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私怨、私利,紧捆华教(上)
2014-01-2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07‧01‧2014《南洋商报》言论版刊登了张树钧的《谁是华教领头羊》及11‧01‧2014刊登伦旋的《华教第三股势力边缘化董总?》回应在下的"领头羊与一言堂",我们的文章皆引述并对九十年代前华教运动史及领导的的肯定,文章的结论则南辕北辙。
张树均对在下的论点避重就轻、断章取义,对当前董总的领导人暗刺明讽,暗示教总公布华小老师师资不足才是领头羊。
假如把师资不足的数目字揭露出来,就可解决问题,可当领头羊的话,就不会有2012年由董总发动的"325华小救亡"大集会;以笔名"伦旋"的,则对董总的处境感触良多并指名道姓要求董总两位最高领导人下台。其实,对董总处境感触良多的何止他一个?只是所感触的因由也许各有不同而已!我从两篇文章嗅到的是两位作者对董总的领导人的不满与怨气;是私怨、误会、被误导,还是有隐议程,我不知道;我只能说,别让私怨蒙蔽了双眼,误了爱护华教的心。以下我只想针对笔名"伦旋"的文章,予以誊清。
华社凝聚力受破坏
伦旋认定,已盖棺论定的"从殖民地时代开始到我国独立后,前仆后继,从不分阶级、贫富、职业、党派,也不分意识形态,只要有民族意识及有心之人都会参与。这在创办南大期间,70年代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80年初的3M事件及87年的华小高职事件"之外,董总在2012年,从发动"325"华小救亡运动集会至"1125"的反对"教育蓝图初步报告"不利母语政策的五场大集会、2013年的反对"教育蓝图不利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签名运动,不在他的认可之内。
我真的怀疑他是否有签名支持此项维护华教生存与发展的签名运动,更别说呼吁亲朋戚友支持了。这些人罔顾实情,以自己的认知"鞭策"董总,对董总冷嘲热讽,因怨、因恨,无形中困扰着华社同胞,造成华社凝集力的破坏而不自知;这才是真正对母语教育的伤害!也让董总维护母语教育的路更崎岖难行。这些人如没有扯后腿,也是在等着签名运动的失败,看董总领导人的笑话。
缺华教运动使命感
董教总本来就有不明文的共识,那就是董总负责独中的规划与发展,而华小的一切就由教总负责。2011年尾,教育部的不聘请临时教员决策以及委派不谙中文的友族老师到华小执教,教总除了发文告还能做些什么?董总敏锐的触觉,意识到华教的危机,决定于2012年主办“325”华小救亡运动大集会;本该由教总负责的华小事务,为何却由董总“越俎代庖”紧急处理呢?
在去年的"教育大蓝图"发布会后,我跟一位认识的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及他身旁的两位校长谈起“签名运动”,要求在其学校发动签名支持,所得到的标准答案是“我们都是公务员……”;如今,教育只是工作、饭碗、前途的心态暴露无遗,那里还有当时华教运动的使命感?当然,为传承华文教育,投入华文教育领域,热爱中华文化的老师同胞不是没有,所缺少的就是那一股热血,无私的奉献!
历史、私怨、私利,紧捆华教(中)
2014-01-2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在去年的签名运动,还是有一些校长认识到没有华小就没有华教的危机意识;没有华小,哪还有校长、老师可当?在认知下,就闭住一只眼睛,让董家教进行签名运动。不过,那也是属于极少部份对华教的危机有所认知的校长。
华教第三股势力真的没有边缘化董总?
伦旋说“董总和自己的影子打架,把原本就是自家势力的雪隆中华大会堂等华团组织说成是华教第三势力,因为他们无能力糅合和领导这些力量。这些年来,他们把华教最核心的力量和华教最忠诚的一群尖兵都搞得四分五裂,严重破坏了长久以来华教运动作为凝聚华社的中心”;当今华教为何失去当年火热的凝聚力,难道就两个领导人的因素这么单纯吗?董总会这么孤立,就是因为他们不愿姑息,坚持站稳维护母语教育、保护独中长存,坚韧不拔的立场!
淡化母语教育危机
其实,在还没有把这股势力冠上“第三股华教势力”之前,我只是怀疑这股隆雪华堂带领的种种“总会”到底是以什么心态看待华教面对的困境;我也没想到这是“第三股势力”。这是一位文化人,也曾经是州议员,在2013年八打灵的一间酒店的一个闭门会议上所提出的警惕语。他语重心长的说:“如今搞文化的不搞文化,搞经济的不搞经济,小心华教第三股势力在分裂华教!让看门的狗看门,抓老鼠的猫去抓老鼠,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吧!”大意如此。
感到不解的是,这第三股华教势力为何不是把针对“教育蓝图”的书面建议,提呈给教育部长或其副手,而是团结部长,纳闷吧?隆雪华堂领导的第三股华教势力强调“教育蓝图”内的不足与缺陷,建议跨族群的“宏观思维?”、成立“教育政策执行监督委员会”看似堂皇、正面,岂知这正是转移华团、华社对董总针对母语教育危机发出警讯的注意力,淡化了母语教育存亡的危急性。
实现最终目标手段
教育蓝图不是政策,是实现1956年拉萨报告书“最终目标”教育政策的最后手段;他没有详细列下执行的方法,只有目标。如何执行以达至“最终目标”则由教育局(行政机构)复制当年国民型中学减少华文课的行政手法达成任务;先加深国语课本内容,再实行从180分钟增加至240分钟的教学课时;以不符合第二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导华小国语是揠苗助长,为300分钟的国语辅导时间铺路。
伦旋还说:“如果情况还是没法改变,只好看着华教和华族民族文化的权益在我国继续沉沦下去,”并且预言“大马华教也可能步向如东南亚其他邦国一样的悲况”;作者是与华教脱节,还是危言耸听?(中篇)
历史、私怨、私利,紧捆华教(下)
2014-01-2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两年一届的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至去年已是第十届;研讨会旨在促进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发展以及各国华文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与会者递交论文,分享各自国家华文教育的发展经验。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为这些国家的华文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已走出曾经历的困境;印尼政府对待华人文化与教育,更是从极端走向两极化的开放与鼓励。
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工作者更是以董总马首是瞻,本地的淡米尔母语教育团体向董总看齐,成立了“淡米尔董总”;这些在在证明董总成为大家效仿的榜样,把董总当成母语教育的领航者。
董总吸取当年以失败告终的“打入国阵,纠正国阵”及“加入反对党促成两线制”的经验,提出“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策略,对各政党一视同仁的中间路线,避免内部不同党派同道的争执。
华教力量来自草根
2012年的五场大集会是成功的;2013年的“签名运动”至11月30日收集到65万个个人签名,2500个社团的盖章签名支持虽没达标,也不是失败;董总开会通过延续签名运动至今年6月30日截止,非达到百万签名不能显示各族热爱与维护母语教育坚决的心,团结的力量。
我非常认同“华教的力量是来自草根层面的支持和团结,而不是来自占高位的不能胜任者”,但这是不包括坚持维护“母语教育生存、发展与体系”的完整性,没有利益、无私付出的董总领导人。
我们目前也看到一些在商业领域的大富豪、政党区域领袖领导的独中董事会或董联会,在一些较敏感的课题上如2012年的大集会不予支持,应对关丹私营化国中的一纸批文更是站在董总的对立面;他们对2013年的签名运动置身度外,袖手旁观。
寻求认同才能改变
今年雪隆董联会的工作计划之一就是走访各地的“华小发展工委会”,讲解教育蓝图不利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及紧急性,加强草根对华教运动的认知以达到加强草根的凝集力。唇亡齿寒,华小变质了、灭了,独中还有学生来源吗?
至于一些独中“思考着自己的出路”,我不敢说没有;独中除了“统考”,本来就是一盘散沙,这是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成“国民型中学”后留下的后遗症,是很多人都认同而不敢讲出来的事实;我就在独中工委会提出这一点。
只有认识自己的不足才有改进的空间;而我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可以给华教带来些许改变。
改变是困难的!只有努力寻求认同,再达到共识,就有成功的希望。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才是硬道理。
本着热爱华教、爱护华教的心,请抛开私怨、私恨,应对当前华教的危机处理,敬请给予善意的批评与建议,让华教的路更平坦、顺畅的达到你我期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