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99 辑


 

华社应办这样的独中!

2013-01-08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舒庆祥

华社到底要办哪一类的独中?本文所谈的并非独中的建制问题,如甚麽“三三制"或“三二制";或单轨或双轨制的不同,而是从另一角度探讨:要办怎甚麽样的独中,才符合当前广大华社的意愿?

随着去年“12.9新山宽中特大"落幕后,上述问题已公开摊摆在众人之前,不仅新山华社要回答这个问题,全国各地华教工作者,也都将面对这个问题。

以今天新山宽中而言,目前它是全国最大的独中,总分校合起来,学生人数超过万人。新山经济蓬勃发展,人口日增,未来报读宽中的学生,依现今的趋势,肯定有增无减,宽中的学生总人数,或有新的突破。

面对广大家长的需求,宽中的态度怎样?增收或不增收,或保持现状?站在发展与壮大华教的立场,答桉是明确的,不能有所含煳。“12.9宽中特大"双方争执的焦点,其实就环绕这一问题。

然以宽中现有设备及校园而言,肯定无法应付学生日增的需求,许多学生将被拒以校门之外。这与有教无类的教育原理不符,且违背了独中一向倡导与推崇的目标:儘量招收有意报读者就读。

当下,报读独中的学生,仅佔全国中学生人数的15%。这个比率仍低,独中生的佔有率应有所提高。宽中是最有能力对此作出最大贡献的独中。

更何况,在新山只有宽中总分校,形势不容宽中与我们华社的意愿脱离,搞精英教育路线,这不符合新山华社多年来大力支持的期盼。

因此,未来10年的宽中,有必要扩大学校的规模与建设,以应付日愈增多的学生。宽中应沿这一方向勇往直前,大开方便之门。

华社应办这一类独中。其实,不仅宽中如此,全国其他有条件的独中,也应朝这一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面对竞争,独中有必要提高水平,以应对各种挑战,以免将来处在劣势。在这方面就必须从教学的软硬体等层次入手,使独中成为家长最好的选择。

新山宽中情况特殊,面对的挑战更大。新山拥有多所历史悠久,名气很大,以前是英中或教会为背景的国中;教育开放的结果,日愈国际化的新山,国际学校及私立独中,如雨后春荀般林立;处在边城,以新加坡为邻,不同吉隆坡及槟城,多一个新加坡为对手。因此,宽中应从各方面,提高与加强自己的实力。宽中的优势在于:它是华校,以三语教学,出国深造路途广,这个优势绝对不能丢。

总之,华社要的独中,是一间容纳有意就读者报读的独中,这所独中,可以设下各种门槛,如办入学考试,但只要符合标准,都应儘量招收。同时,这所独中,应留住最好的师资,办出成绩来,成为家长考虑选送子女往何种学校就读时,列入考量的最好对象之一。

为传承华教,未来宽中任重道远,全国其他独中也一样责任重大。(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舒庆祥)

 

独中爆满,是喜还是悲?

2013-01-08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马规财

今年全马独中“全线爆满",据星洲日报统计,仅雪隆、吉打、槟城、森美兰及马六甲就有3697名学生被拒于门外。这是一个喜讯还是一个悲哀?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董总秘书长傅振荃认为这是因为独中教育日愈受到华社肯定,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就是愈来愈多家长对政府的教育不太肯定,甚至有点失望了。也就是说华社除了缴税的义务,协助华小及国中的建设,原本独揽在肩的独中负荷更重了!

若以双溪大年新民独中每位学生不敷1800令吉计算,全国独中生去年共有7万零226名,华社每年就要津贴1亿2647万令吉。这些钱本来应该从国库中拨出,让有缴税义务的华人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目前却不是如此。

究其根源,都是单元教育政策惹的祸。自从拉萨报告书把国家教育目标列为实现单一语文之后,我国的华教就陷入重重危机。如今独中发展让人欣喜,可是华小严重缺乏师资却叫人担忧。釜底抽薪的计划得逞之后,华小变质了,独中还能继续欣欣向荣吗?

因此,在独中爆满,一片欢欣鼓舞的气氛中,我们还是应该集中焦点,想办法儘快把国家教育政策改成“多元教育政策",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对办独中的热心人士来说,独中爆满表示华裔家长对独中教育的肯定。对北马独中的意义尤其大,它不再是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进不了之后的选择,这从近年来愈来愈多小六评估考试考获5科、6科甚至7A的学生报考独中可以证明。

这是华社办学认真的成果,也是国际发展大趋势使然。如今政府承认了中国820所大学的学位,也已经派送数百名马来人到中国进修华文,学成之后就是一批拥有大学或硕士资格的华文教师。到时被派到华小执教或掌校,华社有甚麽理由反对?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曾表示,教育界只看资格,不看种族,也就是说,有马来文资格的华人教师可以教马来文;而有华文资格的马来教师也可教华文!

本来我教你,你教我,大家和和气气,互相学习的确有助于国民融合,绝对是好事。然而在教育政策还没改成“多元"之前,落实融合的做法,只会使华教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居安要思危,独中爆满后的潜在危机是甚麽?所有关心我国教育发展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落实“多元教育政策",才不至于变成“一场游戏一场梦"!(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马规财)

 

这是中学华文老师的宿命?

2013/01/0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郭老师

在中学执教多年,笔者偶尔会有感而发地对同事笑謔:“同是语文老师,华文老师似乎比较难当,每次政府会考成绩揭晓时,心理甚至有点不平衡。”

就以早前放榜的初级评估考试(PMR)为例,读尖子班的学生,大多数能在国语和英语这两个科目,考获A的成绩。在会考中,优异生要考到此佳绩,像囊中取物,准跑不了。反之,他们要在华文这一科考获同等成绩,不大容易。华文A的佳绩,宛如滑溜溜的肥皂,有的考生握得著,有的考生握不著,溜走了。

每一年,面对那些在其他科目都拿A,偏偏栽在华文试卷的学生,导致与全科A考生阵容失之交臂的学生,笔者词穷安慰他们,只能一脸苦笑掩饰內心的无奈。“对不起老师,让你失望了……”“老师,我们报考华文那天起,就有心理准备……”倒是学生安慰回笔者。学生大约是看得开,笔者可是看不开,心情直坠谷底。

难免为之气结

天底下没有不希望学生考试及格的老师,笔者亦然。事实上,有些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真的与书本缘慳,考试更是不行。

同一天,笔者查看了后进班学生的成绩。职场经验告诉笔者,会考的成绩一般上会比预告的理想。情况几乎与歷年一样,班上的学生分別在某些科目拿到D,刚好及格的成绩。也有一些学生,各个科目都及格,独漏了华文这一科。他们难免为之气结,笔者的心亦跟著纠结。

每当会考成绩出炉,国语和英语都拿A的华校生,多不胜数,惟华文拿A的华校生,不见得如此。恕笔者言重,感觉上考生轻而易举就跨过前者A的门槛,而后者A的门槛高到参天,难如登天。

同样的,华文的及格分数无法与其他语文科目看齐,仍旧是“高”人一等。坦白而言,唯独华文拿不到A的优异生,笔者哑口无言;那些仅华文不及格的后进生,笔者无言以对。唉,情何以堪!

在中学教华文班,笔者得用智商;会考成绩公佈后引发不平衡的心理,笔者得靠情商。难道,这是中学华文老师的宿命?

 

教改亟需周详规划

2013/01/08 星洲日报/社论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指示成立以教育总监阿都嘉化为首的小组,全面探讨校本评估系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包括教师输入资料时伺服器发生故障、家长、学生及教师对校本评估的意见以及校本评估的成效。政府推行校本评估制原意是要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而以较伸缩性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料实行起来却背道而驰,不仅教师怨声载道,家长与学生也提出投诉。教育部检讨校本评估制,还须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看法和经验,若只是交由官员撰写报告,隔靴搔痒,恐难解决问题。

校本评估弊端丛生,反映教育部在採取这项措施之前,并未经过深入研究与周详规划,仓促实施以致造成今日溷乱的局面。校本评估制从前年正式落实,可惜评估的定义欠明确,教师一知半解,评估模式和标准过于複杂,迫使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琐碎而繁重的文书工作方面,不但使教师不胜负荷影响教学素质,校本评估的不同标准,加上课程范围广泛,教师的评估也往往涉及个人主观判断,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进度,对学生有欠公平,因而也引起家长的投诉。校本评估是否适合继续推行,己成疑问。

我国政策常有朝令夕改的毛病,往往令民众无所适从。虽然舍旧谋新可符合时代的需求,但教育政策屡有花样翻新,却非良策。我国教育政策三几年或新官上任就有新意,一改再改总是换汤不换药,徒为教育界增添乱局却达不到国人的期望,也无法提昇教育水平。事实上,教育改革是必要的,但却须有明确原则和目标。教育改革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本末倒置,但须有教育专业的方向。教改之影响牵一髮而动全身,从幼教、初高中学校,甚至到大专院校的学生,皆会因为教育制度的改变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政府在採取任何教改措施之前,务须严谨慎行,切勿因官僚习气而耽误一代人的前途。

在其他国家,任何教改工作都须通过类似教育评议会或教改委员会长时间的研究、定位之后,再集思广益,拟定改革计划,而参与策划教改工作者皆以教育界专家为主,其中包括大学教授、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术界人士等,只有教学经验丰富者,才能把握教改应走的方向,也能预防教改可能出现的弊端。换句话说,任何教改皆须徵询教育专家的意见,而不能由一个部长或官员说了算。

教师的专业资格必须获得尊重,他们的专业既是教学,就应让他们专注在教学与培训学生的工作,琐碎而沉重的文书工作、形式化的会议和汇报会等,只会耗损教师的精力,浪费人力资源,对提昇国家教育水平无济于事。教育部务必趁此机会,对校本评估的执行方式、评估标准、教师的工作负担、网络系统,甚至教育官员对校本评估制的瞭解程度等问题,召集相关的教师团体进行深入检讨,若能有改善,即拟定可行方桉,若无助于提昇教学成效和减轻学生考试压力,则须当机立断搁置校本评估制,免其继续为教育界衍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当局在制定任何政策或推行改革时,务须有周详考量与规划,以免徒劳无功及引起溷淆局面。(星洲日报/社论)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