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华文教育
2017/01/16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吴仙姣
几个月前,我告别了蜗居多年的小屋,告别了年迈的双亲和心心相念的友人,背起行囊,开始了一段异域风光的支教旅程。对大洋彼岸那个陌生国度的工作和生活,我有几分好奇、几分憧憬,又有几分不安、几许忐忑。当我从飞机上下来,踏上这片充满浓郁热带风光的千岛之国——印尼时,生活在我面前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非常被动的接受了学校的安排,担任小太阳三语国民学校幼儿中班的中文教学。教孩子们语言、阅读、写字三门课程,并负责中文兴趣班的教学工作。从中国到印尼,从九年级到幼儿中班,一夜之间,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再加上语言的沟通障碍,还有身边那些年轻、漂亮、很有亲和力的同事们,一向自信满满的我竟也畏怯起来。为了尽快地适应角色的转变,开始的一个多星期,我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课、做笔记、观察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在了解了幼儿华文教学的基本流程之后,我就正式走马上任了。针对幼儿的教育特点,本学期我着重抓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中文课上,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个在讲台上辛勤耕耘了二十九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一个孩子的成人和成才与他的习惯养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养成教育是关系孩子一生的教育。中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心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幼儿的华文教学主要是口语练习。但是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天性胆小,比较羞怯,缺乏自信。老师在教读词语和句子的时候,他们不愿跟着读,或者读的声音非常小,使你无法判断他的发音是否正确,不能及时纠正错误,错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这样的习惯如果不纠正过来,要想学好中文真的是痴人说梦。为了培养他们大声说话和朗读的习惯,中文课上,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教学,我总是不厌其烦的让他们逐个展示。读得好的同学,全体幼儿会在老师的提示下,向他表示祝贺和鼓励。具体做法是:我说“表扬他”,学生边拍三下巴掌边呼口号“嘿、嘿、嘿”,然后学生再非常神气的翘起两个大拇指,一边做一边呼口号“你真棒”!读得不好的同学,请大家帮忙纠正,纠正之后再读,一直读到大家满意为止。
最好的读书方法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但对大多数幼儿来说他们只能做到口到。课堂上习惯了心不在焉的跟着老师读,书本对他们来说没什么意义,是可有可无的。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读书习惯,我每天早上很早就到校,利用早操之前唯一的一点空余时间来训练他们自己翻书,自己指读课文。经过两个多月的强化训练,现在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学会了翻书;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够逐字逐句的指读课文了。
幼儿教材讲究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在幼儿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图画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看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学习句子。为小学阶段的“看图学文”和“看图说话”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无论是上语言课,还是阅读课,我都把指导学生看图贯穿教学的始终。基本流程如下:(1)让学生看图,初步感知文意;(2)根据图意展示句子,学习句子;(3)结合图意,指导朗读和背诵。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好学易记,幼儿更喜欢,更容易接受。
二、尽己所能,做好对本土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记得刚来的第一天,年近七十还在为华文教育到处奔波劳累的张主任,亲自到机场为我们接风洗尘。在返程的车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虽然印尼的华文教育这几年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支撑华文教育的中流砥柱是许许多多背井离乡、抛家别子的中国教师,印尼本地的华文教师水平需要极大的提高。因此,她希望我们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多帮帮本地的华文教师,在“留根”的同时,还要“造血”。
为了帮助本地青年教师正确发音,提升她们的朗读水平,我精选了十几篇朗读材料,逐字注音,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发到青年教师的手上。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我都会组织她们集中学习一篇朗读材料。大致流程是:自由朗读——逐个展示——圈出错误——当面纠正。我觉得这种面对面的查漏补缺的方法实效性很强。
我今年接手了三个幼儿中班的中文教学,其中有一个班的孩子特别顽皮,各科老师普遍反映课堂纪律涣散,教学效果没有保证,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看着初上讲台的班主任整日忙碌的身影、疲倦的面容、无助的神情,我真的很想帮她整顿班纪班风,可是对幼儿教育同样陌生的我,真的也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为了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决定来做一个对比的实地考察。我选了一个班风最好的班和这个班进行对比观察,从孩子们早上入园开始到离校时,这中间的每一个活动环节,两位班主任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包括她们的授课情况我都做了详细的了解。经过一周的考察,我终于知道了问题的根源是班主任没有教学经验,忽视了很多细节问题。例如,两个老师同上一节制作小蜻蜓的手工课,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一个轻轻松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桌面、地面干净整洁;一个不仅拖延了下课的时间,而且课堂秩序混乱,教室里一片狼藉,桌子上、地面上到处都是胶水和饰片,课后叫工人打扫又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之所以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关键是老师备课时忽略了这样的几个细节:1、教师没有现场展示画蜻蜓背上花纹的过程;2、胶水的使用不能完全交给学生;3、贴饰片时,没有强调一次只能贴一片,不能用手抓一把再往下撒,不能把饰片掉在桌上和地上。类似的细节问题在学生祷告、进餐、做操、摆放桌椅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发现了这些问题以后,我非常诚恳的与这位班主任交心谈心,指出了她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这位老师都欣然接受并采纳了。经过一个月的强化训练,班纪班风有了很大的转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中文兴趣班活动,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宋词又是传统文化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让中华文化在印尼这块土地上扎下根基,结出硕果,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我还利用中文兴趣班教孩子们背了《悯农》、《春晓》、《相思》、《静夜思》四首唐诗。每句唐诗都辅以不同的动作、手势,来凸显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同时,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还把《春晓》、《相思》改编成儿歌,配以传统的扇舞和伞舞,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永不凋谢的生命活力。
最后,非常感谢这几个月来,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各个方面的关心和照顾,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家的感觉。
(小太阳三语国民学校中国外派教师 吴仙姣)
华小教学会遭时代自然淘汰?
2017/01/14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林雪白
今日友人网传国内某中文报时评《华小的挑战来自自己》一文给我,阅后觉得该文部分论点堪属谬论。作为一名资深的时事评论员,只是根据一位老师的论述而没加以深入了解再下笔,堪属不负责任的草率。
文内所着:“ ……根据我的经验,一所小学如果只有100个学生,它需要大约10个老师,而如果只有10个学生,它还是一样需要10个老师。”内文没有详细分析为什么10个学生,一样需要10个老师?只是一味在强调微型华小的坚持保存,分薄和浪费国内华小的教育资源。进而再认同那位老师所言:“华小的学生,负担沉重,功课永远做不完;相对的,国际学校的学生,一律不准带功课回家;回到家,就学怎么玩。”该时评员总结:“华小的挑战不在于政府会否关闭华小,而在于华小教学是否过时,会遭时代自然淘汰?”
我只花不到半天时间,在网上询问目前在国内华小担任教职和校长的朋友们,他们给我的资讯和文内的阐述有很大的出入。有位华小副校长向我举列,依教育部有系统计算是以班级乘1.5。例如:3班乘1.5=
4.5(5位老师),加上特有的职位:guru
pemulihan 和 guru media,大约需要7位老师。另位华中校长给我的答覆:“中学老师是根据班级的数目而定,一班需多少老师,再乘以班的数目。”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就被归为“Sekolah Kurang Murid”即 “微型学校”,学生人数非常少且濒临关闭的学校亦称为“超微型”或“蚊型”学校。其实,国外很多住宅区小学,学生人数都在100以内。这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学校,反而极受家长拥趸。我曾于1994年任教霹州加地启智小学这所蚊型华小,当年采以复级教学,即1、2年级一班、3、4
年级一班,该校只有1到4年级学生,共开两个班四个级别,任课老师必须在一堂课内分别授教两个班级。当年分别有21位学生,一共有3位教员和一位校长,连书记都无法获得分配,校内的文书工作由校长兼任。在过去30多年,启智华小学生人数一直濒临关闭的边缘。自2011年始,该校两位华裔子弟屡屡在县内学术表现成绩斐然,成功地招收到10公里外的江沙市区学生前往就读。目前师资足够,一年级至六年级的班级,再也没有施行复级教学。
无可否认,《华小的挑战来自自己》文内对当今国内华小一些的论述属实。然而全文所探讨不外乎微型华小的留存毫无意义和华小的教学方针不符合时代的需求。该文作者以“华小教育拼命填鸭式,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功课,补不完的习……它训练出来的是工厂的加工产品,而不是全人的教育”的主观,就斩钉截铁把国内所有华小的教学和成果给完完全全否定了。
当该时评员落笔:“更多家长愿意付高昂学费,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难道家长们付的学费,是让孩子少读书,多玩乐吗?这些家长当然不笨,相反的,他们很聪明。”他应该先去打听国际学校高昂的收费,是否是国内一般家长所能承担的金额?把华小和国际学校的存在和教学相提并论,犹如首相纳吉的“3令吉有肉有菜有冰的一马特色午餐”和 “蕹菜降价论”,不知民间疾苦的唯心主义。
输人不输阵心态
同时,我只花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分别询问在马来西亚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就读的朋友,儿女们是否带功课回家?他们给我的答案一律:国际学校有分配功课给学生带回家,不过不像政府学校那样多。我的孩子曾分别在英美公立学校就读,英美两国小学生功课量较少,中学生日渐繁多。尤其美国初中学校从6年级开始,学生放学回家后每天必须上电子校园(e-campus)做老师指定的功课。英美两国初中学生带回家的功课,比起我国华小的功课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比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台湾、中国、韩国的教育方针和我国所谓课业多、背多分的填鸭式教育一样。至于补不补习,完全在于学生和家长输人不输阵的心态。
相信华社都了解微型华小苟延残喘、苦苦挣扎背后的心酸和坚持。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变迁应该像该文所曰:“是的,在多数的国家,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基本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关闭或迁校,以符合经济效益和维持教学品质。”然而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我国的教育政策关闭一所华小易如反掌,相对一个地区需要一所华小,申请兴建却难若登天。
国内目前有1298所华小,比起1970年1346 所锐减了48所;1970年华小学生人数是43万9681;对比2016年是54万2406,46年增加了10万2725。教总于2015年《2000
年-2014
年全国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与现况》报告明细2014年全国有453所华小是微型学校(学生人数少过
150人),占了全国华小总数的35%,其中41所微型华小是位于城市地区,其余的412所则位于郊区。进入华小就读的华裔学生从2000年92%逐年增加至2011年的96%。以上数字足以证明,近年华小在华社的地位和需求的提升。
华小生的优势在于能够掌握三种语文和数理较强,华小生以中文一字一音背诵乘法表,比起其他源流学生更快更易解决数学课题。放眼目前世界趋势,中国的崛起是不容忽视,美欧多国已开始在学校把中文列为第二外语。据中国和东协自由贸易区网页报导,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地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加上去年首相纳吉官访中国所签14项总值1436亿4000万令吉的贸易协议,可以预见未来华小毕业生的出路不容小觑。
套用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说时,送给在场年轻人的名句: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勉励国内所有的华小生。今天繁重的课业是在为未来作准备,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渎职枉法 斲伤国力
2017/01/1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泽清
去年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案拨给华小5000万令吉,可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迟至教育部长惊爆由于拨款不足不能全数拨款给华小,触动华社神经,经马华领导极力向首相争取下,5000万令吉拨款才失而复得。
事实上,华小拨款出状况不是第一遭,这之前也惊爆财政预算原本应拨给华小的5000万元,其中的3000万元却被擅用于赈灾用途。
我们不禁要问,华小拨款为何如此多难?长久以来,当政者对拨款给华小始终没有采取严正以待的态度,尊贵的教育部长公然放话有多少就拿多少,就是对华小拨款掉以轻心的明证。
华小拨款状况多
贵为教育部长,似乎视财政预算案为儿戏,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违抗国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不但不奉旨行事,还公然发出不友善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如此敷衍塞责、因循苟且的态度令人不敢恭维。
多年来,尽管华社声嘶力竭呼吁政府关注华小师资不足,以及拨款挹注华小年久失修等诸多问题,可是至今,这些历久弥新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当政者对华小掉以轻心,始终不愿正视的轻忽态度,已被华社诟病多时,岂料,如今又接二连三爆发华小拨款被挪用及拨款不足的乱象,对长期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华小而言,岂不是雪上加霜及加剧华社对当政者的不满情绪?
从华小拨款屡出状况,见微知着,充分暴露出我国官员失职、怠职、执行力不彰,无法贯彻国会通过的政策。
小拿破仑毁官誉
本来身为部门首长的天职就是负责履行及落实国会通过的政策,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任务,可是从华小拨款不足,乃至被擅用的乱像印证了有关部门不但没有善尽其职,反而公然抗命,将华小的拨款用在他途,试问在令出不行,执行力不彰和执行偏差的情况下,所有政府制定的政策如何有效落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长久以来,专权擅用的小拿破仑充斥在我国政府各部门,这些小拿破仑就是颠覆政策、违旨抗命,摧毁政府信誉的元凶,这些小拿破仑不但不奉旨行事,反而做出渎职枉法的恶行,以各种不法手段做出妨害国家发展、破坏种族团结的行为。
尤其甚者,除了低效率、执行力不彰的官员拖累国家发展,破坏种族和谐外,那些以权谋私的官员更是侵蚀国力、动摇国本的蠹虫。如近来反贪会屡建其功,陆续揪出各部门位高权重的大贪官,续缉拿沙巴州水务局的众贪官后,又揪出涉贪高达千万元的乡村及区域发展部秘书长。
不除劣官无好日
这些贪官污吏私吞国家资源;窃取人民的血汗钱,试问,身为人民公仆的官员不但不为民谋求福利,反而以权位吞噬国家与人民的钱财,剥夺人民的权益与福利,孰可忍,孰不可忍?
一言以蔽之,我国官员渎职枉法的现象一日不除,就一日难以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官员是站在推行与落实政策的最前线执行者,如果这些执行政策的官员不能奉公守法,克尽其职,反而倒行逆施,倒戈相向,就算制定多少善政良策又有何用?
换言之,若不能整饬吏治;提升吏治效率,要想提升国家竞争力都只沦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还不放心华校拨款
2017/01/16 光华日报/评论版
~文:董恪宁
放心,2017年华小拨款不会“只闻楼梯响”,踌躇满志的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拍拍胸膛大声保证:“教育部已经讨论本年的华小拨款,一旦财政部发放款项,就能拨予各个华小。”
放心,“行政拨款已是制度化拨款,政府会依据各所学校学生的数量与科目,派发款项予各校,各校也会在开学前配得这笔拨款。所谓政府并未制度化华小拨款的说法是不实的。”
放心,张盛闻接受《光华日报》专访时透露,拨款之事,显然只剩下最后一里路了:“拨款何时发放,胥视财政部的发放时间。如果根据2015年与2016年的时间表,应该是会在8月份款项就会发放下来。”
咦!听到这里,说实在话,我们都不大放心了。据2016年的经验嘛,拉拉扯扯,到了最后一张日历撕下来,一切仍然没有着落。最终还需出动首相纳吉,据说才会在2017年开年发出。
不放心的,还不只这些。《光华》的报道说:教育部并非未制度化华小拨款,副教长张盛闻重申:“每年华小的拨款,是参考各校提呈的预算后,才交财政部最后定夺。”
是耶,非耶?可是,不论行政还是发展,大掌柜编算的顶限,明明白白。尽管每一年全国华小所需数额不一,部门因此不能明文规定拨款数目;但是,5千万就是5千万,不是吗?
而且,5千万,均分1300间华小之下,所得几许?当下摆在米都新民小学接二连三的困蹇,正是说明:白蚁蛀蚀、厕所阻塞、屋顶漏水。董事长陈荣发说:虽然校方每月获得教育部2000令吉经费,可惜这个数目远不足够用作维修。
诸如此事,一言难尽,罄竹难书,非止一端。前不久武吉淡汶区州议员刘子健巡视选区华小基设之发现,也是佐证:文明学校屋顶漏水,还是小事,敬群学校女厕无门,还得暂借遮羞布掩盖掩盖。
此外,连篇累牍、巨细靡遗的2017年财政预算案,偏偏没有提到国民型中学的拨款;唯有带上马华中央讨论,拜托总会长廖中莱及署理总会长魏家祥联袂带到内阁与首相讨论。
华教这一匹布纷沓而至的酸甜苦辣咸,都是老旧的,经年累月,不只一劳,不能永逸。抽拉顶磨,顶触揉搓,磨蹭拖沓,至今不休。然则,制度呢?应对之道,总是这样,去年兜兜,今年转转;后年和来年,也仍是如此,重蹈覆辙。
怎么放心?如何放心?独立建国,屈指一算,已有一甲子之久。原定2016年11月开班的假期师资培训,因为国库的拨款资金不足,如今只好展延至2017年3月开课了。是否如此,开年以来,已逾半月,春节近在眼前,3月果真开课?
时光荏苒,倏忽2017年,过了一季。这一笔耐人寻味的拨款,说得雷霆万钧,写得洋洋洒洒,什么时候才能逐一落实?华教之旅的最后一里路,是那么靠近,是那么偏远。
这位马华未来之星的张盛闻可曾知道,什么时候,华校的千秋大计,才能定期开花,才能如愿结果?此时此刻,那些高调,我们还不放心,想都不敢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