至今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小拨款风波。一笔由财政部提呈、国会批准的教育预算,竟然迟迟没有到位,追究到教育部,教长称有多少先拿多少,追究到财政部,坊间即传出政府无钱可拨。

当然,教育拨款迟到,包括华小、淡小在内的各源流学校在过去两年就已经领教过,但连续数年如此,又是什么概念?就算拨款迟到的风波最终获得解决,但这整个过程突显政府的管理行为已出现倒行逆施的“反制度化”倾向,令民众对政府执行政策的信心产生动摇。

政府预算案需由至高立法机构通过,这是我国的行政程序与议会制度,而首相署和财政部亦有衡量、预测国家财务情况来掂量拨款数额的制度,教育部更有在预算案草拟阶段提呈部门预算的责任和制度,但在经过繁琐程序和制度出台的教育预算,到了执行阶段竟没按时发放,甚至还找不到理应被问责之人。显然,这事展现了政府管理制度的倒退和落后,而这些事情都在冲击着这个政府的诚信和公信力。



别藉教育玩政治


2017/01/0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陈绣郿


教育与政治原本毫无干系,随着政治立场越来越分明,甚至出现“非我党类,其心必异”的情况,让校方伤透脑筋。

不管是教育局高级官员,或校长、老师们,一谈到政治人物,都是一副敬谢不敏的模样,尤其是面对那些思想及行为都极端激烈的政客。

说不怕是假的,教育部都明言规定,禁止政治人物进入学校做活动。校方除了从命还是从命,与政治人物保持距离,以免与政治人物靠太近,会影响学校甚至自己未来的升迁发展。

对教育局及校方而言,政治人物不外两种,一种是“财神爷”,带钱给学校;另一种是“麻烦精”,借学校“过桥”博宣传或“骂政府”,增加自身知名度或达到个人隐议程。

听当局官员大吐苦水,学校若有董事部是某党派党员,而家协是另一对立党派党员,身分上的不同就会激荡出风风雨雨,你反对我、我反对你。

他曾经到一学校,一进入便董事部代表直言,家协是某党派的人,让他顿时囧了下,不知该做何表现,也不明白,对方为何如此“敌我分明”?毕竟都是为了下一代教育、下一代未来而努力,该做的不是设法提升学校设施,让学子在良好校园环境求学吗?

他感慨说,那些人都忘了,身在其位谋其职,他们的身分首先是代表学校,该做的首要任务职责应该是协助学校发展,而非私人的党派身分。

那些人只一味指著对立党派党员背景的学校机构成员,彼此没法好好合作,只会坏了学校三大机构之间的联系及作用。

学校三机构彼此因政治异见而“面左左”对立,这种情况再好也只能是“各自为政”,你搞你的我做我的,互不干涉;最糟糕的就怕你拖我下水,我扯你后腿,最后学校校务乱成一团,发展停滞不前。

在爱护教育人士看来,搞政治,祸不及教育。别忘了,不管领导高层是哪派人马,学校里就读的学生,却是来自各地各党派。

教育是超越、凌驾于政治政治之上的,绝不能屈从于政治,从政人士应以为诫,别搞政治反搞倒了教育,从此“名留千古”。



华教不是工具?!


2017/01/0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谁是我


古时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有华裔政经社团的“挟华教以摧华教”?!

今时今日,华裔朝野政党、组织团体,领袖们无不视华教如一把足以号令天下的屠龙刀,似乎有股趋势只要有谁做好它(华教),就是维护华文教育的大功臣;同理,只要哪个华团或政党,在处理华教课题稍有差池,有关组织势必就会万劫不复,遭华社唾弃。

久而久之,我们能发现,华教逐渐被赋予极高大无上的地位,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华教也因为被披上这个高尚光圈,以致为某些理念迥异的人所用。

如今,任何事情一旦牵扯到华教,不管是有钱没钱缺钱扑钱或欠钱,都被视为是大事件,也因为大家对华教抱持着“不容侵犯”的态度,才遭有心人趁虚而入,开口闭口说爱华教,挟著爱华教之名,尽做着破坏华教之事。

最近更发生让笔者倍感无言的是,竟有华教人向华社筹款,让其打华教官司,牵涉的款额超过百万之多,令人咋舌又无奈。

这种华教打华教的官司,这边厢就有王氏状告苏陈诽谤案,那边厢是一群自称爱华教之士入禀法庭图阻挠关中生进行统考,再有的就是这个华社与那个华社一言不合,会议上险些上演全武行,最终直接采取法律追究行动。

以前常听人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执,在所难免;然而正如友族法官说的,既然大家都是为华教,就应一起为华裔子弟争取捍卫才对,而今却是“华教百万官司”闹剧一再上演,让笔者既无力又感可悲,华人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真的能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