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363 辑



从根本解决师资荒


2014-01-1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率领一个包含董总、华总的代表团会见了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结果是教育部铁定在本月20日调派940名师训学院华文组毕业学员到华小执教。

魏家祥担任副教长期间,与董总合作得不算好,且身为国阵人,也不太敢和董总“做朋友”,这次却抛弃成见,把董总纳入代表团,真正做到为华教而团结,叶娟呈副长也敢接见,都属难能可贵。

不过,不是在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是〈狼来了〉的故事听得太多,教育部长或副部长答应了有利于华小的事,往往在执行那个环节给卡住,尤其是副部长说过、答应过的事更难说得准。

不按牌理调派人选

随便举一两个例子吧:历任华裔副教长都曾言之凿凿地说,华小师资短缺在两年后解决;去年3月,当时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魏家祥更宣称,经过多年的努力,华小师资问题已近乎解决,不再面对师资问题了。但华小在今年却面对严重的师资短缺。

有理由相信,华裔副教长是掌握了充分资料,在很有把握下才讲这番话,惟最后却落空,内里缘由我们这些外人当然不知道,照猜想是主持师训工作的官员有偷梁换柱的权力,又或负责调派教师的官员不按牌理出牌,把应该调去华小的教师调派到国小去,令到华裔副教长屡屡“失言”。

去年10月,叶娟呈副长主持“解决华小师资短缺圆桌会议”,出席者有教总、校长职工会等代表;会后,教总主席王超群说教育部决定把699名华小教师于明年(即今年)1月派到华小。

不可轻信教部许诺

结果是开学后,华小严缺教师,这699名教师却尚未接到上任的通知。真是急惊风遇上慢郎中,在华小校长们纷纷呼救下,魏家祥乃急忙率团进见叶娟呈;另外又有华文教师给调去国小,气得王超群直指教育部的工作效率乱七八糟。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因此,940名华文教师于本月20日报到的事,还需魏家祥等人密切跟进,因为教育部所答应的事很难令人放心。

较早时,董总敦促教育部从政策和制度上全面解决华小师资荒,以及不具华文资格教师的问题。如其不然,教育部办的圆桌会议、“35短”8项方案等等都是徒然的。

诚然,由于国阵的教育政策一直视华人的母语教育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特殊的恩惠,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最终目标”始终是教育部的最终目标,这就造成教育部官员无视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

国阵须守先贤承诺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在说华文地位日益重要,许多非华人,包括一些巫裔高官把孩子送到华小读书,华人也因此沾沾自喜,以为政府会重视华小。

殊不知,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正因华文地位日益受看好,连一向瞧不起华文的欧美人也兴起学习华文之风。这一来,却使到一些官员心理不平衡,乃蓄意打压华文教育。

于是乎,国阵政府的教育政策,加上某些有实权的教育部官员心理不平衡,华小的困境乃更大,师资荒是其一尔,其他如兴建新华小、扩建校舍、拨款,可说样样都源于这两大因素。

因此,国阵改变对华文教育的政策,重新认识我国独立史,遵守各族先贤的承诺,诚心诚意地公平对待华人的母语教育,是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根本办法。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莫让教育太沉重

2014-01-1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张昭敏
 

新学年开课了,一如所料的,华小师资短缺的老问题,就像每年新生报到一样,准时发生。而教育部也一如既往的,总是要等到学校开课后、校方投诉后以及政治人物介入后,才承诺会解决问题。

今年,全国华小缺少的教师人数高达1200名。而早在开课前两个星期,教总就已经发出呼吁,要教育部儘快处理699位华小准教师的调派工作,否则的话,將会引发师资短缺问题,同时影响校方在教师职务方面的安排。

然而,有关的呼吁却没有获得重视和优先处理,以致开学后,问题排山倒海的涌来。直到本月9日,教育部才终於承诺,在20日调派940名准教师赴华小,解决燃眉之急。

调派准教师到各源流学校是教育官员每年定期定时都需要处理的事务,一个年年都在做的工作,却可以年年都面对问题,年年都面对投诉,同时年年都没有人需要为有关问题负责。教育部有必要对调派教师工作擬定標准作业程序和问责制度,至少让大家知道,究竟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应该找谁来解决问题。

可惜的是,至今为止,教育部仍然在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处理事件。更每每需要出动到政治人物的介入,才看到解决问题的曙光。虽然我们可以尝试宽容看待,是的,內阁人事更新,新副部长需要时间上手;是的,官员出现变动,新人不太瞭解程序,只不过,这些理由真的是衍生问题的主因吗?

师资调派问题不是今年才发生,轻重或许有別,但肯定是老调重谈。每一年问题发生后,各方都会和教育部商討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后,当局总会承诺,明年会確保问题不重演。

是的,如果在同一个问题上能够吸取经验,改善作业程序,並良好执行,问题就不应该发生。而作业体系一旦制度化,不管是新人还是旧人,只要照著原有的程序去处理,就可避免混乱。除非,內部程序根本就有问题,加上政策一变再变,以及官僚体系作祟,才让问题的根本迟迟无法解决。

除了师资调派问题,华小搬迁课题、微型华小命运等等,也都排著队等待解决。虽然政治人物总会习惯性的呼吁大家不要政治化问题,只不过可笑又可悲的是,没有政治的介入,华小问题根本无法解决。要想把教育和政治脱鉤,政府就不能隨意更改教育政策,同时必须尊重並公平对待我国的多元教育。无法从本质上公平对待各源流教育,无法以教育的多元为傲,那多元教育的问题就只能一再上演。

教育是一门终身事业,必须用良心经营,用爱心和耐心灌溉。但教育不应该用来成全政治,成全了政治,就必须牺牲它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同样的歷史一再上演,只因为制度化总是敌不过政治化。当然,道理谁都懂,如何做到,又是另一种艺术了!

(星洲日报/隨思遥想作者:张昭敏媒体工作者)

 

放过峇小吧!


2014-01-15  星洲日报/花城人生百態

~作者:邓光忠
 

波德申瓜拉芦骨峇都依淡华文小学因为一场雨水和海水的爭执,在建校工程进行期间发生校舍工地淹水事件,成为全国瞩目的华小,也沦为朝野政党互相攻击的课题,提起峇小无人不晓。

峇小校长是一名好校长,处处为学生着想,掌管旧校舍时发生新校舍掀起的风波,每天看报纸都很头痛,每天必须为了两个政党的爭执,天天需要把华文报新闻翻译成马来文报告,呈交给教育局官员过目。

由於教育部批文迟至12月才发出,峇小在开学两个星期前才可以正式招生,全校上下都一度担心收生情况不理想,白白浪费华社的心血,可是在董家教和教职员的努力下,新学年伊始就拥有38名学生,申请转校的学生每天持续增加,开学才半个月就已招收到了50名学生。

峇小校长每天除了要处理繁重的校务,还要向教育局、董家教和家长们作出交待,加上各政党和组织的压力和社会人士的目光,真是难为了这名校长,每天要在风雨中苦苦支撑,一名公务员如何有能力对抗一眾在华社和政坛打滚数十载的“老鸟”?

一所政府学校的校长身为中央政府教育部管辖的公务员,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不要再让各界人士无论对方来自那一个政党或团体来消费学校和学生,作出无谓的廉价宣传,谢谢大家关心华校的发展,任何人要参观华校可以选择没有学生上课的周末和周日,不要在学生上课的时间前来“搞搞震”。

峇小一名中立的董事部成员曾说,峇小当年若没有马华领袖向州政府极力爭取征用校地,今天不会有如此宏伟壮观的峇小新校舍,当然若没有反对党的介入,填土工程不会顺利进行,同样不会建成一座安全可靠的学校。

两个对立的政党都是做好各自的份內事,都是为了华社的利益,为了华人子弟的前途,互相呛声於事无补,大家应该互相道谢,因为大家成就了峇小的重生,带动整个华社热爱华校的人士,无论富或贫都依据自己的能力捐款给峇小,造福更多华裔学生。

华社希望各方不要再做戏,大家都是华社的一份子,好好坐下来商討是否可以帮助峇小举办一场没有政治色彩的筹款晚宴,无论来自任何政党、华团或组织,都携手帮忙卖票筹款,那才是人民要看到的双贏局面。

马华和行动党领袖互斗喝海水和雨水风波已告一段落,没有必要旧事重提,任何一方喝了泻肚子都没有人会给予理会,无论在朝在野政党都已赚够免费的宣传,一切就让它隨风而去,让我们期待峇小的展翅高飞。

各位热爱华教发展的华团人士和政党领袖,没有人愿意看到华文教育受到摧毁,不要让峇小的学生感觉自己不一样,就此放过峇小吧!

(星洲日报花城人生百態作者:邓光忠 波德申社区记者)

 

韩江学院与华人文化馆

2014/01/1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谢诗坚
 

韩江学院仝人花了將近一年的心血,终于在2003年打造一座具有歷史和教育价值的华人文化馆。开幕那天虽然天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但仪式可以用「冠盖云集,贤群毕至」八个字来形容。

儘管下雨,当天出席的宾客十分多,整个文化馆也挤满了人潮;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应邀参加者除了本院校的董事领导之外,大人物计有时任檳州首席部长许子根、时任中国驻马来西亚政务参赞杨玲珠、国际知名歷史学家王賡武、港澳知名学者黄枝连及华教知名人士陆庭諭等人。

这座佔地6000方尺的文化馆,连同软硬体共耗资50万令吉。虽然不敢说是富丽堂皇,但在高等教育学府中,算是我们独具心匠的杰作,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歷史图片,包括简短的双语文字衬托出檳城华人的歷史风貌。从古老的社团到经济的运作和变化;从英人莱特1786年的登陆到孙中山的革命乃至人民参与抗日战爭;从战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到1957年的独立和1963年马来西亚的歷史,在在显示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两度的檳州改朝换代(1969年及2008年)的过程也反映在其中。

当然文化馆內也少不了展示檳城的宗教活动是「多姿多彩」的,它有各式各样的游行,也有不同宗教的庆典。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檳城的多元宗教支撑著乔治市得以在2008年登陆世界文化遗產。

事实上,乔治市部分地区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產区是我们多年孕育的理想。在2003年时,我们还看不到曙光,因为我们的申请书被退了回来再行申请。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檳城人民终于迎来了「世遗」的春天。韩江华人文化馆也因之成为外地游客和外国旅人参观的景点之一。

对于华文教育的发展,文化馆更是尽心尽力將之一一臚列,让观眾能一目瞭然华教的心酸史。而檳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华教歷史是在檳城写下第一页。

韩中开办新闻班

此外,我们也用心思把韩江三校的歷史简约地介绍。在这近百年来的演变中,我们看到韩江从小学至中学,再至学院乃至大学的愿景。

因为歷史的因缘,韩江中学早年在传媒界也创出一片天。歷史显示70年代有4位韩中毕业生不约而同地成为西马4家华文报的总编辑(当时西马只有8家华文日报),也有不少韩中生走进报界服务的。

由于因势利导,韩中在70年代末期成功开办新闻班。虽然是隶属于后期中学,但首开先河的新闻班却成为培养新闻人才的摇篮。

这个新闻班先后开办10年(1978-1988),后来因故停办。其所培养出来的300名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已头角崢嶸而在今天仍是各报及杂誌的编务一把手。

为此,早前有很多人对韩中停办新闻班感到惋惜,也就触发改组的董事会又于1998年復办新闻班,其目的是为迈向学院投石问路。

果然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復办成功后即在理科大学的十位博士协助下,于1999年成功申办韩江学院。喜讯传来,各方雀跃万分。这就是韩江学院由来的背景。

经过董教同人的努力,我们在千禧年插上韩院的第一面旗帜,除了以大眾传媒系为品牌外,我们也推出了商学系、资讯系、中文系和多媒体设计系。继之我们也多样化各科各系,让它均衡发展。更进一步,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与澳洲及英国的知名大学联合开办3+0大学学位课程。

韩江华人文化馆就是为擦亮韩院的未来而设的,我们始终认为一间学院;尤其是有计划性地提升成为大学学院,它是需要在学术上有所表现,而且还要打响韩院的名堂。

当我们在2010年庆祝韩院成立十週年,韩中成立60週年及韩小成立90週年之际,又再耗巨资將华人文化馆扩建和加强其內容,使之更富有立体动感,面积也扩大到逾一万方尺。

就今天来说,韩江华人文化馆不但是州內最著名的文化阵地之一,而且其东南亚研究藏书十分充实。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和学生出版单行本和学报。

办学方针受肯定

2011年时,我们与中华文化协会联办中国书画鉴定专家大会,获致热烈的成功,也提高了文化馆的知名度。

2012年,在炎黄国际文化协会(新加坡)林祥雄教授支持下,设立了一百万元「学术研究奖学金」。有关计划在2013年落实,借助1116日炎黄国际文化协会马来西亚分会成立日颁发奖励金予三位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每人各得4万元马幣,可用2年的时间完成研究论文。

顺著韩院的自我转型,我们也在2013年获得了首相纳吉的支持,以让韩江学院得以升格成为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我们已在去年年中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为升格大学学院提出完整的资料及计划书,目前正等待当局进一步的行动。

正当我们翘首企盼大学学院及快落实当儿,我们在去年杪(2013年)又再喜讯传来,韩院获得教育部My Quest评定为五星级高等学府。这一荣耀是继两年前(2011年)获得四星级后再向前攀登。这也从中证明韩院的办学和设施及教学获得教育部的肯定,它离开大学学院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韩院的成功也反映在学生人数的与年俱增,队伍不断地壮大。它不但在转变中显得更自信,而且也已成为衔接东西方大学的名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