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203 辑



独中的契机与挑战

2013/01/12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铎

全马各地独中新生剧增,导致近万名新生因学额关係而遭割爱,未能如愿进入独中升学。

独中全线爆满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过去除了中南马的独中有爆满的情况之外,其他的独中不见踊跃,有的甚至惨淡经营,而今年则例外,连北马也人满之患。 吉华因没增班而忍痛拒收160名学生;檳城5所独中也由于学额及教室不足,亦有720名学子被拒于门外。

回顾过去50年前,全国华文中学在政府的威迫利诱之下先后陆续接受津贴而成为国民型中学。霹雳、檳城及吉打的华文中学影响最大,但有些中学还保留独立中学以收容那些小六修业期满的「落第生」或升中一、中二的留级学生。但自1965年教育部长在大选前宣布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以收容落第生为號召的独中从此失去学生的来源。以霹雳州为例,原有的14间独中至70年代已关闭了5所,仅存的9所也苟延残喘。经过独中復兴运动之后,华文教育才起死回生。

独中有今日的成就,契机是华社与华教人士多年不怕牺牲,努力爭取的成果。独中受到华社肯定,更多家长为子女选择独中教育的原因很多,愚见认为:

(一)认同独中的办学方针

华文教育在董总多年的领导下,独中人才倍出,在各领域有特出的表现,加上纪律严、校风佳,儒家思想与优良文化,及办学方针获得家长们的认同。

(二)对教育政策失去信心

我国的教育政策,可说是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变。但改来变去都是新瓶装旧酒,尽是以打压华教为主。对于教育措施由教育部长的替换而改变,无统一的策略,而且朝令夕改,特別是在中学数理科教学媒介语重新改为国语之后,许多家长及学生无法適应,而对国中教育更没信心。

(三)校本评估制的置疑

教育部推行的校本评估,2年来衍生许多问题,教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几乎无法对此制度有明確的理解,因此导致许多人感到混淆和无所適从。虽然有指南,可是由於推行得太仓促,许多教育部官员无法说出其所以然,而受训的老师也一知半解,没有考试如何鑑定?老师只好自圆其说各自为政,结果弄出评估制比考试制更糟。5年之后,將会变得如何?这是家长们所不愿意的,他们不想把自己的儿女当成白老鼠作试验品,过去的例子太多了,这不如独中办学方针稳定,且独中的统考文凭已被全世界著名大学中的82所承认。这让独中的学子出路更加广阔,相信独中的明天会更好!

(四)中国崛起带动发展

中国的崛起,不单只带动世界经济,也带动了中文地位的提高是不爭的事实。中国820所大学的学位受到我国的承认也起了催化作用。独中的学子求学深造绝对佔了优势。

无论如何,独中全线爆满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新的挑战的开始。近万学子被拒门外,意味著校舍不足,也突显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董总及各地的董事部更是任重道远,他们必须加倍努力爭取办好以下教育的建设工作。

我们应该集中焦点,想尽办法把国家教育政策改成「多元教育政策」,促使政府公平合理对待三大民族的母语教育,一劳永逸解决华教问题;马华公会既是华人政党更应卯足力量配合华社爭取,不应做应声筒,与当政者沆瀣一气压制华教发展。

董总应借助台湾及中国的先进教育经验,进一步提升独中的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阵容,此外还得检討教学內容,完善课程以配合世界的发展。

独中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现有许多学术人才,社会实业家、医生、科学家、技术人才及发明家都有独中生。董总应作出统计编印成册,以表扬独中生对社会的贡献与服务。这將会大大提高独中的成就及加强华社的信心,对独中未来发展更有帮助。

 

华文独中依然受到偏视

2013/01/12 (砂拉越)诗华资讯


~作者:韦尚仁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刚正不阿的﹐有抛头颅洒热血的﹐也有明哲保身的﹐息事宁人的﹐更有巴结权贵的﹐见利忘义的﹐当然少不了悲观怨世的﹐苟且偷安的。

前两者是古道忠肠的爱国忧民烈士﹐他们立功立德﹐立言立行﹐名留青史﹐万古留芳。其次两者清廉谦让﹐宽恕不争﹐以身示范﹐潜移默化世人。三四两者是投机者﹐居心叵测﹐有助长社会恶势力﹐倾覆社稷之嫌疑。最后两者志力薄弱﹐多愁善感﹐沦为社上可怜人。

在我们这个国土上﹐容入了六十多种民族﹐大族挤于城镇﹐发展工商﹑卫生﹑教育﹑交通大业﹑振兴经济﹑文明社会﹑可圈可点﹐功歌传颂。小族居于乡野﹐发展农畜﹐恭耕自食﹐也提供城镇市民山肴野蔌﹐土产生畜﹐获取生活所需。至于山地民族﹐蛰居山峦豁谷﹐以茅芦洞穴为家﹐山肴野蔌为食﹐纯朴可爱。

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就存在着社会文明的矛盾产物﹔有光就有暗﹐有正就有邪﹐越是混浊﹐就越容易滋生、成长﹐困惑着这个世界﹐令人感叹﹑不平﹑又很无奈﹗

308大选前﹐政府及一些华基政党为了捞取选票﹐安抚民心﹐大倡承认华文独中文凭﹑奖掖独中优秀生﹐招揽独中生入国大﹑师训、当公务员等名堂响亮的幌子﹑风魔一时﹐迷惑了不少凡夫俗子﹐也激励了不少追风逐影﹐趋炎附势之人。

可惜的是大选过后﹐失三分二优势﹐又令五州沦陷﹐老羞成怒﹐把嘴一歪﹐把华文独中统考文凭一搁﹐没SPM国文优等的华文独中生要想报读国立大专院校、师训学院、申请贷学金、奖学金、面试当公务员﹐一概连门都没有﹐让他们望堵墙而兴叹﹗

一些华基政党大言不惭地说为母语教育、华社权利的争取与努力﹐始终不曾言休。然而半个世纪来﹐华小师资短缺﹐国中华文教师短缺﹐国民型中学华文科不受重视﹐华文独中没得到制度化拨款与奖掖﹐统考文凭不受承认。最糟的是华基政党所创立的大专院校也不接受华文独中统考文凭﹐连热心华教人士的千万令吉捐款也被冷冻数十年而未让华文独中生受惠﹐实在令人气绝。

最近更是怪事连绵﹐华小董事会闹双胞﹐申请复办华文独中却变成国文独中﹐批文说明以国语为媒介语﹐参加PMRSPM考试﹐或其他考试﹐没列出以华文华语为教学媒介﹐更没提及华文独中统考字眼。教育部长口口声声说这是依据申请者的意愿批准的。

热爱华语华文教育者要问﹐负责华文独中复办申请书或计划书是那些大人物起草的﹖内容如何﹖它是否符合当初要求复办华文独中大会的议决案﹖这申请书或计划书应该白纸黑字一点一挑不漏地公诸于世﹐以示正听﹐才能令人释疑解惑。否则﹐它就沦为黑箱作业。

当今华基政党忽略母语教育已不是新闻﹐一些华社领袖被政党牵着鼻子走﹐妄顾华社千秋大业也开始浮现。为华裔后代文化教育与前途的斗士们可要切切关注与谨慎了﹔否则﹐狼可真要来了﹗

 

独中学费调整的争议

2013/01/14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谢诗坚

当我们从报章获得知独立中学新生全线爆满时,我们不必太过高兴,因为独中隐藏着的困境远远没有成为过去,除了学校之间学生人数的悬殊且分配不均外,也有不少独中的经济捉襟见肘。换句话说,在后天失调下诞生的独中,除了少数得天独厚的独中成为华校生的最爱外,大部分的独中在过去一段长时间都是在凄风苦雨中支撑着。这主要是独中鸠收的学费不能过高,否则就是走“贵族路线”,不符合先贤出钱出力普及教育的宗旨。而所有这一切还得从60年代说起。

1962年,在政府的条例硬性规定下,结果有55间华文中学转成国民型中学,只有16间选择成为独立中学。后来因为政府控制的中学不收超龄生,也就衍生了较多的独立中学,以免超龄生失学。直到1968年时东西马的独中已有60间之多(西马37间,东马23间)。

低廉学费争取学生

为了争取和吸引学生,独立中学也得坚持低廉的学费,以免家长负荷过重而将子女送进免费的国民型中学或国民中学。但这样的结果也导致北马包括霹雳州的独中在70年代面临严峻的考验,处于“生死边缘”,才有了一场拯救与复兴独中运动的开展,也终于勉强让这些个独中生存下来。

不过,在南马和中马的独中则一枝独秀的,在家长争相为子女报名下,学生数以千万计,也就有了条件可以调高学费,收入也足够应付学校行政开销,包括改善教职员的薪金与福利。因此我们不必惊奇在南马独中执教的大学生老师的起薪在2500令吉之间,也享受较好的生活条件。

反之在其他地区的独中面对的问题可就比较严重了,不是校舍陈旧,设备不足,就是师资流动性大,起薪约在1600令吉左右,而且生源过少。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控制学费,否则会被认为不是独中,也不是华校了,更是违背先贤的意旨。在这种情形下,我姑且以槟城为例。有一间独中曾坚持每月学费只收20令吉,不足够的由董事承担,这样的年过一年也相安无事。但学生人数总是企在百余两百名之间,不能有所突破,也没有因为学费低而增加学生,一切依然故我。

董事会不能老贴钱

待到人事变动想要提高学费时,才发觉不知如何下手,调到40令吉却是100%的调整,调到80元更是400%的涨幅,听了会“吓死人”,也可能让学生却步。

可是扪心一问,这样的学费也真是叫董事会不断地贴钱,也不可能满足教师的基本要求来稳定师资。如果董事会筹款不力,那只好让学生在窘境中上课,似乎只能在表面上衬托出华校的“风雨不倒”的崇高精神?

如果这样的思想不改变的话,独中不单继续面对缺乏资金进行扩建或改建,乃至改善设备,更是连老师的待遇也无从调高,又如何高谈教育突破呢?

就我们粗略统计,一间正常(正规)的独中来折算(以一千名学生为准),一名学生对学校的开销是每月280令吉,若加上对设备(如电脑室等)的折旧,就超过300令吉,甚至还更高,这还不包括发展经费在内。如果今天独中的学费普遍上只维持在百元至二百元之间。也只能应付给老师较合理的薪酬,还是比不上国中老师的待遇。

孩子补习大过天

当然有人会说独中学费不可以再调高或只能维持在百元内,不然将影响生源(但他们忘了国际学校的学费是每月算千元以上的)。

另一方面,虽然国中提供的是免费教育,但我们别忘了那些在国民型中学或国中读书的学生,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成龙成凤,所花的补习费又何止每月300令吉呢?相对之下,孩子的补习费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反之独中的学费是不应过高的,谁教你们董事热爱华文教育,理应付钱来扶持华文教育。这样的逻辑你不必认为荒唐,有些人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认为的。

所以归根究底,支持独中的人理所当然要为华教牺牲;而那些为了孩子的“灿烂明天”的人会说:对不起,补习大过天。这才是我们独中最大的隐忧。

 

当家又当权的差别

2013/01/12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魏祥敬

小黑校长在最新的报章专栏中提到槟州政府对州内华校的常年制度化拨款课题,他一针见血的的道出“当家又当权和当家不当权,差别大矣哉”!

2008年大选过後,槟州民联政府成立了一个具官方地位的“槟州华教事务协调委员会”,专司州内华教事务,並从2009年开始,每年通过财政预算案,从州库拨出一定数额的款项给槟州的独中及其他华校。

多年累积下,州内的100多所华校及5所独中,多则已获数百万令吉,少则也分到近10万令吉的拨款。

所得数目不是很大,但也不小,许多华校,尤其在乡区的华小,善用州政府每年的拨款,将破烂或老旧与不安全的设备改造,使校舍焕然一新,为辛辛子弟提供一个较为舒适与安全的求学环境。

槟州政府的拨款,是直接汇入董事部的户头,没有经过任何“中间人”的手,钱全权由董事部或校方处理,每一分钱都100%去到校方手中,让全体学生分享。

据知,在308之前,一些华校在临大选时也会获得一些拨款或间中有区内议员拨款,但董事部看不到这些钱,一切必须根据“惯例”,交由特定的“承包商”代为处理,而有关承包商提供的东西往往“货不对办”,校方却敢怒不敢言。

前交通部长翁诗杰在几年前就曾揭发,柔佛州一间华小在明的是获得3万令吉拨款,在暗的是承包商只交出数千令吉的货色,他因此形容这种做法为“乾捞”现象。

其实翁诗杰所公开的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有关现象“放诸大马皆准”,当时的槟州也不会例外。

目前表面上以民政党为首的槟州国阵,在华文报章展开广告攻势,许下许多政治承诺,表示若重新执政槟州,将为人民带来一些利益。

这些由民政党开出的政治支票,即使在来届大选後国阵组织槟州政府,会否被兑现却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所以绝大部份的槟州选民对有关广告嗤之以鼻,因为他大家对他们的承诺不存有丝亳的信心。

民政党当家不当权是个公认的事实,即使在2004年大选後的民政党全盛时期也是如此,当时在槟州,巫统拥有14个州议席,民政党13个,由民政党领袖担任的槟州首席部长,也必须看巫统脸色行事,甚至有巫统基层领袖当著首相与首长的面前示威或当众撕毁首长的肖像。

全盛时期的民政党在槟州已当家不当权,民政党若在来届大选凭三几个州议席与巫统组成槟州政府,其地位与影响力更加不堪设想。

基本上,槟州民联州政府以行动党为首,所以当家又当权,可以为州内华教作出一定的贡献,如果让当家不当权的民政党捲土重来,後果可想而知。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