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星期五

广开言路 擎起中华文明传承大旗



——2017华文教育论坛,我的一孔之见


2017/01/2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日前,在Harris酒店举办的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15周年庆典暨2017年华文教育论坛终于落下帷幕,两天来群贤毕至,气氛祥和,大家纷纷为印尼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成效显著。印尼虽是世界上实施华文教育最早的国家,但也是发展最慢的国家,论坛上白发苍苍的印尼华文教育先驱们历经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艰辛与苦涩,令人扼腕长叹。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主席李光迈先生立足当下,对华文教育在印尼生根开花进行深入的分析,令人信心百倍。泗水领事馆顾景奇总领事和中国厦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李善邦教授展望了中印尼美好的发展前景,对华文教育的未来表达了充分的信心和了良好的祝愿。

论坛焦点集结在“三教”问题上。对于教材,目前整个印尼的华文教学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三语学校有的采用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编纂的《中文》,也有使用北京华文学院编纂的《汉语》,还有《全球华文》、《高级汉语》等。学前有《幼儿汉语》、《千岛娃娃学华语》、《说话》……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几个版本,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还有不少自编教材。三语学校各自为政,由此衍生一系列比较突出问题,比如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目的要求、考核机制,教材繁杂的困扰导致目前各校华文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华文教育统筹机构和三语协会应该登高一呼,求同存异,进一步规范教材市场,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考核标准。至于教法,自古教无定法,中国至圣先师孔子早就强调过教育要因材施教,但是真要达到这个近乎终极的目标何其艰难。每个学校自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运作模式,学校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师囿于自身修养、工作能力、敬业程度不同,教法也就因人而异,老师在长期教学生涯中也形成了独有的教学风格,导致目前各校华文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师之间和学校之间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共同探讨华文教育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互相取长补短,摸索适于印尼国情适于中文教育适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模式。

论坛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师资了,在印尼大大小小的三语学校里,中文教师来源渠道不同,培养途径迥异,教师自身素养能力水平差异较大,有的依靠中国汉办、侨办、孔子学院从中国聘请在职教师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撑起学校中文教学半壁江山;有的着眼长远发展,通过委培的形式从高中生里选拔有中文基础的毕业生到中国厦门华侨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回来担纲中文教学;也有的从本国有中文交流能力的成人里聘任,稍加培训就上岗教学。然而这些印尼本土的教师要么由于待遇低条件差跳槽或改行,要么由于学校缺乏不断提高素养的有效措施离职,要么被企业高薪挖走导致教学人才流失。中国的外派教师又不可能长久驻留,青黄不接的师资队伍对于偌大的印尼华文教育市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导致印尼各校华文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必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让老师获得幸福感;必须不断培养教师成长,实现人文关怀,让教师获得归宿感;必须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提升教学业绩,让教师获得成就感。这才是留住教育人才实现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四百多名华文教师参与的教育论坛,大家发言踊跃献计献策。组委会集思广益虚心纳诤,年轻栋梁纷纷表示愿意致力华文教育事业,雄才伟略志酬云天,有华文教育前辈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坚韧执着,有社会贤达高瞻远瞩鼎力相助,有中印尼两国精诚合作,印尼的华文教育事业一定会涅槃重生蒸蒸日上。

(泗水小太阳三语国民学校 冯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