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学媒介语
2014/01/10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殷志伟
我自国民型中学和国立大学毕业,从小成绩一般,並不特出。在臺湾的研究所表现比较好,以甲等成绩毕业,也获得年度硕士论文奖。自觉在研究所时期付出的努力,跟中学与大学时代,並无太大的差异。
我想最主要的关键,是因为教学媒介语的转换。中学的教学媒介语是马来文,大学则是马来文和英文,而在臺湾的研究所,则是华文。可能是比起其他语文,自己对华文的掌握程度更好,所以学习效益也有显著提升。说起来也有点尷尬,读了这么多年书,我是在读研究所时,才真正体悟到「求知」的乐趣。我读的是社会学,阅读文本以华文为主,英文为辅。虽然社会学本身是一个很有趣的科目,但最主要的,我想是因为透过自己最擅长的华文去做文本阅读与交流,而乐在其中。
马来西亚是一个由多元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母语,而马来文则被选定为大家的共同沟通语言。透过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之制定,增加学生对马来文的掌握能力,有其合理性。但我们也必须认清现实,一个非马来人,如华人,如果在学校场域以外的日常生活里,跟家人和朋友的主要沟通语言是华文、喜欢阅读华文书、习惯以华文做思考,如何能期待其比较少用的马来文,会跟华文一样好?如果不能以最擅长的语言做学习,如何能最大化地提升学习效率,並享受其中?
不同民族能有共同的沟通语言,这一点虽然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能盖过一个人使用其擅长语言做学习,並获得更好学习效果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因为语言问题,不能收穫最大的学习效果(也无法乐在其中),那损失的不仅是一个人,也是国家的整体竞爭力。
母语教学效益佳
当马来文不再是大多数科目的教学媒介语,那学生的马来文会退步吗?在这个情况里,在学校增加马来文学习时间,是可以考虑/谅解的。我建议增加马来文学的学习。我们不再需要透过歷史、地理研究、生活技能等非马来文课去学习马来文,而是实实在在地透过马来文学,去瞭解其丰富內涵,去感悟这个语言和其背后整个民族文化的美。当一个语言不再承担团结全民的重担,而是让每个学习它的人,都能乐在其中,並看见语言背后的整体民族文化,那这个语言,不才能在每个学习它的人心中,开出最美丽的果吗?
我也想对未来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说:教学媒介语很重要,选择你最擅长或喜欢的语言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我相信一个人若以其最擅长或喜欢的语言做学习,不仅学习效果会更好,更重要的是,能排除语言障碍,而在学习过程里真正乐在其中。即使这种选择会付出更高的代价(如学费),也不要轻易放弃,如努力爭取优秀生奖助学金。虽然挑战可能会因此而增加,但整个学习过程会是非常充实且有趣的。
透过语言团结全民的目標很重要。但在民主社会,一个人也有自由选择受教语言的自由与权利。选对语言,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学习效益,也能因此而增加国家的整体竞爭力。更重要的是,透过自身最擅长或喜欢的语言做学习,而获得最大的学习乐趣,亦是一项基本人权。唯有人权获得尊重,团结全民的工作才有意义。
学校领导不是老牛拖大车
2013/01/09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张志忠
做一个好校长跟做好一个校长完全是两码事。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虽说身旁有4位副校长为助手,但副手权力及任务范畴有限,在行政管理和推动学校全盘计划方面往往校长还是拥有最大的决策权力。
学校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就直接地主导著一间学校的成与败,浮与沉,也应验办校全盘策略的成效程度。
一般上,一所拥有近千名学生的中学,教职员可达约90位。在任何学校里,有才干有能力的教职员肯定存在。若能有效地启动这座人力资源的宝库,定可精彩办校,惠及学生与社会。校长应以尖锐的眼光加以发掘教职员所长,展示发挥其潜能才干去奉献和推动学校。对每位教员的才华特长给予肯定、信任、期望和鼓励都一不可缺。只有先肯定了对方的长处,巧妙地分配一个让他可发挥的管道和平台,提升校务业绩方面必有所贡献。
一些分析力强,拥有奇思幻想的教员可拢招成办校蓝图策划队伍成员。艺术才子可引用于校园美化策划领导。富爱心和循循善诱能力高者负责软性辅导工作。外表俊俏及善于交际的教员让他去搞校友或学校宣传活动。嗓子甜美谈吐大方的可送到前台当校內会客大使。阅歷高的老师也可推选为学生特別咨询人员。为人精细,办事有条有理者,让他去处理庞杂而繁多的文书教务工作肯定没错。电脑奇才则可分配到电子教学新开发的部位。
学校领导一旦对管理下的职员没了一种充分的信任感,对每个人只看见其短处,认定此人已走入死胡同,与自己敌对,从头到脚一无是处,那是十分可悲的。唯有看重教员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职员方能在各项校务岗位上体现其价值能力。
校长若没了对別人的信任,別人的观点和举措无一能让自己满足,事事过问,件件亲躬,连隨队捡垃圾,学生琐碎小过错处分,洗厕所都不放过要插上一手,这就有如老牛拖大车,和一位过时的淒凉派领导者又有何分別?
校长安心放手使用人不只重要,也可显示其个人的威望,领导风格和风度价值所在。领导风范低下,这直接地更可反映出领导人的地位寒酸和不相配。学校好领导该使出具魅力的领导,授权老师分配任务以达到落实责任的最终目標。教师在执行任务上若出现偏差或欠妥当时,领导人应时刻从一定距离观察和监督,並在必要时召见商討改良策略。教师有了自己在达成目標和解决难题机会的同时,这也是说领导已给予了他们一个珍贵表现才智的平台。
好校长是不断努力製造良好的机会给老师。好校长是时常修復教岗平台和管道让教职员们的才华能天天茁壮伸展。好校长会用智慧调动老师们在各性质不同的校务里快乐地工作,这样在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的同时,也可磨练老师们在工作上的能耐、思考力和创造力。
所以说,做一个好校长,其涵义是过于片面化的。做好一个校长,却触及到多层面的专业技巧修养和行动规划的实践知识。校长在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他效绩领导的艺术足可影响全局。
民办华小
2014/01/08 光华日报/评论版
文:健杰
以前我以为学校都是政府开办,也许是部分设备齐全校园美丽的华小蒙蔽了我没有看见一些仍在社会某一角落或边缘挣扎求存的微型华小,每一年无论是新生入学或小六生毕业,华小都是忧喜参半;这一年安全上垒毕业了,下一年的新生人数有多少?不以百计而以十指就可尽数。
我印象中“由政府开办”之华小,开始慢慢偏离而成为“民办”学校之印象时,就是透过身为教师的大姐和姐夫得知华小分为全津或半津贴,意即政府对华小校务之开销提供津贴,这种称之为“津贴”而非“支付”的支持形态,隐约说明了政府以“点到为止”的方式支持华小。
因长期不获得政府全面支持,华小学生人数太多的无法获得扩建校地,学生人数太少的无法获得立即迁校或其他有效解决方案,学校水电费津贴拨款发出一阵子后不了了之,最终还是由学校董事解囊付费,由此可见就算有些华小不是100%民办,但也几乎可以说是民办了。
种种不公现象大家心知肚明,早在第7大马计划下的华小和淡小分别只获得2.44%和1.02%拨款,但华小生和淡小生却分别占总人数的21.07%和3.63%,反观75.3%的国小生,却能获得96.54%几近绝大部分的拨款。还有许多不公待遇,只有学校教师及校长本身最清楚不过,而我们华社上大部分人仍对华小坎坷命运有欠了解。
对比我国与外国的小学便可知一二,台湾并没有“华小”,只有“小学校”,而该词来自日语“小学”的意思,但自1898年起,小学便成为中央政府,或地方经费所开设的儿童义务教育学校学制之一。校务经费上分别由中央或地方经费支付,起初如何今日亦然,政府办校方针一如既往公平对待。
大马是世上数一数二的多元国家,必须存在各源流学校,任何一源流学校减少、逐步关闭或遭改制,那么文化之根就没有一块沃土供之生存,学生从小就无从获得灌输文化传统、节日概念、华族历史、地域文化等,成了空壳的灵魂,同样,相对于其它源流小学若改制为华校,其根也必遭消灭,势必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因此,每当社会冒出华小教育课题如最近的“教育大蓝图”,最先回应,措辞最强烈者总是华教先锋董家教,但看不见背后多少团体表态支持或其意见得到注重,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对此嗤之以鼻的人,甚至董家教被普遍人反感认为是“没事找事吵”的团体,但若不是教育团体揭发不公待遇,非教职人员的你会知道吗?因此,少抱怨,多了解,情况水深火热时,便要社会各界不分你我共策。
无可否认,能预见华小未来者非华校教职人员莫属,盼华人子弟毕业后饮水思源回馈母校之外,平时也需关注新教育政策对华小未来潜在的影响。对于真正意义的华小,华教人士及华人社会日夜魂牵梦萦,盼获得肯定及认可,华小与国小、淡小地位同等。
说到做到扶助华教
2014-01-12 光明日报/光明专栏
~作者:谢良生
在马华激烈党选后成功进身老二的魏家祥,受赋予重任出掌马华教育諮询委员会主席,他果然不负所望,及时安排华教与华总负责人会见教育总监,以解决迫切的华校教师调派事件。
这位曾任副教育部长的马华领袖对教育问题,尤其是华教问题应当瞭如指掌,他在安排接见前就说,“碍於行政问题及教育部官员不瞭解华小运作,故意搞得乱七八糟,让原本可以圆满解决的问题复杂化。”他因此直接致电教长慕尤丁陈情,后者立即吩咐总监处理。
魏家祥於是在上週四顺利率领华总、教总、董总、校长职工会等华团组织会见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和新任教育总监拿督凯尔,会后表示各造都对华小师资短缺问题达致共识,这意味著会晤取得实质成果。
这是魏家祥甫当马华老二,就著手处理“老本行”的华教课题,並表示会与有关华教与华团每两个月会商一次,如今在处理师资问题后,他应会再接再厉的寻求解决其他问题。这应当是应马华老大廖中莱最近的表態,“说到做到”。
强调要做全新的马华
廖中莱近日曾通过报章声言,马华將重启与华教组织的对话机制,要与董教总走得更近,以凝聚华教所有力量,將华校办得更好,包括制度化建校与拨款。
他更强调,马华今后將是“全新的马华”,要以“普世价值取代族群价值”来处理与解决问题。这意味著马华要摆脱族群政治的束缚,认清现实的以多元政治来解决族群问题。
马华这回要“重归华社”,若能恢復如当年与董教总共组“三大机构”来联手解决华教问题那样,华教问题应当有望逐步克服,至於可否一劳永逸解决,该胥视马华的“重归”是否真心实意,以及其“普世价值观”可否衝破巫统的土著至上框框,可否打破巫统坚持的单元教育政策。
不过,有一点或可预见,痛定思痛的马华若能真正的当家又当权之下,逐一或逐步的解决华教问题,应可爭取到华社或多或少的回心,加上“另一线”若给胜利衝昏了头脑而令民置疑时,马华党人的耕耘,可望有所收获。(光明日报/好评‧文:谢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