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建华小带有政治傲慢
2017/10/31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陈锦松
就如久旱逢甘霖,华文教育艰难的发展过程,罄竹难书,向政府求发展、求经费、求建设、求迁校等,通常得到的是冷漠与回绝,这就是政治的「傲慢」,也是华教道上的坎坷路。这回情况不同,令人「惊悚」,政府慈悲大发,一次过批准增建10间华小,柔佛及雪兰莪各佔5所,另外6间微型华小获得迁校。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人人皆大欢喜的同时,不得不心存怀疑。
这或许就是一场炫目的政治游戏,执政党评估了华社对来届大选改朝换代的涌动与暗流,特別是华文教育经年累月积压的不满一箩筐,不趁早处理,恐后患无穷,甚至可能威胁到一个政权的垮臺,事关重大,执政者不敢掉以轻心。
教育管理失效
一个良好治理的政府,不应是临时抱佛脚,而应在大选来临前,公开展现他们过去执政4-5年对国家与社会作出的成绩单或「丰功伟业」,对华文教育亦然,这样才能为连任创造条件,贏得更多华裔选民的支持。如果又是画一个饼,让你再等等,却先要你大选关键的一票,华社是否这么容易健忘,曾经的「海誓山盟」,原来都曾经多次是「落空」的。
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而华文小学的发展,却存在严重的偏差,政府的教育管理是失效的,是缺乏道德基础的。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坚持与执著,通过各种途径筹款,以延续华小的生存与发展,这被比喻为是华人缴纳的「第二个税」。如果只等政府的施恩,华小不可能有今天。
2016年年末,国內超过800所华小未获得在2016年財政预算案下的拨款,引起轩然大波,教育部长玛哈兹卡力的回应竟然是罔顾承诺,要华小「有多少先拿多少」。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2015年,结果引起华社哗然。当然號称「代表华人」的马华自然成为眾矢之的。
在人口眾多的地方增建华小,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这原来就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但在缺乏制度化兴建华小的管理体制下,给政治留下了「傲慢」的空间,政府把增建华小的权力当作是政府的「馈赠」,以作为向华社换取资源的手段。如果政府对华小的善意是一贯的,选民不会打心里就视其为大选的「糖果」。
影响政治版图
华社的心理是矛盾的,政府的善意当然不希望是「白搭」的,就是「You help me,I help
you」。问题是来届大选或许是马来西亚歷史上一个极具关键的选举,马来人海啸的暗流潜伏与深藏,隨时可能使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出现大变动。这个歷史契机,是否已经引发执政党对华人选票也可能同样出现海啸的忧虑,因此不得不提前「防堵」。如果选举的反风是华巫两股势力的结合,谁敢断言马来西亚的政治歷史不会改写。
人死留名,这次增建华小,华教与政界先贤等有功人士获得「流芳百世」,沈慕羽、陈嘉庚、郭鹤尧等的名字被用以学校的命名,这个殊荣,甚为罕见。这是政府打自心里对华教的肯定,还是只为了討好华社?如果是真正的要为华教领袖「立校」表扬。我们或许要问,为何没有优先考虑命名族魂林连玉的小学,其考量何在?標准何在?
1985年过世的族魂林连玉,其公民权在1964年被褫夺是因他反对政府实行单元化教育政策,13个华团在2011年联合发起成立「平反林连玉运动工委会」,超过260多个社团公开呼吁或在常年大会上通过议案要求平反林连玉,同时工委会也把6万多张的明信片签名在2012年提交给首相纳吉,要求政府平反林连玉,问题是一等就等了5年,政府还是「不动声色」,如果肯定华教,岂能无视华社对平反林连玉的期待与意愿。
华人社会对华小的情感是难以割捨的,1298所华小是华文教育的根基,华社坚持华小「一间也不能少」,儘管454所属微型华小,有些处于苟延残喘,生源极少,也不愿轻易捨弃或合併,原因是认为如果不捍卫,华小只会减一间就少一间,这是偏差政策造成的「恐惧」。事实证明,关闭华小容易但增建却难如登天。对马来社会而言,不成为问题,原因是政府有根据巫裔人口需求增建国小,对于没有学生来源的国小被关闭或合併,自然不会构成问题,也不会出现国小不足的问题。
差別待遇明显
华小与国小的差別待遇至为明显,民政党主席马袖强对于增建华小一事竟然「歌颂」为「这是政府对我国多源流学校和母语教育发展的坚定保证」,增建华小变成是政府的大恩大德,而不知这本来就是政府的职责。
目前这个「支票」已送到华社面前,在还没有看到增建华小的完整计划书、经费来源、规模绘製等细节前,华社无需过于雀跃。教育部並没有说明,这些新建的10所华小何时落成,並留下伏笔:「將依据国家经济及財政状况履行承诺」。
如果执政党的目的是要以「华小」换「选票」,不知道华社是不是心里存疑,或许只是政治的一场游戏,一场游戏一场梦,不知道是否在梦醒时,游戏也就结束了。
期待新華小早日施工
2017/11/02 中国报/评论
~作者:林慧雯
有人把政府增建10所及批准6所華小的搬遷,形容是“破天荒”的事,然而馬華認為不應以“破天荒”形容,“破紀錄”更合適。
對於此說法,許多網民不賣帳,認為政府只是在派大選前的糖果,大選後可能毫無音訊,畢竟“狼來了”的經驗多了後,自然對如此的“好康”心存懷疑。
一些思想狹隘的政客每每認為,多源流教育有損國家民族團結而推行單源流教育的案例來看,政府這次宣佈增建華小,確實是體現了多源流教育,才是我國國情及教育的根本。
首相在TN50華裔青年交流會也承認,我國屬於多源流教育背景,這是誰也不能改變的事。
因此,從承認多源流教育至增建華小一事,先不論是否真為大選前的糖果,但確實為多源流教育,打下一支強心針。
不過,這支強心針卻沒有持續到2018年度財政預算案,當中華小撥款依然維持在5000萬令吉,華中撥款也未清楚列明數據。
無可否認,馬華確實比以前做了很多工作,但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及思維的一大跨步,從政者必須走在人民前端,才能帶領甚至說服人民。
若是上世紀,類似情況可滿足大部分華社的需求,但來到現今,不能說大家的口味變大了,筆者認為以人民思想跨一大步形容更適合。
華社對教育的重視是不容質疑,馬華自然明白這一點,因此華小增建一旦能在短期內施工,相信華社會對馬華另眼相看。
10+6新华小的现实问题
2017/11/02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许馨今
政府破天荒一下子宣布批准新增10所新华小和搬迁6所微型华小,很多人还在想这是好还是坏,无论是好消息与否,无可否认,这是项大消息。华社激动过后,有两项很现实的问题,第一,华小建在什么地点?第二,建校的拨款谁负责?意思就是,钱从哪里来?
教育部长拿督斯里玛兹尔在10月26日宣布政府批准兴建10所新华小以及搬迁6所微型华小。新增华小是应付华人人口稠密地区的需求,但是并没有说明非常实际的经费来源事宜。
而刚刚宣布的2018年财政预算案中,教育拨款并没有多大改变,明年政府将拨款5亿5000万令吉作为维修和维护用途的学校拨款,其中华小获得5000万令吉,与2017年相同。
所以问题来了,华小拨款和去年一样,我们却马上要着手建设的10所新华小,以及搬迁6所小学,所涉及的所有费用,是否是从华社筹款呢?
还有大家也担心,2016年财政预算案,政府同样宣布拨款5千万令吉给多间华小,但是因为到了2017年下半年仍未有拨款发出,而引起华社连番疑问和责问。如今新添16所学校的费用,是否能够支撑?
当马华总会长廖中莱被询及,政府是否出资兴建这10所新增华小,廖中莱只表示这是马华和政府共同的努力。他说,政府会帮助,这是肯定的。不过他也表示,政府学校估计所需耗资的成本,将在稍后公布细节。
新增的10所华小预料明年初开始分阶段动工,廖中莱也不忘提示,希望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给予配合。
是的,地点,将是新增华小的另一个挑战。华人人口较聚集的雪州和柔佛州,将分别有5所新华小。而雪兰莪州目前由在野党执政。
建校肯定会分阶段进行,但是,因为涉及土地用途,需要配合地方政府提出的条件,加上各地方政府提出的条件也不一样。必须要各方面的配合,新华小才能顺利进行,各区的小学生方能有新的、舒适的学习环境。
筹款建设华小,是华社的常态之一。华裔也一直以实际行动,去支持华文教育。相信新增华小一旦有确实的成本规划出来后,华社将会不遗余力地帮忙。只是政府或相关部门也必须考虑到,建设学校提供教育,是给予人民福祉的一部分,不应当只开了个头,却把经济责任抛给华基单位去烦恼。加上华小校址建设在不同的区域,将面对不同的地方政府做法。过程想必会导致负责的单位面对不少挑战。
建设华小,延续华文教育,终究是大马华人一直坚持的事,相信即使再辛苦和阻扰重重,负责新增华小项目的教育部、相关单位和华基政党,都必须努力执行下去,直到任务完成。接下来会看到怎样的后续事宜,相信是华社未来数年的焦点之一。
承载华社共同愿望
2017/11/03 中国报/中言
槟城韩江学院正式升格为韩江传媒大学学院,这是华社共同愿望,乐见其成。
这也是继南方大学学院和新纪元大学学院升格后,第3所民办私人学院获得升格。这一路凝聚无数华教人士的辛勤、劳动和辛酸泪水,承载全马华人热切的寄望。
招收更多学生
华社民办高等学府获得升格,也令我国成为目前中国、台湾、香港与澳门等大中华地区以外,第一个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也为华裔学生开拓更宽广的升学管道。
在过去,华校生流向华社民办大专的人数极少,而华人大专教育真正的延续是在国外,例如中港台;这在资源上恐怕剥夺了本地以中文为号召的民办大专学府的发展。
因此,升格后的华社民办大学,不仅提升名声,有利于招收更多学生,也让家长有多一个选择,不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国接受大学教育,无形中减轻家庭负担。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华社民办高等学府升格为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华社不希望政府只有在全国大选即将来临时候,才会向华社宣布好消息,“笼络”华裔选民。
反映政治筹码
否则,这仅能反映出华文教育只是政治筹码或选举筹码,只有在大选时才被关注,选举过后,华文教育课题就被边缘化或搁置一旁,难以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主流。
华社期望的是,政府在未来能继续发放拨款给各种语言源流的学校,以及在高需求地区增建更多华小,更重要的是制度化华教的拨款和增建新校,让华文教育遍地开花。
希望这3所华社民办大学能继续茁壮成长,包括能比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师资、设备、人文、教学质量;甚至有朝一日,能挤入世界百强大学排行榜中。
更重要为国家留住人才,当毕业生学有所成时,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