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资对症下药
2017/11/01 中国报/中言
生活在马来西亚,说一口流利的马来语,是一种必要;马来语除了宪法规定的国语,也是促进国民团结的语言,各族人民都能说国语,可以打破种族隔阂,更融洽相处。
国语是全民共用的语文,不仅限于马来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马来西亚人而言,说一口流利而合乎标准的国语,不只是一个爱国国民的本分,也是一分归属感。
勿与族群挂勾
但在国内,的确还有不少人无法掌握国语,问题背后并不是这些人不愿意学这么简单,而是关係我国历史、教育、社会形态及政治因素。
当提到强化国语时,有不少想法偏激的人会向我国多元教育制度开刀,但事实上,国语讲得好不好,是个人努力,不能与族群挂勾。
根据董总的说法,国内有超过80%华小生升上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就读,这意味着华小生在升上中学前,就要在这个阶段加强对国语的掌握能力。
由于华小或澹小所有科目都以母语教导,在国语掌握上和国小生确实存在差异;华小生对国语的掌握能力不强,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如果教育部要加强华小生对国语的掌握能力,就必须对症下药。
教育部也必须认清,在华小,国语是第二语文,与国小情况不一样。因此,要真正提升和加强华小生的国语水准,就必须从第二语言的角度为出发点,包括培训掌握双语的华小马来文师资,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栽培多语人才
当然,一些外籍劳工在我国生活久了,会讲国语是正常现象,这也仅能反映片面社会,不能与国人是否掌握国语作比较。
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强化国人掌握国语,政府也需要加强国人学习华文与英文,以栽培多语掌握能力的人才,提升大马的竞争力。
华小的增减史
2017/11/0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建荣
第14届大选日益逼近时,教育部一口气宣佈增建10所华小,同时也批准搬迁6所微型华小,固然有助于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地区的教育需求,然而也反映了华小的增建与搬迁,充满了政治考量。
尤其自2008年大选后,国阵政府就不曾批准华小的增建,如今的动作,很难不令人联想,这是一种大选前爭取选票的手段。
当然,大选前宣佈增建或搬迁华小,爭取华社好感,这不是第一次。1999年、2004年以及2008年,国阵在大选前都有类似的宣佈,但华裔选票的动向却未必都如其所愿,此次又能拉抬多少国阵尤其马华、民政的选情,则还有待观察。
毕竟,华社特別是华教组织,多年来就一直呼吁当权者,应以公平、多元和开明政策对待我国各族母语教育的发展,並制度化解决华教的问题,不管是硬体建设如华小的增建及搬迁,还是软体的设备如师资的培训、课程的编排等。
可是,在国阵的政治体系下,华社的权利、华教的诉求,往往沦为当权者的一种「政治手段」,依据其政治需要才给予回应。
譬如,董总去年发佈的《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报告,指出全国至少需要45所新华小,其中雪隆需要16所、檳城13所、柔佛8所、砂拉越6所、霹雳一所、沙巴一所。
如今教育部公佈的新建华小,如果加上搬迁的6所,实际上还达不到董总所要求的一半,而且新增及搬迁后的华小,也主要集中在雪州及柔州。这样的分配是否有著政党政治的考量?
放到歷史的长河中,60年来国阵执政下,是否有依据人口增长、华裔的需求来建华小,华小的数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標。
如依据数据,从1970年至2016年,国小增加了1600所,达到5877所,但华小却是减少了49所,而泰米尔小学更少了133所。因此,即使加上刚爭取还没建成的10所,这47年来,加加减减后,华小数量是增是减,一目了然。
关于增迁华小的思考
2017/11/0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萧德驤
教育部宣佈全国增迁16间华小,更沿用「新模式」建校,一来已搞定最难的教育部建校准证、二来校地早已准备好,最后还不需要华社自己出钱,马华会向教育部开刀要求拨款。
有別于过去增迁华小总需经歷重重难关,如今获教育部一口气批准增迁16所学校,对华社来说其实是一项佳音,然而消息传出后网络上华裔网民却一面倒质疑声浪,令好消息蒙上了阴影。
华社长期要求增建华小,然而传来好消息却保持存疑,这其实无可厚非。皆因这项消息宣佈的时间点太过敏感,其形式又太过新鲜,令华社一时难以消受。
笔者相信,马华在体制內爭取建华小,並非一朝一夕的努力。然而,在眾人皆知距离下届大选应该已只剩下最多9个月时间的当而,尽管马华上下领导声称建迁华小非大选糖果,但终究还是要让人多作联想。
再来就是经费方面,也令人难以相信政府会如此大方。几年前,从居鑾武吉巴罗迁校至新山东北区的烈光镇培智华小,当时学校获得教育拨款300万令吉建校,工程费时8个月至一年完工。若以该校建校经费为蓝本,那么增迁16所学校,需花4800万令吉经费,而这还没有加入消费税。
2017年华小在財案中只获5000万令吉教育拨款,还要到今年11月才发放。
2018年財案华小拨款不变,由此一来相信增迁的华小,需要几年时间才会完工。当然,上述结果的前提,是政府持续拨款不跳票。
深入研究,部分增迁的华小座落的地点同样引起华社疑虑。就柔南来说,增设于马赛贡贡的沈慕羽华小、及茂奥斯丁的郭鹤尧华小,似乎未考虑当地需求。
其中,前者属于新兴发展区,地处偏远不说,华裔人口也很少,是否需要华小值得商榷。后者则本来应设于艺达城、实达英达、实达热带等人口已稠密的住宅区附近,却莫名其妙地被安排在茂奥斯丁。
柔南增迁华小地点安排从地区上看不清,但若从选区角度上看就会比较明朗。7间华小中,4间落在被视为下届大选黑区的地不佬国会,另两间则落在兵家必爭的振林山国席、彭嘉兰岭丁州席。如此一来,显而易见政府的「用心良苦」。
说到头,此次增迁华小,仍然令人感觉政治綑绑教育,华教依然无法走出恩庇政治的藩篱。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马华选区內增迁华小,对有可能披甲上阵的候选人与其说是「利器」,更多的可能是压力。一旦无法胜出,不但对政治联盟难以交代,建校计划是否能继续还是未知数。
由此可见,依据人口需求制度化增迁华小,是更为合理的方式。这不但可使马华摆脱政治压力,也可使华教发展不受制于政治,对双方来说是最好的出路。
槟州被边缘化
2017/11/01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亦鸣
在2018年预算案中,槟州除了医院获得增加一些床位外,在经济上分不到一杯羹,好像被边缘化了。中央政府在增建华小中,也没有给槟州增建任何华小,难怪首席部长林冠英像热锅上的蚂蚁,大发雷霆。前任首席部长敦林苍祐医生也成为雪州的新建学校的校名,国会议员黄伟益不断替民政党及敦林苍祐感到不值,并替民政党打抱不平。不过好像民政党并不领情,因为他们觉得敦林苍祐医生是民政党前全国主席,在任何角落被命名为学校校名,都是一项荣誉。
前阵子林首长表示吉打成杰培才华小原本被搬迁到峇都加湾,但因为吉打教育局反对过州,所以搬迁申请告吹了。如今这所成杰培才华小已被允许安排搬迁到柔佛州,就表示林首长所获得的反对理由是不正确的。在峇都加湾增建华小是一个可行的建议,但还不是很迫切,因为敬群学校就很靠近峇都加湾。但由于峇都加湾未来势必会人口爆满,未雨绸缪也是一件州政府应该关注的事。
中央政府在宣布增建华小的当儿,是否有边缘化反对党所管理的州属呢?这回所宣布的10所新建及6所搬迁学校中,有6所是将在雪兰莪州建设,而雪州也是反对党管辖下的州属。照看这是因为除了拥有政治考量,也是因为柔佛州及雪州的一些学校宣告爆满,有者甚至拥有4千名学生以上。这些地方是很迫切须要增建华小,来解决学生爆满的问题。
槟州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并不密切,属于对立的局面,想要增建华小就要靠首长的智慧了。林首长在国会走廊质问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为何没有在槟州兴建华小,倒不如直接会见首相,洽谈增建华小事宜才是合时宜的。据知,当马华宣布增建及搬迁华小时,林首长说是讲爽的,但偏偏这个宣布是如假包换的,将会是真的增建和搬迁。这项宣布不仅是林首长感到惊愕,也是让很多董教总及教育界人士大跌眼镜,觉得不可思议。林首长对于中央没有重视槟州华小,感到酸溜溜,是理所当然的。行动党倪可敏及张念群也不断通过视频质疑这些华小的建设,好像是马华及民政又再骗华社了。
在预算案中,槟州也没有获得任何经济发展计划及拨款,难怪林首长感到不是味道。槟州最迫切须解决的就是交通及水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足够的拨款,不然仅是纸上谈兵。槟州既是反对党阵营的州属,又没有像雪州那样靠近首都,想要获得特别拨款来发展交通及解决水灾问题,会是难如登天的事。求人不如求己,槟州政府就只好自食其力了。
中央政府已批准拆除四个收费站,那既是雪州莎阿南峇都知甲、双溪拉骚、吉打黑木山及柔佛东部疏散大道,如果槟州也能够获得拆除收费站,那中央政府就功德无量。马华建议州政府拆除双溪育收费站,看来是无望的,因为这涉及中央事务,也涉及庞大的开销。倒不如马华民政把拆除双溪育的收费站列入大选宣言,也顺便提议废除鸠收大桥收费,那槟州子民可就乐融融了。
财政部长纳吉还宣布把霹雳邦咯岛列入免税岛,却也没有恢复槟岛作为免税岛,也是让槟州首长及人民感到失望的。上两届大选,槟州国阵曾把恢复槟岛免税区的建议列入大选宣言,但槟州选民并不领情。槟岛如果成为免税岛,的确是会吸引更多游客到来旅游,并为槟州人民增加许多收入及就业机会。
预算案的确没有为槟州子民带来任何惊喜,但每个人的所得税获得减低两巴仙,是能够让大家感到皆大欢喜的。从明年开始中央政府也发放200令吉的新生儿信托基金奖励,再加上槟州政府的宝贝计划也会获得200令吉,真是多多益善。有人说这个预算案是仙女散花,但这仙女就是忘了让林首长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