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211 辑



独中生为何要筹款?

2013/01/3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巫月圆

霹雳安顺某独中的女生穿州越省来到吉隆坡筹款,在网上引起热议,最大的原因自然是在治安败坏的今天,很多家长恨不得把子女藏在家中以策安全之际,竟然还有小女生独自在街头向大眾筹款,万一发生什么不幸的事,谁来负责?

不少愤怒网民因而指责马华办事不力,才会导致独中经费不足,独中生被迫出外筹款自救。

老实说,独中生到外州筹款不是新鲜事,很多独中一年发动数次筹款活动,一些独中甚至设下最低筹款限额,家境好的学生多由家长认捐了事,家境欠佳的学生则要出外筹款,或在老师带领下到別州募捐。

在我的年代,一年出外筹款一次是很正常的,当时只要学校一发出乐捐表,市中心都佈满了要求商家、路人捐款的我校学生,乐捐数额多少不拘,从50仙开始,多多益善。不过当年我们的筹款活动多在放学后进行,不会逗留至夜晚。

人潮较多

就读吉隆坡市中心某家独中的侄儿,一年好几次要跟老师和同学乘搭巴士到外州筹款至深夜才回,为何是深夜?一来是路途遥远,二来是晚上人潮较多,在餐馆筹款较容易。

针对为何要让学生越州筹款的问题,我曾访问当年的尊孔独中校长吴建成先生,撇开经济问题不谈,从积极面来看,他说,让学生出外筹款其实是好事,让他们提早体验到被拒绝、遭受挫折的滋味,人生不是如想像般顺利。他鼓励学生出外、越州筹款,当然大前提是老师要確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为何独中生要出外筹款?答案千丝万缕。有財有势的董事部固然能够减少独中经费不足的问题,但却会衍生其他问题,如左右教学理念、过度干涉学校行政工作等等。

即便年年新生爆满、培育了再多人才、背负传承华教的大使命,但只要最根本的制度化拨款问题一日不解决,独中仍然摆脱不了挣扎求存的命运,就如华小一样,我们只能乞求政府大发慈悲,却无法获得制度化长期拨款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独中也只剩筹款自救一途。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解决了吗?

2013-01-3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昱腾

教育部於日前派出951名准教师到全国华小后,据说已缓和了全国华小的师资荒。但另有报导指,当中有一部份並不具华文资格,另有一部份则不愿到华小执教。

按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的说法,虽然他们在大学主修中学的科目,但他们都学了如何教书,如何管理学生/课室,如何带领课外活动等。所以他们绝对能在华小发挥,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是,教育部有徵询这951位准教师的意见吗?他们当中有些主修中六的科目,派去华小能教甚么科目呢?大部份的华小教师都需教华语,兼数学、科学、道德等科目。对於从中四至大学都是在文科班的准教师们,四五六年级的科学跟本就教不来。再加上科学当中有许多的华文/英文名词,有那么容易吗?

对一个在大马教育文凭华文科考到优等的人,6年没有再念华语,真的能在华小教四五六年级的华语?我想请问一下,广大华社真的放心让这样的教师教我们的孩子吗?

为甚么会有准教师拒绝去华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是教中学,而不是小学,所以他们拒绝了。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是第二批被这样委派的教师。第一批已在20125月去华小报到了。当时也有好多教师去上诉,要求派回中学,但皆不得要领。大部份的教师现在都在叫苦连天当中。甚至有一部份想辞职!

魏家祥说他不排除中学组准教师在华小教书后,若干年后中学相关科目有空缺,他们可以有机会被调回中学教书。

然而,笔者朋友的孩子在大学修完教育系后被派到砂拉越某中学执教已达5年,已申请转回西马3次皆不得要领,因为每次的申请都不被校长,县教育局及州教育局支持。朋友亲自询问得到的答案是砂拉越中学还严缺教师,特別是马来文、歷史、地理等文科教师,故校长不予朋友孩子的申请支持。

据报导,在这951位准教师当中有部份是来自砂拉越的。有一些甚至已被中学校长预订了去执教。但他们分別被派到吉隆坡、雪兰莪、柔佛等州的华小执教。为甚么不派他们在砂拉越的中学执教?这样,那些源自西马的教师们就可调回自己的家乡服务,这不是两全其美吗?为甚么还要等到若干年后,看看有没有空位?现在有空位为甚么不予填补呢?

虽然笔者不是甚么教育专家,但笔者知道要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绝对不是用这样一个完全不合理的方案!副部长应该下令全国卅多间师训学院多收华小组的学员,这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相信眾多华裔学子都非常期待教育部能增加华小组的收生固打。(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昱腾)

 

大蓝图今年开始

2013/01/29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小黑

教育部长说,《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已经99.9%完成。他在今天(30/1/2013)就提交內阁特別小组深入討论。一个非常重要、对未来13年內的学生影响深远的建议书將成为政策,为將来的教育制定方向与发展。

关於这份建议书,我们付出了多少关心?站在最前线的华基政党,曾经为它作出多少研究?在野或者在朝,有多少人提出积极的爭取?尤其是在內阁的华裔代表,捫心自问,曾经勇敢发言吗?问心无愧?

忧虑华文版图被蚕食

大蓝图从去年911日出炉以来,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社团代表曾经非常积极提出修改方案中不利於母语教育的条文,但是这一份99.9%完成的大蓝图有採纳吗?除了保留预备班的建议也许被接纳,但是公平对待母语教育及国民型中学的建议有受理睬吗?事实上,关於拨款、增建华文小学及华文独中;统考文凭的全面认同,完全没有获得正面的答覆。

上星期代表我国438间教会学校的学校理事会和教育部长开会,在这个紧要的最后关头,终於得到部长的同意,“在委任校长前,將进行最大限度的咨询",报告说这么一来即解决了围绕教会学校多年的问题。在这之前,大蓝图並没有纳入438间教会学校,如今一次会议,即能解开教会学校理事会的狐疑吗?在过去,教会学校一旦由非基督教徒担任校长,礼堂內的十字架就被摘取下来,是不新鲜的例子。大蓝图会有甚么样的保障呢?

以此类推,国民型中学校长人选没有华文资格,校园內应有的华文氛围荡然无存,內阁的华裔部长既不关心,也无能为力。在大蓝图內,华文小学是否还是一如开始的建议,小四至小六,必须上国小的国文?没有人知道。华小师资永远不足,大蓝图有甚么解决方案?檳城可以制度化拨款给独中,为何中央政府不能?世界先进国可以接受独中的统考文凭,政府何时才承认?

当然,站在华文教育的立场,我们忧的是逐渐被蚕食的华文版图。国家语文局也有它的不满。大蓝图强调巩固国语强化英文,其中有说明如何强化英语,却没有清楚列明巩固国语之道。解决各种要求,最重要抱持多元开放的视野。

 

破冰不如突破

2013/01/30 (砂拉越)联合日报/自由言论


~作者:吴嘉豪

一个教育文凭多年来得不到自己国家政府的承认,却在海外被认可,这件事除了能被形容为荒唐之外,还能以不公平来解释政府的政策。

近日传出首相打算有条件地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虽然主流媒体大力赞颂首相,但民间团体仿佛对首相的诚意感到质疑。这是因为多年来,每当华社向政府诉求时,政府必定会提出附带条件的答应模式,来回应华社。

今年董总春节团拜致函邀请首相,希望首相出席并视此为“破冰之旅”。所谓破冰,就表示董总与政府之间存有误会,希望见面之后,能冰释前嫌,往后能合作愉快。可是,首相会不会在见了董总的代表团之后,就会尽快宣布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事宜,就得胥视大选的趋势了。

常言道:等待机会,不如把握机会;把握机会,不如创造机会。董总与其和政府争取统考被承认,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统考的价值。在这个经济社会,凡是有价值的东西,人们都会给予重视。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倘若政府在大选之前还是不愿承认统考,董总就得积极提升统考的价值。

董总可以把统考改造成往海外升学的主要文凭。董总必须与更多的海外大学联系,并取得它们对独中统考文凭的认可。除了大中华区之外,董总必须把统考被承认的范围专注在世界大学排名靠前的国家上。由于竞争策略的需要,只有被更多教育水平高的大学承认统考,该文凭的含金量才会提升。

报考统考的学费必须维持在大部分学生可负担的价格。如此一来,在吸引非独中生报考统考的新方向上,可以算是一个突破。当报考统考普及化后,政府还想条件式地承认统考,就显得政府落伍,不能与时俱进,也无心缔造多元教育的国度。

近年来独中的学生来源源源不绝,独中在招生方面就有了优势。为了让独中统考的成绩能大幅度地改善,招收更多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比较直接又有效的做法。往后每当别人提起独中,都会认为独中的学生是有素质的,那么统考的形象也间接被认为是好学生才有资格报考的考试。

为了让更多的国人对统考的认识,董总务必大力宣传报考统考的好处。当越来越多人有了对统考的醒觉,报考统考的人就会增加。当社会对统考的需求比以往更多后,政府就得思忖如何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进而不得不承认统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