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200 辑



东马独中当自强

2013/01/09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诗巫的光民中学漂洋过海到西马招生,虽然录取了15人,最终却只有3名学生报到。

这是光民中学首次尝试到西马招生,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虽然今年西马独中爆满,以致近4千名华小毕业生被拒门外;但在东马,除了个別几所较有名气的独中之外,其他较小的独中,至今仍陷於学生来源短缺的困境。

我曾在2011年到诗巫参与当地独中的联合招生活动,对当地独中董事会的办学魄力和精神感到无比的钦佩;但也对他们所面对的种种办学困境,深感同情与无奈。

与西马独中一样,砂州独中也在上世纪60年代面对改制的危机,当时的英殖民政府强硬推行改制计划,使砂州华文中学从原有18所锐减至6所。但处於大变动的60年代,砂州华社后来不只刻苦经营住6所华文独中,还在19621968年期间创办了另8所独中,使砂州的独中增至14所。这当中,有5所是坐落在诗巫,即:公教、黄乃裳、光民、建兴和公民(另一所开智中学已迁校至民都鲁)。

诗巫虽然是一个华裔约佔70%的城镇,但总人口只有二十多万,以这样小的人口资源经营5所独中,確实非常不简单,何况当地人优先选择是改制国民型中学,並非独中。因此,5所独中之中,最大的公教中学不过只有九百多名学生,排名第二的黄乃裳中学也只有四百多名学生,其他3所独中的学生,人数都不到百人。

据我所知,这些微型独中为了吸引华小毕业生报读,不但出动董事长和校长沿家挨户去招生,还提供了种种入学优惠,例如建兴中学第一年的学费是全免的,光民独中则不仅学费全免,还提供免费午餐。可是多年下来,学生人数还是无法突破百人,因此才有了光民中学“进军"西马招生的计划。

我必须说,诗巫光民中学这次首开先河,向西马华小毕业生招手,是个很大胆也很进取的尝试,如果真能成功,不只可以缓解西马独中学额不足的问题,也有助於解除该校长久以来所面对的学生来源不足的压力,可谓两全其美。

然而,万事起头难,这个计划实践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阻力不小。对一个只有13岁的学生来说,突然要告別父母,从西马飞到老远的东马升学,毕竟很不简单,不仅学生本身要顶得住背井离乡的心理煎熬,恐怕身为家长者也很不放心。这些问题,有待各方进一步去探討解决。

长远而言,只有把独中办得更好,让独中生以成绩和表现来改变家长的心態,才是东马独中走出低谷的硬道理。有谓远水救不了近火,“进军"西马招生,毕竟只能充当权宜之计。(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华社的担忧

2013/01/09 光明日报/ 专栏


~作者:陈建业

多年前读到一篇有关巫裔家长每天不辞劳苦把孩子送到遥远的华小读书,让孩子学习中文的报导,记得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的。

我从来不觉得更多巫裔学生到华小读书有甚么问题,但是最近有些人却对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在微型华小读书的现象感到担忧。

根据报导,全国各地很多微型华小面对华裔生来源减少的问题,有些微型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人数超过华裔学生,有些更是靠友族学生在支撑。不少学校对此现象感到担心,有些甚至计划搬迁到更多华人居住的地区。

这些人会担心,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华小是为华裔学生而办,担心更多友族生就读华小会令华小变质。

有助促进种族和谐

华社当年办华校的目的或许是为了让华人在异乡接受华文教育,但是时代已经改变,华小不应该只为华裔学生而办,而应该以提供华文教育给任何有兴趣学习的学生为目的,不管学生是来自甚么种族。

华小出现更多非华裔学生不会让华小变质,反而会因为有更多友族家长认同华文教育,使到华文教育受到更多人维护。

若要维护华文教育,反而应该鼓励及吸引更多友族学生到华小就读,让友族学生能够学习中文、认识中文、珍惜中文,並通过学习中文而对中华文化有更多认识,这有助於促进全民团结和种族和谐。

华社经常不满华校没有受到政府公平的对待,这问题或多或少是因为在政府任职的巫裔官员或领袖不认同华文教育;如果能够让更多巫裔学生接受华文教育,他们或將影响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更加认同华文教育,他们长大后如果有机会从政或在政府內担任一官半职,也会更加珍惜华文教育。

华小出现更多友族学生对华小有利,没有必要对此感到担忧。(光明日报/好评文:陈建业)

 

华社的新年愿望

2013/01/08 (砂拉越)诗华资讯网


~作者: 吴嘉豪

回首2012年,天灾人祸不断上演,教人看了不禁摇头叹息,是不是末日已到。末日预言被证实是一派胡言后,又来到了2013年。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华教问题至今已经拖了55年,仍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

自诩为华裔代表的政党,至今无能为华社争取增建许多所华小以及独中,还敢拿着华社不接受的批文,厚着脸皮高喊自己对华教问心无愧。事发多年,该党也不能为华社培训更多的正式老师来取代临教,以便莘莘学子不必因为时常换老师而无所适从。这些基本的责任,为何在教育部里高居第二把交椅的大官,辩称自己没有实权,做任何事必须请示上司呢?

既然该党在教育部仅能屈居次位,为何该党不敢对阵线首领要求,把教育部的部长职让给该党做一届看看成果如何呀?教育部既不如财政部般能左右国家的经济,也不如国防部般能动摇执政党的政权,为何掌权至今,该党没有勇气去索取教育部的部长职啊?

教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看到成绩。该党党魁既然曾说过自己没有野心,何不就试试看当一届教育部长,彻底解决华教所面对的困境。倘若该党宣称为了遵守阵线的协商精神而决定维持现状,所获得的部长职依然是在目前的部门,那么,该党如何解释什么叫有人在朝好办事呢?

华社实在纳闷,在民主化的社会,为何不能够自由地进行母语教育?既不伤天害理,也没威胁他人,怎么政府就是无法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怎么政府就是不再批准独中的建设?怎么政府就是不让铁树开花?

早前政府宁愿舍近取远,远赴他国向有关国家的领导人要求派遣英文老师到我国执教。为何全球第二大的华基政党没有对阵线的头号人物喊冤,为何政府没有诚意解决华文师资。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假若一个连受母语教育的机会都要被百般折磨,试问这个民族在这个国家,会感觉幸福吗?

华社的新年愿望,其实仅是很小的心愿。设若政府能够聆听民意,让华教自由地发展,华社就不必为了教育课题而那么辛苦了。大选快到了,政府切莫向人民派发不切实际的糖果。华社要的,不是糖果,而是实现多年来苦等的愿望啊!

 

超出40万令吉

2013/01/08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小黑

一年伊始,又是拨款的日子。2号早上接到槟州首长秘书的电话,今年提早拨款给学校,约定4号中午陪同董事们与首长在28楼见面。

4号星期五那天,光大3楼,尽是槟城5间独中的董事成员与校长的笑声。进入28楼的会议室,只等候首长一段短时间,首长即出现眼前。大家依然带着愉快的心情,聆听首长讚美董事会。首长说的没有夸张,华文教育能够在我国立足,并且健康发展,的确是靠各校董事会的坚持奋斗。尤其是华文独立中学,更是历经无数次的波折。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之下,要不是先贤目光远大,坚持到底,在这片国土上,独中早就绝迹了。

教育是华裔的命根子

5年来,我都陪同董事们出席州政府的拨款仪式。州政府第一年的拨款是根据各校所需,将100万令吉分发给州内5所独中。次年开始,拨款增加至200万令吉,并由5校均分。前后5次拨款,我们一共获得逾150万令吉,为学校增加不少建设,造福校内无数莘莘学子。

每一年,首长的拨款演说,总是提到“制度化拨款"这一个关键词,最令在场诸君动容。首长说,他们都会将拨给华文独中,以及华小、印小和宗教学校的教育款额纳入每一年的财政预算桉。如此一来,州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将钱拨出去协助各有关学校。

是的,从事建设华文教育者,对政府的要求,就图的是给学校制度化的捐助。我们都是马来西亚的子民,受宪法的保障,理应获得公平的待遇。不管是华裔还是印裔,小学或者独中、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学校,强调一个马来西亚的政府就有义务公平的、良好的照顾。为甚麽在缴交了所得税之外,还得为母语教育耗尽心血?

近日来,国民阵线在报章上以全版的篇幅刊登一幅又一幅的槟州美丽的远景。从自由港带旺各行各业开始,到顺畅的捷运系统以及繁荣的旅游业,企图给槟城的选民许下“一个全新的槟城"。这些图片固然吸引人,却也同时触发槟城居民埋葬多年的悠悠恨事。如果自由港是一个美丽的承诺,为何当年中央政府强行取消?捷运谈论多年,在最辉煌的时期尚且没有建立,人民还能够相信一纸承诺吗?

其实华基政党都清楚,华人的要求并不多。教育是华裔的命根子,只要开明响应、明确拨款,即可以掳获民心。民主行动党在槟执政四年多,还是固若金汤,因为在华人居多的槟城,它懂得并且敢于拨款给华文学校,并且承认统考文凭。华基政党一败涂地,自有个中原委。当家又当权和当家不当权,差别大矣哉。(光明日报/好评文:小黑)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