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725


韩院升格 任重道远 

2017/11/04 光华日报/社论


继南方大学学院及新纪元大学学院后,槟城韩江学院日前亦获得高教部的批文,成为第三所获得升格为大学学院的华社民办高等学府,这也是隨着政府批准新建10所华小及搬迁6所微型华小的宣布后,再一个让华社感到雀跃的消息。
政府最近为华社屡屡捎来利好的消息,在时间点上尽管被解读为是在对华社采取的糖果攻势,甚至怀疑新建和搬迁华小的相关配套的空洞,政府的有关承诺只能让华社高兴一时,最终建校的负担仍然会落在华社身上。诚然,华教的问题从经验上从来都是兴奋中带着怀疑,问题的解决也不会过于顺畅,不过,政府既然公开做出了承诺,华社在跟进和争取上至少也有了底气。
确实,华教一路走来都是磕磕绊绊,实属不易。而华教在马来西亚被喻为除了中台港之外保存最完整、最有系统,那也是经过无数岁月的争取和抗争,华社先贤付出可歌可泣的沉重代价。华教如今能在大马缓缓前进,遍地开花,华小甚至成为友族同胞的其中一个选择,实属得来不易,不仅是华社,也是我国的一个值得珍惜的重要资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是华社梦寐以求的,当中的波折自不待言,如今韩院一纸批文在手,已是货真价实的大学学院,这对于华社尤其是北马而言,自然是件幸事,也乐观其成。南马、中马、北马各有一间华文民办大学学院的布局,象征着华教在我国跨入了另一个新的局面。
韩院升格为大学学院,为北马乃至全国华裔子弟提供了多一个继续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为孩子不得不负笈海外的普通家庭减轻教育的负担,甚至可吸引邻国的学生前来就读,无论在外汇或留住人才,对我国而言都是件好事。而韩院升格后未来的发展,教育品质的提升和拓展,华社必然寄予厚望,是否能大鹏展翅,实属任重道远。#


承认统考,剩一里路…… 

2017/11/06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巫伟强


小明的朋友说,承认统考这件事,看来只剩一里路,这一里路的唯一出路就是换政府。他们觉得给了国阵这么多年的时间,还是不能承认统考,不如换换政府。他们相信在民主行动党全力推动下,承认统考就只剩下一里路。
是的,承认统考真的只剩一里路,但是,这一里路是不是最后一里路?如果说更换政府是唯一的出路,那还是有商榷的地方。马哈迪和慕尤丁身处国阵兼任职教长时都不愿意承认统考,是否到了反对党就承认了? 
即使敦马承认,当年是故意抹黑行动党都好,当谈到承认统考这个课题时,敦马都不会正面答复。为什么?倘若把政权交给希联,承认统考就能走到尽路?大家心中还是有个疑问。敦马当首相这22年间期,到底是在顾虑什么?这个顾虑,竟让他无法在国家权力最高执行者和决定者的时候去进行?
土著团结党主席慕尤丁曾经说过,就算希联成功执政,除非董总愿意修改统考的课程,否则,政府还是很难承认统考。承认统考至今无法落实,完全是因为董教总在与教育部协商时,不肯让步修改统考课程例如历史,因为教育部认为,统考的历史科目与国家教育政策有冲突。
所以,即使希联执政了,内阁改组了,新政府在处理承认统考文凭一事,还是要回归国家教育政策,考虑到马来社会尤其是马来学术界人士的意见和立场。即使希联秘书处主任赛夫丁一再重申,只要希联执政中央必定会承认统考,怕只怕,最后碍于统考不能违反国家教育政策,需要时间处理。这一处理,另是另一里路。
今天统考面对的困境,马华确实是有逃避不了的责任。同样的,曾经领导国家的敦马,曾任教育部长的慕尤丁,若真的要协助统考,让统考名正言顺的受到承认,需要等到希联执政才能落实吗?
我国的华文教育问题,多年来无法摆脱政治困扰,从独中、华小、到民办大专,承认中国和台湾大学文凭,都是老掉牙问题。每逢补选或大选,都有政客跑出来说要为华教请命,经过了这些年,这里头有什么古怪,已经到不需言明已能意会。马华面对巫统的压力,难道希联就没有这方面的阻力?
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已经是“老问题”,大家心知肚明。从胡万铎领导董总的时代迄今,董总历届主席和同仁都在鞭策政府承认统考,我国从敦马哈迪医生的年代,历经阿都拉巴达威,到现在的拿督斯里纳吉是否愿意承认统考?到今天还是像雾里看花,看似有却很虚幻。
承认统考这一里路,马华需要过巫统这一关,民主行动党则需要说服他的盟党尤其是敦马和慕尤丁。



批准建10所全新华小 

2017/11/06 中国报/评论

~作者:王孙文

教育部长今天给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一个认同,也即是一次过批准10间全新华文小学,也批准6间学校搬迁,这应该是大选的前奏曲。
笔者认为政府借此次新华小增建议题,是对华社的一个鼓励和支持,因为教育部接受9位皆已作古的先贤名字命名,这是空前绝后之举。
独立至今60余年,华校打从创校至今,我们都不曾以学府命名来纪念先贤,更没机会以陈嘉庚、丹斯里郭鹤尧、拿督沈慕羽、敦李孝式爵士、敦林苍佑医生、敦翁毓麟、拿督谢华、丹斯里李莱生,以及朱运兴命名。
这一次教育部批准10新华小,更以先贤命名,相信是考虑到这些年来华社对政府不满的情绪,更懂得这一次大选是关键时刻。
笔者认为从马哈迪霸气时代开始,直到伯拉民主自由时期,来到纳吉放宽改变政策,从一言堂、茅草行动,到媒体报导自由专业、取消津贴、扩大税收制度等。
要不是伯拉放宽媒体报导自由,308会变天吗?要是马医生还掌握大权,相信不只是总编辑进去,你我他也会成为牢中人啊!
还记得安华身为教育部长时,曾派遣不谙华文教职员出任学校高职,引发“抗议”行动,导致茅草事件。他也曾誓言,不会捐助华文学校……
尔后纳吉接任教育部长后,批准增建和搬迁华小,说明了他还可以接纳其他源流学校。当慕尤丁成为教育部长,华校又打回原形,他不愿为华校改变现状,更不要说支持延续发展。
四不像携手前进
今日得到马哈兹的肯定,笔者不懂这10间新华小几时落成,更不知接下来的政治演变。要是希盟获得人民委托,以马医生为首的多党魁政府,会永恒发展各源流教育学府吗?
一个曾经独裁领导国家20多年的他,一个声言不支持华校的他,一个以宗教教义为党章的他,一个为了布城典当从政初衷的他,四不像的他们携手前进,只不过为了眼前的政治利益,橙皮书没写,备忘录各自诠释,说什么就是什么!
政客啊!希望你能为百年树人的教育好好珍惜全世界最好的华文教育事业,这里不是中国、台湾地区,只是一个多元族群文化的国度。
要是你们为了攻击政敌,不惜代价毁灭华文教育,我们下下一代将不会再有华校,或许不谙华文的他们会将此文视为考古文博,一种马来西亚甲骨文,呵呵。 


新增10华小是苦是甜

2017/11/03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许馨今

马来西亚史上新增华小最多的一次,是先苦后甜的守候成果,还是先甜后苦的蜜糖大派送?
教育部长拿督斯里马哈兹尔卡在1026日宣布政府批准兴建10所新华小以及搬迁6所微型华小。姑且不去评论政府在这个节骨眼作出这项宣布的背后深意,这可是华社近年来难得的好消息之一。当然,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决定的事,而是朝野华基政党马华向政府建议后,经过整年斟酌、考量、计划和分析,才有的定论。
新增华小,是为了应付华人人口稠密地区的需求,其中,华人人口较聚集的雪州和柔佛州,将分别有5所新华小;搬迁微型华小,是为了整合在郊区的学生稀少的华小。
多元教育政策是我国政府多年以来所秉持的,三大种族都有其源流小学,在东南亚甚至整个区域来说是独特的。
好事变麻烦事
只是每件好事,都有会各持己见的后续。我国人口增加,华人的人口也如是,新增小学是必然的需求,然而,当建设正式开展后,牵涉到不同的地区、州属和地方政府,想必又会引起各种阻挠和纷扰。好事也会变成麻烦事。
再加上大家对华小的期待不一,对政府教育制度的观点各异,例如华小的素质、师资来源、拨款多寡、经费足不足够、由谁买单,等等,都是所能设想到的后续疑问,也是执行这项任务的单位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此外,有些华人会质疑,兴建更多华小,与提升华人福祉有什么关系?很久以来,华小和华人一样,一直被标签着“刻苦”、“压力”和“沉重”的个性——书包课业沉重、老师校长着重成绩、学生一到考试就压力重重,缺乏智能和体能的平衡培养。导致越来越多有经济能力的华裔家长,本身都不把孩子送往华小,而是宁愿支付更多学费,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就读。
另一个原因是,国立小学的考试制度和课程纲要,甚至语文媒介都几次修改,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如果新增华小被喻为是大选前的糖果,那么,对一部分华裔来说,这些糖果其实都不符合他们的胃口。
不过事实是,教育一直是华裔家庭最关注的部分,对那些关心华社、对华文教育仍有热情的大部分华人来说,新增华小,对于后代的福祉、延续华人文化和教育,关系重大。
10所新华小,的确是令人动容的字眼。无可否认,无论前情和后续如何,政府这次宣布的小学,是让华小的密度有整合和调整的好机会。那些让家长们挤破头彻夜去报名的热门华小,可以有喘息的空间,能够缓和人数众多的班级,平衡每个班级人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的恰当关注,提升学习素质,也减轻师长的压力。
重要的是,新小学能让各个学校有良性的发展,而不只是看着成绩竞争和烦恼拨款。在这方面来看,这是个大好的事;有异议的部分,有待华基政党以及各个相关单位努力去执行和面对了。


确保10新华小建起来

2017/11/04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章龙炎

以前老马当政的时候,时常听到华教人士说华小是大马华人的“文化之根”,捍卫“文化之根”有屡败屡战的精神 。华人对华小的重视可见一斑。
上个星期,教育部部长马哈基尔在2018年度财政预算案前,宣布政府批准增建10所全新华小及搬迁6所华小,华社反应冷淡,华文网络世界充斥的讥诮嘲讽(犬儒主义),质疑者不少。
我想,能以中文在网络世界书写(即使是简单的留言)的人,即使不是从小学到中学都受中文教育,至少有小学华文的基础。因此,他们与华社一般的反应产生“共鸣”,对大马华人“文化之根”加固(10+6)的不屑,让人感到戚戚然。
之前“华小一所不能少”的悲情,在“华小突增10所”却表现得那么冷漠,看来华人还要继续悲情下去,继续成为“愤怒的族群”。
对华社而言,这赤裸裸的华小出来的“产品”,展示的不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情理法具备。搞悲情搞太久,最终结果是华社自困在悲惨世界。其实,华人社会可说已活在自我设限的悲惨世界。
10+6消息出来,最可笑但很不幸仍然有很多人相信的就是:这只不过是大选前的“糖果”。把此话当作是反对某个政党的,不懂得民主选举的真义。我们难道不是根据政党有什么好介绍来投票的吗?这种“好介绍”当然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华人近十年好像不吃人间烟火,对好像增建华小的物质承诺没兴趣。
有人说,建华小要制度化。还有人说了,为什么新华小没有以林连玉命名,还有人发起为林连玉平反。我对林连玉是尊重的,但是我不能尊重的是那些以林连玉之名,干着破坏华文教育特别是华文小学的人。林连玉的精神,并不会因为没有“林连玉华小”而消失;再说,当前的政治氛围,即使其中一所华小以林连玉命名,还是会有人找其他借口讥诮嘲讽。
还有一些人,坚定认为在他们有生之年,绝对不会看到全新的华小在这块土地建立起来,一听到与自己所预期的不符,却不敢承认自己错了,因此要找个出口,藉以消除预期与事实之间的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这是心理学所说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这些人认为10+6是骗人的。
他们可能怀疑华文的经济及文化价值(中国的强大),不认为友族对学习华文的兴趣大大增加了,政府需依据人口及需求增建华小,也不认为这不单单是针对华人而做出的政治动作。长远来看,这可是让华文教育继续巩固为我国多语文教育源流不可分割的一坏。
没有人可以那些疑者恒疑,但放在维护华人“文化之根”的角度来看,积极的做法不就是打铁趁热,监之督之,像呵护新生婴儿一样,确保10所新华小茁壮成长吗?可惜很多华人还自困在想象的悲惨世界,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