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364 辑



坚持把签名运动进行到底


2014/01/24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王瑞国
 

2013728日董总假吉隆坡中国华文小学大礼堂,举办反对《教育大蓝图》大会,获得1100个社团,2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各民族团体、政党等代表出席大会,场面热烈,盛况动人。

董总宣佈发动全国签名运动,爭取3千个社团以及100万人签名,要把各族人民反对《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的心声,呈交正副首相、国会议员以及联合国,以促使政府当局正视人民的强烈愿望,修改《大蓝图》,撤销不利于母语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公平对待各民族教育源流学校。

728华团大会宣言明確指出,各源流学校是国家的宝贵资產和优势,不是国民分裂的根源。事实证明,语文、文化和教育的单元主义和同化政策,才会导致国民分裂;相反的,只有多元主义、公平对待和宽容原则才能確保各族人民的真正团结和谅解。

所以华团大会恳切敦促政府当局,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正视全球多元的格局以及我国多元社会的国情,重新修订《大蓝图》內不利于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在此关键时刻许多全国性社团和各州区团体,以及各界人士纷纷挺身而出,积极响应董总捍卫母语教育、伸张民主人权、反对种族主义的號召。例如霹雳州就有数十间社团联合成立「霹雳捍卫华文教育行动委员会」全力支持签名运动。他们热火朝天、斗志昂扬,全心全意投入在霹雳州30个区所开展的签名工作。

在爭取群眾支持签名运动的过程,出现了许多感人肺腑、令人激动的好人好事。金宝桂花村的谭家夫妇,起早摸黑地约好几位老友到安顺巴剎等地方进行签名活动,在路途中,突然接到通知,他们的豆腐工厂著火了,晴天霹雳的消息,催促他们赶忙调头回去救火。然而,当他们抵达工厂的时候为时已晚,看到的只是经过狂火蹂躪的瓦片、冒著火焰的柱子以及那部已被烧得面目全非运载豆腐的货车。

谭先生面对莫大的打击,巨大的变化,火灾后的两天,却到金宝培元独中向数百名师生匯报,动员他们支持签名运动,在雄伟的礼堂向数百名董教员生,诉说华文教育面临的危机,疾呼大家挺身而出,支持签名运动,捍卫母语教育,救救华教,救救孩子!谭先生在公义与公益面前,毅然把个人的苦难置在一边,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感人的事跡不断涌现,拱桥新村的阿盛叔,每天在新村巴剎和茶餐室走动徵求签名,他甚至到另一个新村自费租下房子3天,为了早上能够到菜市场,晚间到夜市场找人签名。还有峇株巴辖爱群华小董事长杨庆福,虽然中风了九年行动不便,却几乎每天出动徵求签名,尤其是在百货市场依著小推车,一拐一拐地徵求大眾签名,最终获得11千多人签名的令人感动的佳绩。

目前,全国收集到签名的社团,已超过27百个,有65万个人签名,董总已经联合各民族团体的力量,展开第二阶段的签名运动,並要在今年630日达到3千个社团和100万人的目標。

全国各界人士肯定会义不容辞地投身于这个火热的社会运动。大家將再次行动起来!一定要把签名运动坚持到底!

 

师资短缺的省思


2014/01/24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胡万铎
 

又是师资缺乏。这是老掉了牙的陈年故事,师资短缺永远像一条毒蛇咬住华教不放,令华教揪心。独立数十年,华校的师资无法一劳永逸,每年都必须由教总揭发全国华校师资短缺的情况,教育部才会採取行动补救。

在开学前,就有报导指,699名受训教师仍未获教育部的指示,调派到各华校去服务。显然,教育部並没有重视华教师资缺乏问题。

今年,华小新学年缺乏约1200名教师。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魏家祥率领华教组织代表团与教育总监拿督凯尔及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举行75分钟的交流会议。为了解决华小师资严重短缺及乱象,教育部承诺加速处理约940名「准华小教师」的面试与聘书问题,以便在120日调派他们前往全国华小执教填补空缺,其余不敷336名教师,教育部也允许华小个別聘请临教填补空缺。

此种处理方法,不由令我想起在2012年新学年开课前已面对教师不足问题,那时,教育部数据显示华小仍缺2300多名教师。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也信誓旦旦地说,在新学年来临时,將会派861名新老师到各华小,但依然还有1400多个空缺由临教填补,与今年雷同。解决华小的师资问题虽暂时告一段落,但所派的教师是否具有双语资格,且待下回分解。根据所知,去年有学校分配到只具单语资格的老师,而校长为息事寧人,没有把此事张扬以免节外生枝,只是暗中作调整,把事实掩盖过去。

华小师资缺乏,国中的华文老师也同样不敷。根据报导,国中母语班缺约300名师资。依吉隆坡教育局华文科前督学彭德生说:国民中学华文师资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国內开办的华文科母语班(POL)已经超过1000班,全国有多达200300个华文老师空缺急需填补。但是在2002年推行的非大学资格教师大学师范课程(PKPG)于2006年结束后,教育部就没有著手培训国中华文师资,连去年完成依德里斯师范大学中文教育系学士课程的42名毕业生,也被调派至华小执教。在没有培训新的中学华文老师的情况下,国中原有的华文老师人数,也会因为转当行政人员、退休而逐步减少,国中华文师资短缺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这已是不爭的事实。

为了解决华校师资问题,董教总过去不只一次提出意见敦促教育部採取措施与政策解决华小师资不足问题,避免每年重演。然而,教育部没有根据每年入学人数的数据培训所需师资人才,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临时抱佛脚的处理方法,肯定永远无法达標,因而成为周而復始的问题。

我认为,华教师资短缺不能解决是具有人为与教育政策的问题有关。

一,单元教育政策的影响。我国虽是多元民族组成,宪法也允许共存共同发展母语教育的权利,但是国家领袖却一直强调单元文化教育政策为最终的目標,在政策实施上也一直压制其他民族母语的发展,以达到他们一种民族,一种语文的至尊政策。

二,培训不足,乱派教师。教育部培训华小老师不足,加上乱派华小老师到国小执教,大大影响了华小师资的短缺。根据所知,许多华小老师经过双语培训后被调离原职到国小任教,致使华小的师源得不到適当分配,从而导致华小师资短缺。更甚的是,教育部把中文组受训的毕业生调往技职学校执教。这种无视老师培训的资格而乱分配是人为的现象,也是一种政治的考量。

三,马来老师培训过多。为了解决马来老师过多,只好调派至华小任教。这种现象每年都出现,使到华小校长难于分配课程,导致华小水准低落,尤其目前教育大蓝图一旦落实,华小更进一步沦落,因而影响国中的华语班。

在现阶段,我呼吁董教总及华社应关注现行「国民教育」的实质內容,以免被有心者达到他们强制同化的目的。

 

华文师资小丘填大海

2014/01/2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邱昌宙
 

美丽烟花绽放完后,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一连串涨潮,带给人百般滋味,就像一场烟花表演,有人觉得美,有人嫌吵。

学校开学,教师荒课题又在沸沸扬扬。尤其是华小师资短缺,每一年没完没了。华教代表19日与教育总监开会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后,教育服务委员会官网就公佈,国立大学中文教育系毕业生于1516日接受面试。这项消息,来得有点巧合。去年,教育部为了解决华小师资短缺,就遣派大学中文教育系毕业生到华小执教。难道教育部今年又想使用同样政策?就拭目以待。

如果事情属实,捍卫华教分子请別因为可解决华小师资问题而太开心。华小师资不足,但中学华文教师更是严重不足。拿长补短是解决问题,剪短粘短,只是在不停製造问题。小丘填大海,小丘被挖空,大海还是那么浩荡。除此,虽同样是华文教师,但大学中文教育系学生修的是中学教学技能,读的是中学生心理。兽医和心臟专科同样是医生,可以相提並论吗?所以培训小学和中学教师,还是大不相同。

一年只收20学生

敢问热爱华文教育人士,苏丹依德里斯师范大学(依大)听过吗?听过就好,没听过可要做点功课了。首先,需清楚瞭解依大以前是师范学院,但已在1992年升格大学。最重要是,依大是全马唯一一所,直接培训中学华文教师的大学。目前为止,中文教育系一年只收20个学生,这样的数目,何时填满全马华文师资空缺已是遥遥无期,再派去小学,更是雪上加霜。

华小、华文师资短缺已是老掉牙问题,就像白纸旧得发黄。希望去年的情况不会再次发生,不然中学的华文师资短缺问题只会变本加厉。捍卫华教分子要瞭解,教育部更要正视这个问题,小丘填大海,永远解决不到问题。

 

探索华小教学新模式


2014/01/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邵宝辉
 

据称,大马目前共有1294所华小,其中988所分佈在西马半岛各个州属,其中,又有409所华小的学生人数少过150人。根据前不久教总对356所华小所做《西马半岛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华小调查报告》,多达213所华小將面对学生来源减少的问题,因为是不完全调查,实际的情况大概更为严重。

毋庸讳言,学生是学校的支柱,一旦没有了学生来源,微型华小极可能面临停办的命运,通常,这也是自然的结果。不过,于华社而言,华小的数量变化总有另一番意义。华校、华团、华文报是通常所说华社的三宝,是维持族群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堡垒。因此,教总这份报告刚刚出炉,即引发华社各方的討论与关注,实在是情理之中的必然反映。

遗憾的是,华裔学生数量萎缩似乎已是必然的趋势。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全部1294所华小中,有510所位于城市,784所则座落在乡区,其中乡区的华小面对人口外移带来挑战,在维持学生来源上面对一定的困难。而教总调查也证实,学生人数过少的华小都是位于较偏远的地区。由于华裔年轻一代流动性增强,乡区地方经济发展薄弱及就业机会有限,显然既无从吸引其他地方华裔,也难以留住本地的年轻人。另外,华裔的生育率下降,迟婚率增加,华社人口的相对缩减,大概也是造成华裔生日益减少的原因。

相反,由于华小校风良好,口碑不错,加上中国强势崛起,中马两国邦交稳定,经贸关係处于良好上升阶段,间接造成华文的潜在经济价值升高,使得越来越多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其实,早在20102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曾经指出,大马华小有10%的学生是非华裔。因此保守估计,华小非华裔学生至少在6万以上。教总调查报告中,有314所华小有非华裔学生就读,比例达到88%。其中,64所亦即18%的华小中非华裔学生超过半数,甚至有5所华小出现完全没有华裔学生的现象。

不可否认,对那些苦于没有华裔新生的华小,非华裔学生的存在无疑便是继续办下去的最好理由。解决微型华小的生存问题,目前有效管道之一是大力扩招非华裔学生。更进一步,对于华小整体来说,迫切的一个问题是要探索教学新模式,贯彻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的理念与方法。乐观来看,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或將是一个趋势,招收非华裔学生已不是华小的一个权宜策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得非华裔就读华校能够学有所成,增加非华裔家长的信心,同时继续保证华小尤其是微型华小生源源源不断;另一方面保存华小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本质,消除有关方面华小成为「变相国小」之担忧,同时有可能改变维护华教的被动困窘,以光大民族文化促传承。

对此,教育部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能採取措施势也必然会事半功倍。但事实证明,单纯依赖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往往是镜中月水中花,或者与时间一同老去。现实点说,董教总、华基政党乃至华团皆应该未雨绸繆有所作为,让非华裔学生成为华小一道靚丽的风景,共同开创民族语文教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