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210 辑



老实的宽柔人

2013-01-26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安焕然

华校生有哪些特质?今年是宽柔创校百年庆,我们是否也应该来探討一下“宽柔精神",以承先启后,激励莘莘学子。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容易有个简单的答案。建议不妨看看一些杰出校友的表现,或可为典例探索。

112日,新山宽柔校友会邀请吴伟荣博士讲座,漫谈其人生历验。吴学长是1965年宽中校友,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往美国深造,获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曾在製造人造卫星、製造潜水艇的美国公司服务,亦曾从事系统工程,是一位以物理学为基础而跨学科发挥的留美科技专家。

有意思的是,在退休之年,吴伟荣博士的兴趣转向甲骨文研究及华人祖籍地探源的工作。他在演讲中提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吴学长的祖籍在广东省西部地区,小时候听他父亲说是:“furong白石",可就不知其確实地点,一度以为是“芙蓉白石"。直至上网搜索,发现並不正確。他通过互联网结织的中国朋友帮忙寻找,確认其实不是甚么“芙蓉",而是广东省白石镇“扶龙"村。又因互联网的关係,当地人帮忙他寻找祖籍地的亲人,经过多方搜索,竟在中国地方政府的档案馆找到一封吴伟荣的父亲过去写给中国亲人的家书,因此线索,让他在山区里找到父亲的堂哥。这不能不说是互联网的魅力和因缘。

在研究甲骨文方面,吴学长亦自信地说,一个理科出身的人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不会有太大问题。其间不仅乐趣多、兴致高,而且凭其以往逻辑性强的思维训练,又具有敢於怀疑,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让他看到不少人文学者过去论证上的盲点。吴学长指说,今天的世界,学习要有弹性。所谓的专业知识,其实很快就会过时。因而,知识既要专精,亦需广博。

在讲座的交流时段,我问吴学长:“就你以一个宽中生、大马华校生的身份,留美从事尖端科技,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之处呢?"

吴学长很爽快地回说:当今的中国人,基础知识强;而在美国,自由发挥的空间大,但我们不一定要完全以此来跟这些人竞爭。因为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大马华校生、宽柔学生的长处在哪里?学长说:“老实!"为人老实,做学问老实,不造假,做事脚踏实地,凡事一步一步来。其实很多时候,创意之灵光都是在工作中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想出来的。他这一番人生经歷的分享,正契合了宽柔校歌最后一段:“愿同学,勤俭、正直、服务社会,扬校风。"

其实,在此宽柔百年校庆,有好多东西都值得阐扬。宽柔不仅要有远见、要有魄力的领导人,要有办学自主的权力,更要有“人和"的支持。不好再偏执一隅,嘮嘮叨叨。隨著宽中特大否决拆除旧楼以建新楼的提案,大家都应该尊重民主的议决,放下彼此的成见和怨恨,致力去缝合各方,尤其是宽中董事会和宽柔校友会的裂痕,勇敢面对宽柔未来更严峻的挑战。诚恳对话,多从正面方向去思考问题,用心寻找宽柔的生命力,发扬宽柔那份为学、为人“老老实实"的真精神,开开心心迎百年吧!(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

 

统考文凭无价 独中屡创辉煌

2013/01/2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念君

那一晚,繁星闪烁,人潮攒动,广场灯光明亮,摆下1300席,这是柔州香妃城有史以来最大的盛宴。

2012年,中化百年校庆,举起华教火炬,热爱母语教育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全国各地蜂拥而至。许多校友不辞劳顿,从海外赶回来;有者甚至一甲子半世纪的时日未曾回来,容颜老鬓发白,如今母校犹似母亲在召唤:中化儿女回家喽!大家宛如回到求学时代,思念之情翻腾,急着重投母亲怀抱。

近几年,新生不断增加,未雨绸缪,增建教学设备刻不容缓。展开筹款预定目标一千万令吉,突破千万,朝向二千万、二千五百万,善款源源而来直逼三千万令吉。

砂人生活简朴,但为华教解囊捐输却毫不吝惜。众多校友事业有成,献金不落人后,张愈昌与刘在川各捐一百万令吉,林金基捐献二百万令吉……。数目不论多寡,这是充分体现了独中生的崇高情操,感恩回报的精神。

几个月前,老友杜君的高堂在老家麻坡去世,我前往慰问。

当天,中化校长陈维武博士在百忙中到来吊唁,杜君昆仲深为感动,献金母校聊表心意。

义无反顾饮水思源

陈维武旅居美国多年,为太空大气臭气层科研人员,是杰出的科学家;中化物色校长,他放弃优渥的福利为母校效劳。有亲友这般戏谑:校长一年的酬劳未抵他一个月的美金,他疯了吧?

“饮水思源”是股动力,使他“义无反顾”地回校作出贡献;一般人,特别是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者所难以理解的。

陈校长的正气与傲骨,赢得师生校友董事的敬重。

2013年,中化全校学生再创高峰,已超越2000人。

杜君有一个孩子在华仁中学毕业,统考成绩优异,经董总保举,获台湾国立大学奖学金就读医学系。国大每年仅提供二个学额给海外侨生,若不是统考文凭有价,岂能获此殊荣!

杜君孩子名叫振丰,如今已是著名的医学博士,担任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影像诊疗科组织医师、长庚纪念医院助理教授、美国神经放射线医学理事会会员兼医学杂志编辑委员,得经常到世界各顶尖大学作专业指导。

众人皆醒唯我独醉

最近,华仁中学一名前校董因为受神经组织病因困扰多年的烦恼,特找振丰医师谘询。杜医师热诚的接待,为他作仔细体检,深入分析他的体能状态。校董异国获校友盛情礼待,回想当年他担任董事长,各种辛酸与苦楚,如今收获的是丰硕的甜蜜与幸福。

我的四个孩子都是独中生,当年我未考虑统考文凭是否被政府所承认;陈校长与杜医师的父母,我都认识,相信他们的想法也与我一般。

独中拥有自主权,与时并进,不时检讨办学方针,科学化提供教材。世界瞬息万变,发展一日千里。众人皆醒我独醉,我国还陶醉于“一马转型”的梦幻里。

国际500多所大学、200顶尖大学中的82所都承认统考文凭,政府仍原地踏步,把鉴定学术资格圈囚于种族政治漩涡中。

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你所在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

官高权重,目光短浅,尤是祸国殃民!

统考文凭岂容讨价还价!

 

赔本教育谁承担?

2013/01/27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王增文

一直以来,独中面对经济不敷的问题,已是司空见惯,全马独中,大概只有极其少数的独中可以做到收支平衡,而独中长期面对“亏损"却又坚持办学的精神,却又造就了独中特有的办学风貌。

隨著社会转型,独中从软硬体设备的逐步改善,再到师资走向专业化,不免投入几许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资源。那么独中长期以来向家长徵收的学杂费到底够不够用呢?既然不够用,学校又要作出怎样的因应方案呢?

最近在处理学生的贷书工作时,我和学务主任召集了全体受惠学生,向他们计算一笔账。我说全马来西亚有哪一盘生意,年年赔本,而且赔本数额高达数十万至整百万令吉,可是这盘生意並没有因为年年赔本而结束经营呢?答案就是独中啊!

灌输家长“教育是投资"观念

那么经营这盘生意的人不是疯狂了吗?年年赔本年年做,年年难过年年过。独中教育长期面对经济不敷,就长期向华社伸手,华社群眾也乐於不断支援,因为这是民族教育事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啊!

独中办学者要在这么困难的环境中施展教育抱负,確实是非常大的考验,其中筹款活动將继续成为学校別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並从这种独有的教育文化,涵养出独中生特有的气质,这是其他源流中学所找不到的精神面貌。

独中长期面对经济不敷,又长期举行筹款活动,固然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把经营模式合理化,然而隨著时代的变迁,在理解独中教育本质方面,也应该要重新检討,尤其在筹措办学经费方面,独中不应该仍然胶著於长期赔本的困境,才能迎合新时代赋予独中的教育要求。

家长是支持独中教育最重要的群体,是承担独中教育经费最重要的组成部份,换言之,家长是独中教育运动最重要的支持者,独中的任何收费调整,最后的承担者,毕竟还是家长。因此,独中如何向家长灌输“教育是投资"的观念,告诉他们独中教育被摒除於国家教育系统之外,却又呈现勃勃生机,其人文教育比起其他源流中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值得讚许,家长对此必须要作出更多的付出,方能显示对这个教育系统的肯定。

职是之故,独中家长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承担越来越高的收费,已是必然趋势。独中家长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来面对新一波的独中教育改革,尤其是通过提高学杂费来平衡学校收支,更须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那么独中的办学才能在经济上免除后顾之忧。(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谁来关注微型华小?

2013/01/26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吴嘉豪

近日华总会长指首相积极回应增建华小的需求。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因为大选将至,才会释放出来的讯息。纷纷攘攘了几十年,大部分微型华小多年来靠非华裔生来维持校务运作,是华教斗士们得仔细考虑的思路。

政府多年来没有制度化地拨款给华社建校,是因为政府总有一种误解,误认为华校是属于炎黄子孙的,与其它族群无关。知乎此,政府才多年来一直强化国小,不断地呼吁各族家长将孩子送到国小就读。在另一边厢,华社就以为政府有消灭华小的念头,这样一来一往,巫统与华社都在玩种族游戏,到最后只会发生两败俱伤的结果。

马华在巫统与华社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可惜经过岁月的洗礼,在马华无法为华小获得政府及时的搬迁批准证,微型华小一所接一所面临困境。高官们常强调华小是国家教育主流的一分子,可是我们却不曾听闻有微型国小面对被关闭的命运。

国家要发展进步,就得停止不必要的内耗。汉语热并不会因为中国还不是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而停顿下来。政府该摒弃单元教育思维,不要口头上承诺会公平对待各源流小学的陈年老调。华小已是政府培育各族人民学习汉语的最佳学府,政府必须在今年内解决微型华小的问题。

微型华小在这个国家会引起华社的忧虑,是因为政府不大量增建华小的缘故。几乎每一年,华文报章都会专题报道微型华小的命运。谁来关注微型华小,就让教育部长对普罗大众做出实质的交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