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205 辑



独中尚未走上康庄大道

2013/01/17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独中传出好消息,全国共收新生18千多人!假如能保持这个增长的趋势,三四年后,全国独中学生人数当突破十万大关。

虽然学生总数有可观的增加,但微型独中的人数仍然令人为它们担忧。

根据董总在2009年公布的资料,全国共有16所独中人数在300名以下。这些独中大多位于小城镇(或可称乡镇吧),居民囿于经济条件,较难把孩子送到独中念书,且这些独中筹集经费也困难,所以,这些独中可谓艰苦经营,其董事会艰苦拼搏的精神格外令人钦佩,却也应格外得到华社的关心。

实际上,3001000名学生,被列为中型的独中,情况比微型独中好不了多少,依然须艰苦奋斗,唯有希望这些微型与中型独中的学生也每年增加,当全国独中人数突破十万时,它们的学生人数也可突破千人大关。

独中学费仍偏高

根据分析,独中由当年的“补习学校”、“落第生收容所”,变成今日广受拥戴的学校,原因是因为独中学风优良、严谨,加上如今华文吃香,独中就跟着吃香起来了,月交三四百元学费无阻家长为孩子选择独中。

但无须否认,偏高的学费仍如一条高门槛,许许多多家长都不敢或无能跨越,遗憾的是,中央政府直到如今仍不肯资助独中,尽管独中统考文凭受到全世界认可,证明独中办学成绩优越,惟政府仍把独中与其他私立中学等量齐观,其实乃源于歧视母语教育的政策。

另一方面,独中虽逐渐吃香,但独中的英文水平仍是一个争论性的议题。

有人说独中生三语皆通,惟也有人说三语皆痛。

提高独中英文水平

究其实,两者都言过其实,独中生的华文程度当然有一定的水平,惟进一步提高英文水平应可说是共识,但要怎样才能提高独中的英文水平呢?改善英文教学方式这一论据显然占了上风,惟似也属纸上谈兵。

1995年,胡万铎提议深斋中学的数理课本采用英文本,结果给人鸣鼓而攻之,几乎给人抨得体无完肤。

但几近20年的今天,国民型中学坚持继续采用英文数理课本,对独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独中要怎样应对?

我们也无须隐瞒事实,一些独中已采用英文数理课本,但用华语讲解,或兼用中英语,这样对提高英文水平有不小的助益,我们别假装不知道这回事。据说南马还有独中特地为新加坡大学量体裁衣,办了英文课本,英语授课的理科班(精英班)。

应考虑胡万铎建议

因此,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把采用英文数理课本,华语授课的教学法推而广之?

鼎力协助复办关丹华文独立中学的吉隆坡中华中学于1950年代,其高中数学已采用英文课本,但用华文讲解,当时并没有人指责它离经叛道;当年它鼓励学生参加政府考试则受到严厉抨击,惟却得到越来越多独中仿效,协助学生考政府试。

因此,我们在1995年严厉抨击胡万铎,如今可重新考虑他的建议吗?

数理如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全部或部分采用英文课本,华语讲解,必有助于提高英文水平,也有助于学生升学,但这样就算不上是华文中学?还请衡量衡量。

 

华校与多元文化社会的构建

2013/01/16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王瑞国

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通过母语教育,传承和弘扬本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对于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融合东西方各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新多元文化,化解伴隨著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发展性危机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危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华文教育不仅是华族的事业,而且也是国家的事业。

眾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歷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在构成民族文化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从民族学的观点看,体现民族心理状態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的稳定性,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基础。隨著经济生话日益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现代化的交通方式使各地界限淡薄,语言成为保持民族文化持征的重要標誌。

在东南亚,华人如果丧失本民族的语言,则被同化的进程將越来越快,这是华族的处境及社会背景。

马来西亚的华族坚持华校的主要教学媒介为华语文,是在捍卫本族群语言和文化教育,也是为了抗衡被同化。

文化是民族的根,语文是民族的魂,每个民族有了其本身的语文与文化,这个民族才能存在,才不会被同化或消灭,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植根自身文化土壤之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保护和发扬,它才能適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它才有吸收和消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

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的民族,也就没有能力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它將或被消灭,或被同化。

母语是语言学里与全民族联繫最密切的一个分支,它是造成本族文化繁荣进步的主要手段,因而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族群的主要標誌,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

从文化语言的角度,母语为人们所提供的远非单纯的交流媒介,而是直接影响到文化归属意识。

语言把一个民族的生活结晶承传下来,同时亦会通过民族语言留传下去。

寻求共存共荣

因此,华校坚持以华文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传授与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这突显华校的存在和发展,在主观上是为了捍卫本族的语言与文化,遏制单元同化教育政策的推行,而在客观上却对丰富我国多元文化,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起著积极的作用。

198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举办世界性的文化政策大会提出: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自然的演变及文化特徵的肯定,並不是分裂因素,相反的可丰富及平衡文化,使各民族积极地参与国內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国家的融合及团结。

因此,一个各民族语言与文化获得尊重和肯定的多元文化社会,有利于国民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马来西亚有今天的繁荣与昌盛,是紧紧依靠著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和辛勤耕耘。

我国各民族都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除了马来文化,还有中华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是实现一个美好的多元文化社会的有利条件。

华校强调与坚持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不是大汉沙文主义,因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共存共荣,也为全球的多元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华族要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站稳脚根,不能否定自己的民族特性,应该保持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並以之去丰富多元文化社会的內涵。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却有人要把它变成一个「一种语文,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的国家。华校坚守「维护民族语言,承传民族文化」的严正立场,是对这种企图的抗爭。

1983年董教总等15华团领导机构,向政府提呈「国家文化备忘录」,提出建设国家文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因素是建设国家文化的基础;科学、民主、法治精神及爱国主义思想是建立共同文化价值观的指导思想;而共同文化价值观应通过多元民族形式来表现,因此,国家文化应基于民族平等原则和民主协商来建设。

参考及引述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2、庄国土等:《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4、《董总50特刊》,董总,2004年。
5、《国家主义及多元文化主义》,载于《国家文化的理念》,吉隆坡:马来西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87年。
6、《郭全强言论集》,董总,2007年。
7、《国家文化备忘录特辑》,吉隆坡:马来西亚15华团领导机构联合出版,1983年。

 

政府漠视独中

2013/01/17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吴嘉豪

从关丹独中的批文事件伊始,政府就不曾拿出诚意向人民交待。无论华社有很多无奈,政府就是置之不理。就算华社已经三番五次向政府申诉,教育部依然故我,对华社的要求视而不见。

虽然近日有消息指出有许多申请入读独中的学生因为学额爆满而仅能望门兴叹。这起事故已经不止发生一年,几乎从2005年开始,每年有愈来愈多的学生无法报读独中。在这种求过于供的情况下,政府岂能当着没事发生?

昔加末独中的批文无下文,关丹独中的批文却模棱两可,倘若华社想要求政府在其它地方批准增建另一所独中,是不是比登天还难?华社是自己出钱又出力,毫无动用政府的一分一毫,为何连一纸批文,都要大耍政治把戏,为难华社呢?

教育部的高官显要得从设有冷气设备的办公室里,走入民间,与民对话,了解时下人民要的是怎么样的教育。教育部官员不能仅仅通过几份国际教育研究的报告书,再加上自己的政治议程,就仓促推出新的教育政策。当今网络资讯发达,难道人民不懂教育部的政策整体上是如何制定的吗?

董总为了维护华教,由于坚持举行集会,身边的合伙人,一个接一个离去。这种现象可以被诠释为,华社乃不团结的群体。升斗小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期待有朝一日,华社社团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捍卫华教,否则政府依然会继续漠视独中。

 

谁来关心本地独中教师?

2013-01-17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何春萍

本地独中引进中台教师执教,还是由本地独中教师飞到中台“取经",哪一个方法才能对本地独中教育带来希望及革新?

教育是长远的计划,董总认为,引进中国教师到独中执教,对加强独中师资有一定的帮助,这种说法有待验证。

不管马来西亚、中国还是台湾,各国各区的国情文化不一样,任哪一方国人来到异地生活,都需要度过一定適应期,这种心理上的调整绝不能忽略,一旦適应不良,隨时影响教学的素质。

外国教师来到大马的独中执教,他们能否立即投入状態执教?他们能否顺利避过本地的文化衝击,在不一样的国土上展现他们的教育才干?他们执教数年后回国,真的能为本地独中留下甚么吗?本地独中师资短缺的因素是甚么?是薪金福利问题?还是人才不足?而前来本国的外国教师的素质是否也是一个考量呢?

外国教师来马执教,最终的受惠者是谁?是外国教师拥有异国执教的经验?还是本地独中因为外国教师的引进,对加强独中师资有一定的帮助?

而且,我们是否应该自问,谁来关心及关怀本地独中教师的处境呢?

记得一名独中教师朋友去年下旬去了一趟中国,参加中国大学的华文教学课程,深刻领教到教授们的专业知识水准,及活泼与深入浅出的授课方法,她多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有机会到中国“取经",然后把中国的教育及优点带回本地发扬光大。

相比之下,我们应该考量引进外国教师到本地独中执教?还是保送本地独中教师到外国“取经",让本地独中教师有自我提昇的机会,再把外国的知识带回本地,融合本地的教育特色,为我们的独中教育带来希望?

在长期计划之下,培训及提昇本地独中教师才是正道;短期计划下,本地独中可以邀请外国教师在学校假期,前来学校主持短期课程或工作坊,这才是有效的加强独中师资之道。

以本地独中教师为主,外国教师为辅,搞教育切莫本末倒置,本地独中师资还有许多问题未解决,包括鼓励专才回国服务、增加本地独中师资人数、重视独中教师的福利及薪资等,董总应该集中火力解决內忧,关注独中教师的心声,方为上上之策。(星洲日报/言路作者:何春萍)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