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365 辑



上海教育,再创新高


2014/01/28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王瑞国
 

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和举办的3年一度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年度成绩揭盅,中国上海继2009年再次获得世界第一。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主要是通过在各个国家中抽取450010000名初三与高一为主的15岁学生,测评他们的数学、科学、阅读素养以及將来参与社会生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水平。其测试、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可作为各国擬定教育政策时提供相关依据,而上海的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这三项测试中全部都排名第一,在三项都排在前五名的有香港和新加坡。

据报导,上海著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充分瞭解国外教育,学习先进经验,不再靠死记硬背;关注薄弱学校,缩小教育差距,进行教师在职培训,加强教育科研。测试结果显示:上海教育校级差距小、城乡差距小、学生之间差距小,表现最差的学生都在国际平均標准之上。

2009年,当上海学校第一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就获得世界第一名后,美国白宫的教育顾问,特別亲自率团到上海考察,尤其是上海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模式,以及其创始人刘京海校长。现今,有关国际组织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工作者,纷纷组团参访上海闸北第八中学。OECD特派摄影队,在他们自由拍摄与录影介绍上海教育的30分钟的短片里,其中介绍上海闸北八中就佔了19分钟,可见他们对「成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视。

「成功教育」是转变观念和方法,通过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本身尝试成功、以达到学生自己爭取成功。它是种追求「学生潜能发展、学生自我教育、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刘京海校长指出「成功教育」理念,部分建基于有20年研究歷史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理论。

独中教育新突破

据董总2012年推广「成功教育」的报告,上海「成功教育」模式,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拥有很有效的实践方案,其他学校可模仿、学习和採用。其中教学模式以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与学电子平台,极大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有效地增加学生体验式学习,提供更丰富的情景和资源,体现多元学习方式的整合和多元目標实现的可能性。

董总引进上海「成功教育」办学模式,2010年开始在霹雳的几所华文独中进行。一年后,观察到有关老师的教学水平有显著的提升,老师的教学信心增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大有增加,这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益。目前,全国60所华文独中,其中已经有20多所参与,霹雳育才独中更进一步与上海闸北八中缔结为友好学校,该校当年只是委派2名老师前往上海八中考察实行「成功教育」模式的学校,今年决定在董事的率领下,委派18位老师,其中包括正副校长、主任及有关科目老师共25名董教成员前往上海观摩学习。

几年来,上海闸北八中安排上海地区的优秀老师,依据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课程,完成了初中数学、化学、生物、物理、华文等科目的编撰教案和电子课件,许多独中也在应用中,今年要进入高中阶段。刘京海校长特地安排上海优秀老师,不时前来进行教学考察並与本地老师交流,这些上海优秀老师针对如何备课、听课、评课、教学和教研给予具体指导和建议,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设计和教案、课件电子平台的使用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认真地给予指导,独中老师获益匪浅。

长期以来,董总走访独中,也不断地收集和瞭解国內外的各种教育改革模式,期望能协助华文独中进一步提升其教学效率和质量。2009年,具有前瞻性和及时地引进了上海「成功教育」模式,引领独中进行与时俱进的教改进程,华文独中的发展从此迈入了新的里程碑,是永续发展中的一项突破!

我们期望在董总的继续引领下,搭上「成功教育」列车的华文独中的坚持下,把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教育质量,提升到贴近世界第一的水平。

 

我们是一群无助的准教师


2014/01/26 《当今大马》

 


我们是一群还在等待调派,且无助的 DPLI-SR 课程毕业的准教师,虽然教育部在19日承诺调派我们到学校执教,但调派工作进度非常缓慢。在救助无门之下,我们只好又写了这一封致报章媒体的申诉信,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在教育服务委员会和教育部两个单位没有妥当处理师资调派,互相“打太极”,极度不负责任和没有效率,不但苦了我们,也让我们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下无所适从。虽然教育部承诺进行调派,但我们所得的消息却又是另外一回事,非常不乐观。这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与事实的真相:

1)至120日为止,仅三分一的华小DPLI-SR的准教师获得调派。而接下来的几天,教育部网站都没有上载新的调派名单。就如教育部在19日的承诺下,一开始调派工作确实如火如荼及速地进行,教育部于1 16 日当天把调派名单放上官网,大家喜出望外,但查询后却是一场空欢喜,因为只有几个州属如彭亨、柔佛和霹雳的准教师获得调派通知,这让我们不禁担忧,其余三分二的我们会在何时获得调派。

2)教育服务委员会 (SPP)工作效率的缓慢与不负责任。其实我们在去年5月已经毕业,教育服务委员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面试工作,但是当局却拖延到十月下旬才开始逐步进行面试。更让我们不满和失望的是,到了今天,我们当中仍然还有人没有获得教育服务委员会的委任信件(surat lantikan),尤其是以私立大专,特别是拉曼毕业生占多数。我们的同学在一番的追问下,SPP 给的答复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他们表示,没有收到委任信的原因只有两个,一就是大学文凭出状况,二就是面试失败。这样的答复实在是匪夷所思。

我们认为,如果面试失败,就应该通知我们,以做好准备工作应付第二次的面试,而不是任由我们空等待。对于文凭出状况,这更是不应该发生,因为我们在2011年时,已经根据指示呈上完整的资料,包括公共服务局(JPA)的文凭认证,教育服务员会怎能隔了两年的时间,才来追查和确认文凭的真实性。

3)在一部分的准教师获调派后,其余未获调派的准教师也纷纷致电教育部询问何时会再公布新的师资调派名单,但教育部的答复却是让人失望的,官员表示虽然会有第二批的调派,但要视预算而定,也许,是“也许”三月有预算,才能调派。

我们不禁怀疑和担忧,在全国师资短缺的时刻,政府对师资的预算竟然还会不足,一切欲解决师资问题的工作竟止于预算不足。如果预算不足,那怎么会出现当初教育部有关调派的承诺?给予承诺时,为什么又不提及预算问题?在询及为何只调派三分一的教师时,教育部把此问题完全推卸给了教育服务委员会 (SPP),说是因为 SPP 所给的名单不足,只有这三分一的数量;然而 SPP 却告诉所有面试成功者的名单已呈交教育部,这让我们感觉双方在互相推卸责任。

4)我们的心情:我们这些未获调派的准教师当中,有不少是已为人父母者,在既不知如何调派,又不知面试是否及格的情况下,未来对我们来说就如未知数。继续等么?不知道自己面试是否及格,担心自己白等;不等么?若毁约需赔偿约八万令吉的毁约费。这真叫我们进退两难。

我们都是一批对教育充满热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放弃为教育界服务, 可是却似乎遭到教育界的遗忘。教育部答应的速派究竟会有多快速?何时会有预算? 三个月?半年?一年?我们还需要等多久?三个月?半年?一年?

 

助微型华小迁校

2014/01/2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火豆
 

很多郊区华小,面对华裔生来源中断问题。巫裔生在华小报读,使得该华小得以保存。

想想,华小没有华裔生,而是巫裔生就读,华裔教师在教导,实在是很讽刺的事!

华小是开放教育,接受各族学生就读,祇要他们的家长认同华文教育有益和有助他们儿女的前途。

為了生活,為了孩子的将来,许多华裔纷纷从偏僻郊区移往市区,因此郊区华小面对没华裔生的困境,无可避免。

教育部曾表明,微型华小,即使学校祇有一名学生,也不会关闭。但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就读,还像一间学校吗?

剩一名学生的学校,校长及老师都不愿去执教,教育部派校长、老师、校工到该学校,可以说浪费人力资源,也浪费行政开销。

由我国独立至今,新建的华小有限,国小则一直在增建,包括国民中学。

华小要增建难!国民型华文中学要增建同样困难重重。

看不到“一视同仁”

教育部口口声声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但华社看不到“一视同仁”。

微型华小面对没学生来源问题,选择迁校,要有适当地点,要有人献地,还要筹款来建。

华小不是属于本国教育一环吗?為何教育部不能助没有学生来源的华小迁校、物色地点及将学校建起?建各源流学校的责任,不是政府应承担的吗?

目前我们有华裔县督学、州督学,到底这些督学的角色是什么?微型华小面对的问题,华社要向教育部哪个单位反映?又或者要通过那个政治人物解决?

教育部应有某个单位知道全国华小的学生人数,毕竟每间华小都提前招收一年级新生。学生来源会否中断,已掌握实际数据。因此,学生来源一中断,就应作好迁校计划準备,将学校迁到需有要学校的地区,让学校重活。

虽说巫裔生入读可解救华小关闭命运,实际上它却是名存实亡,华社不愿见到这种局面。属于华裔生的学校,就将这个机会保留回给华裔生吧!早日安排迁校、献地、建校,让华社见到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

 

教育的附加值


2014-01-27 光明日报/光明专栏

~作者:王增文
 

每年从年尾到隔年初,总要处理很多从外校转来插班的学生个案,每一个案例都是令人感触良深的生命故事,而每一则生命故事又反映了故事主人翁的教育失败经验,最后都纷纷要求转换教育环境,重新出发。

当然,这些要求插班的学生,有者主动要求转换环境,有者则是被校方请出校园,家长只好冒著忐忑之心,向其他的学校求助。像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重复,只是换了故事的主人翁而已。

从上述各个生命故事中,看出我们的社会病了,接著牵连到家庭,最后所有的社会和家庭问题,都集中反映到学校教育上。这个时候,不免令人想到一个问题,到底学校要如何去办,才能展现应有的教育水平?

当前独中教育受到各界人士高度的肯定,甚至连私立教育局也授予星级荣誉,这也促使独中更加重视教育素质的提昇。我们从媒体去认识学校,大概就只能看到那些学术和活动表现优异的学生有机会在报章上亮相,至於那些中下程度的学生,他们都属於弱势一群,他们的弱势集中反映在家庭问题上,我们的媒体就很少去关注这方面的报导。

情理法中找平衡点

要评定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素质,是否达到成功的水平,有一点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即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教育附加值有多高。如果一个很普通的孩子,经歷了学校教育,再来检视他们接受这所学校教育之前的情况,整体的教育素质有没有获得提昇,而提昇的幅度的大小,才是决定这所学校的教育成果的大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点,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给了他们甚么样的教育內容,最后等到他们离开学校后,他们对人群的服务价值有多高,这时候才是真正评估一所学校的办学成败。古人说教育为“百年树人”之计,换言之,教育需要一个长远的培育过程,身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灌注饱满的爱心,在情、理、法中找到一个適当的平衡点,才能协助孩子找回他们的信心。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工作,才能贏得人们的激赏,只有这样的教育奉献,才能创造更大的教育附加值,最后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故事走向圆融
 
(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