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359 辑



当家当权可救微小


2014-01-05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谢良生
 

教总上月24日所发表的《西马华小学生人数少过150人调查报告》,可令关心华教者“触目惊心”,復为之扼腕!

然而,我们似乎也可遥见曙光从马华那边射过来,即“重生”的马华准备入阁,並声言要“当家当权,华社为重,民意为先”,这与党选前一再的誓言要视维护华社权益,尤其华教生存发展为己任谋合;换言之,“再出发”的马华,应当会为华社权益发声力爭。

马华似在“觉昨非而今是”,那是经过去两次大选惨败教训使然,倘若不思长进,来届大选或蒙受第三次惨败,那时再回头,应是无所依託的一片渺茫。

当然马华若再不爭气,並非华教末日,华社应当不会任由华教自生自灭,除了继续自力更生,应当会寻求“另一线”的支持图存。

靠非华裔生就读形同变相国小

因此马华领袖应比我们更加瞭解华教困境年復一年的悬而未决,如今或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境地,教总的报告如同敲起警钟,揭示目前有356所学生少过150人的华小,其中213所在未来5年內將面对学生来源问题,没有学生,这些华小极可能停办。除此,这些华小不少是靠非华裔生就读,形同变相国小。

试问,当学校都是,或多是友族学生,我们强调要母语教育,那么这些非华裔学生的母语不是华语,怎么办?

上週四新学年开学,微小问题再次逐一浮上台面,更显示了问题的迫切性,先贤在风雨飘摇中艰辛创办起来的华小,怎能眼睁睁的看著它一间间的消失?

这昭示瞭解救微型华小刻不容缓,仅靠华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並非善策,而且也无法彻底解决,只有政府庞大资源,才有望一劳永逸解决;立意要当家又当权,並且准备“集体动员,分工合作”改革规划的马华责无旁贷吧?就藉此绝佳时机,敢以担当进取,力爭使整体华教问题,包括师资、维修发展拨款、独中与统考等,实质上列入国家教育一环,当务之急应是力爭政府如发展国小那样,公平合理来扶助微小逐一摆脱濒临消失厄运,若能,马华应可重拾华社信心,进而贏得支持,有望在来届大选扭转颓势!(光明日报/好评文:谢良生)

 

母语教育与国民团结


2014/01/06 光华日报/评论版

~文:琼琼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宗教、语言、文化所呈现的多元色彩、是我国的特色,并且是一项珍贵的资产。我国宪法所体现的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容忍和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是马来西亚建国的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要朝向先进国路线,教育改革是必须的先决条件。根据我国教育大蓝图最终目标,是为了实施单一主义教育政策和推行只有一种媒介语的国民学校。自《1956年拉萨报告书》提出“一种语文、一种源流学校”为最终目标之后,一直到目前的《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都为了落实单一教育政策,务求做到把国小和国中发展为人民首选的学校。

每个民族都拥有本身的母语,而母语教育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身为华裔同胞,我们的母语肯定是华语,而华文教育体系在马来西亚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立之前,由华裔先贤创办、维持与发展;独立后,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里,部分华文中学不接受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必须成为自力更生的独立中学。

华文教育在建国历史中,无论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发面,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今天的华教靠的不只是政府,更需要华社团结一致,肩并肩地将华文教育传承下去,才不会辜负先贤们过去的奋斗与牺牲。

中国崛起,中文在国际地位提高,华文教育愈来愈受重视,因此,大马华文教育应当趁势发展,获取更大的关注与支持,以巩固在大马教育体系内的地位。

各源流学校是国家的宝贵资产和优势,绝对不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相反地,单一教育主义和同化政策,只会导致国民分裂,惟有多元主义、公平对待和宽容原则,才能够促进人民团结。

这些年来,种种不利华文教育的问题浮现,比如: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被派到华小执教;根据资料显示,雪州至少有31所华小的课业辅导教师不具华文资格,这不包括其他州属在内。此外,临教所面对的困境,如薪金、合约、受训及续聘的问题;华小组学员没有副修华文;师训华小组毕业学员被分配到国小执教的问题等等,都成为目前华文教育的障碍之一。

华小组学员毕业后,理应被派到华小执教,但教育部官员却擅自把他们分配到国小,剥夺了华小的师资来源。若是一时失误而调派错误,那应该马上做出纠正,相反的,这些错误却要经过一番争取后才能获得解决,这都是当局在处理华小师资的种种偏差。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部对华教问题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追根究底,关键是因为教育部缺乏完善的华小师资培训计划,以及没有根据华小的实际需求来调派适当的教师,以致华小师资的问题接踵而来。

 

正视微型华小的危机

2014/01/06 光华日报/评论版

~文:谢诗坚
 

教总在2009年出版《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中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指出,凡是学生少于150人的学校就被归为所谓的“微型学校”(Sekolah Kurang Murid)“SKM”。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7598间小学中,微型学校占了2611所,占学校总数的34.36%,但这部分不是我们评析的范畴,故而从略。我们关注的是在1290间的华文小学中,竟有537所是“微型华小”,占了总数的41.63%

报告在针对1994年至2008年的学校概况指出,微型华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口迁移往城市,造成乡区人口减少,也就出现“学校过剩的情况”。例如柔佛的笨珍县共有25所华小,其中23所建于独立前,其余2所建于60年代。这当中有些华小距离很近;尤其是从南部龟咯港脚到北部文津的18公里直线图上,就拥有20所华小,平均1公里就有1所华小,因而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我们提出这个现象主要是在于表达华小的不规则的发展和分布,也就在后来出现问题。若是“在一间都不能少”的理据下,则这20间的华小不但不可以整合,即使整合也要允许搬迁,但又由谁来领导和主导呢?这是华小面对的大问题,更严重的问题也在报告中显露:

1 学生人数少于40人的华小从1981年的66所增加到2008年的151所。

2 2009年新学年,从教总整理出来的情况显示,全国至少有15所华小没有新生来源,这些学校学生未达10人的有9间,甚至有1间只一名学生,另6间只23名学生。

3 在调查(2007年)104所少于30名华小的过程中,发现只有24间完全没有非华裔生,而高达77所华小拥有一定数目的非华裔生;更有35所非华裔生超过半数,甚至有少数学校只有非华裔学生。

在这方面,报告有提及从1999年到2008年政府一共批准75所华小搬迁,至今只有46所华小已经完成搬迁,另外28所华小的搬迁尚未完成。

另一方面,报告也披露从1981年至2008年全国有40所华小因没有学生来源而被迫关闭。

没有学生 被迫关闭

这样一来,华小从1968年的1332间减至2008年的1290间,也就各有其因由。可是华校的问题仍未能解决,从最新的教总发表的报告中我们又看到了旧问题的存在和新问题的衍生。

无可否认的,在调整底下,截至今天(2014年),马来西亚的华小数目有略为增加到1294间(增加4间),但整局并未乐观。

根据华总最新(2013年)整理的《微型华小搬迁概况(19992013年)》来看,华小的搬迁在这5年来是有所改善,在76所批准搬迁中(比2008年的数字多一所),已有67所完成搬迁(比2008年的46所完成多了23间)。但自2008年之后,国内只有5所微小准迁校,另有7所未完成搬迁;而且再有11所计划搬迁。这就是说,在华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若不再为微型华小操心,恐怕还会有一些支撑不住而倒闭。例如最新的调查发现在半岛已有14间华小的学生不超过10人(在2009年时有9间,增加了5间)。这比补习学校还不如,孩子将无法正常地受教育。相信家长也不会支持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微型小学,除非迫不得已或另有原因。

就我所知,总数1294间的华小,其分布情况是:东马有306间华小;西马(半岛)则有988间,而西马竟接近半数,即409间属于微型华小。在教总发出的问卷中,有356所(87%)回应,其他的则无从分析。

除了前述有14间华小学生未达10名外,它还有下列的令人忧心忡忡的情况:

1 132所的学生不超过50名学生。这之中有53所学生介于1029名之间,若继续没新生来源,将面对关闭厄运。

2 5所华小完全没有华裔生,非华裔生超过一半以上的共有64间。在今年,即2014年,共有26间华小没有华裔新生,皆为非华裔新生。

3 在统计的数目中,教总发现有213所华小在未来5年内将面对学生减少的问题。

当下华社大问题

由上述来看,2008年的调查报告与2013年的调查报告基本上华小的问题虽有一些改变,但仍无法使到华小全面发展成为正规的学校,这些微型小学面对困境与窘境下,该如何解决,也是当下华社的大问题。虽然这可以归纳为政府的责任,因华小已被纳入政府管制的学校,可是政府又将华小分为半津和全津(前者指土地权管董事会或信理人或非政府单位,如教会或神庙之土地等)。

在半津下,政府提供批准搬迁,而一般上,由董事会及当地华社出钱出力重建。

在这个问题未解决之前,微型华小的搬迁与整合就成了一个十分争议性的问题,前者被华社认为应由政府负责全部;后者则被华团认为在整合下又允将被整合的华小也获准搬迁并建新校舍(例如三间整合成一间,另两间不应消失,而是另行搬迁)。

在今天看来,马华的新领导层或需花费更大的心思来解决华小面对的大问题,其一,最主要的厘清华人都有机会入读华小(目前看来似乎问题不大,有90%以上的华裔家长已送子女入华小,华小生逾60万名,占全国小学总数的20%)。

其二,彻底和全面地解决半津和全津之分。在合理的情况下,华小的土地使用权可供学校做教育发展用途(或有条件地授权活动或得到土地拥有单位的批准),而不是改变其性质。

虽然我国的教育大蓝图(2013-2025)没有特别针对华小的未来作出特别的安排与规划,但我们希望马华公会能不负众望,一劳永逸地让华社安心,让华校自由地发展。既然从2008年到2013年华教问题改变不大,也还有发展的空间,那么只要教育大蓝图对华教的愿景作清楚地说明与交待和补充乃至修改,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

 

请听懂华社的心声

2014-01-06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王增文



今年开学之初,全国数十所微型华小出现了招收学生的问题,这些华小之所以受到华社的关注,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招不到学生,而是招不到华裔学生。

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对上述现象作出了令华社感叹的回应,她认为我国所有的学生都有权利选择到任何一所学校求学,因此,不应该区分微型华小是否只有华裔或非华裔学生。她也强调一所学校有各族群学生就读,是一件好事,这样才能体现一个马来西亚的精神,也是较健康的情况。

叶副部长以如此的口气来回应华社数十年来担忧华小面对生存威胁的问题,这样的言论表面上看起来四平八稳,甚至是头头是道,其实却令华社感到非常失望。

叶副部长有如此的反应,对於华社来说,大家都心知肚明,因为任何人都知道叶副部长没有受过华文教育的熏陶,由她来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並作为华社的喉舌,以这样的表现,大概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对她有信心。

华社並没有反对甚么“一个马来西亚”的口號,儘管这个口號的本质理念和背后动机曾经被人质疑过,甚至如今也越来越少人会把它掛在嘴边,然而这句口號不应该隨意拿来敷衍当前华小无奈招收到非华裔学生的困境。

仅盼副部长体恤困境

教育原本就是要照顾各种社会背景的学童,因此教育具有一种非常庄严的存在意义,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当然,针对一些微型华小靠招收非华裔学生来延续学校的发展命脉,华社对这个现象感到非常无奈,我们並不曾听闻哪个人敢发出华小应拒收非华裔学生的言论,因为任何人確实都有不可侵犯的教育权利。

其实华社只是希望叶副部长能够体恤微型华小所面对的发展困境,並带领教育部的工作团队认真检討如何改善微型华小所面对的生源问题,而且也希望叶副部长能够理解华社多年来捍卫华小的真正精神,是在维护多元种族教育权利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母语教育的决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华社维护华小发展,和促成国家的教育实现多元种族的教育色彩,两者並没有衝突,就如族魂林连玉先生所强调“多彩多姿,共存共荣”。

叶副部长应该要听懂华社的声音,协助发展困难的微型华小解决迁校的问题,並体恤华社的苦心,让这些微型华小搬迁到適当的地方去发展,以增加华裔学生的人数。叶副部长如果连这样基本的教育使命感都没有,还奢谈甚么“一个马来西亚”,我们真担心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將导致微型华小步上灭亡之路,最终成为华社的遗憾。(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