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208 辑



厦大来了,统考文凭呢?

2013-01-23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厦门大学將来马成立分校,並预期20159月开课。

首相纳吉用“別具意义"来形容此事,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批准国內大学到海外设立分校,而大马则是开创歷史,成为第一个接受中国大学分校的国家。

有人评论:“厦大到马来西亚开分校,在意义上,可能更胜於孔子学院在新马的设立,毕竟厦大在某种意义上,和新马有著歷史的联繫,更能触动人心。"

也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说:“厦大校主陈嘉庚肯定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厦大能`回流’南洋!"

评论者和网民之所以有这样看法,想来与厦大的创校歷史有关。

厦大是於1921年,由享有“毁家兴学"美誉的马新实业家陈嘉庚所创立。几十年来,陈嘉庚一直都是马新受华文教育者心中的典范人物。

然而,將在马来西亚设立的厦大,和陈嘉庚当年在中国设立的厦大,恐怕和人们的期待有所落差。

最大的差別是,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並不是一所纯中文大学,而是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当然,中文及中国文学科系的教学媒介语,则仍是中文。

如此看来,除了多开了以中文授课的中文及中国文学系,这所厦大分校,其实和马来西亚的其他私立大学,分別不大。

事实上,在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国民大学、拉曼大学及南方大学学院,都设有中文系,其中马来亚大学还设有中国研究所。所以,要修读中文系,厦大分校並非唯一的选择。

厦大也不是第一所来马开分校的外国大学。在她之前,已经有澳洲、英国、印度及荷兰等国家的大学在我国设立分校。

就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厦大来马开分校,对中国方面的意义会更为重大和凸显,因为这不只是厦大首次走出国外,也是中国的大学冲出中国、走向国际的开始,是中国继孔子学院之后,另一软实力发展的延伸,这对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这是一个双贏计划,厦大来马开分校,有助於我国向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標跨前一步。厦大分校计划招收1万名学生,当中,本地学生、中国学生及其他国家学生各佔三分之一。如果这一目標得以实现,同时值得期待的,將是厦大校长朱崇实所言的“一系列带动效应",包括促进大马旅游业及校区周边经济的发展,学生家长来马旅游、购物、投资的机会。

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称“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是马中文凭互认之后,一项最大的具体成就"。这是很中肯的评语。但是,华社除了乐观其成之外,似乎並没有表现出预期中的兴奋之情。

或许,对数万名留台生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承认台湾大专学位一事,到底何时公佈?

还有,统考文凭呢?(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承认统考,还重要吗?

2013-01-23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何春萍

想起政府当初开始承认中国、台湾部份学位时,这无疑是华社的一大好消息。

但,大家不解,连中国台湾的学位文凭都可以获得政府的关注了,为何本土独中区区一纸统考文凭,迄今仍然不能得到官方的承认?

赴中国台湾留学的大马学生,独中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的统考不被自己的国家承认,反而在中国台湾留学后所得到的学位获得政府的承认?

华总及董总向政府爭取承认统考文凭数十年了,若不是申请步骤出现问题,那就剩下政治因素可以解释了;若是政治因素,那可能是华总、董总、独中手上没有与政府“谈判"的“筹码"。

悲哉!政治一旦干涉教育,往往就是教育墮落的开始!

统考文凭不受承认也有几十年了,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独中毕业生的素质並不会因为不被承认而被质疑,独中毕业生照样是新加坡的人才专才,照样在欧美国家大放异彩,照样在各行各业创造耀眼的成就,即便是在政府机构中,其实也有不少公务员拥有独中教育的背景呢!

没有“名分",独中照样茁壮成长,大马若当不成独中毕业生的“伯乐",也仍然有许多外国及国际公司爭相乐当独中毕业生的“伯乐"!

最重要的是,独中毕业生能当上“千里马",也不是因为“独中"二字金字招牌,而是独中精神一直感动父母將孩子送到独中就读,而独中教育培育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高素质的学生,真材实料,这才是“千里马"的特质啊!

能从名校毕业不一定是千里马,拥有一纸统考文凭也不代表甚么,社会改变了,成功或人才不是一所学校一纸文凭可以决定,只有努力而来的实力及不断自我提昇与调整的態度,才是关键因素。

当读书再也不是追求一纸文凭,能在社会闯出一个春天也不仅仅是一纸文凭可以决定,放大了格局,“承认统考"也不过是“爭一口气",而在现实的生活中,独中人才辈出的铁证往往比政府一句“承认统考"来得强而有力。

独中生,我们就做好自己的本份,持续发光发热,向世界传达我们的光与热,何须情牵一句“承认统考"?!更重要的是,难道“没了名分",我们真的甚么都不行吗?甚么都不如人吗?抱歉,我们一样还是活出精彩!自强不息!(星洲日报/言路作者:何春萍)

 

开放教育政策乃大势所趋

2013-01-23 星洲日报/社论


政府批准中国厦门大学在雪州沙叻丁宜设立分校,这所国际性大学预计招收1万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是中国学生,三分之一为大马学生,另外三分之一则是来自东南亚或中马以外国家的学生,预计於20159月开课。首相纳吉见证了我国高教部移交设立分校邀请函给厦大代表的仪式,意味著厦大分校之设立已近乎水到渠成。厦大是中国第一所批准到海外设立分校的大学,而我国也是首次开放政策接纳中国大学进驻,这对马中两国关係具有特別意义,也是马中隨著文凭互认之后,在教育领域取得的另一项重大发展,標誌著马中关係不断提昇与深化,为两国教育界打开了更宽广的视野。

厦大到我国设立分校,受到华社的重视与关注,因为厦大不仅是中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名人陈嘉庚早年在福建省创办的名校,厦大除了孕育及维繫马中两地华人多年来传统而浓厚的友好感情,更是陈嘉庚当年创校精神的具体成果。因此,厦大选择到我国设分校,可说延续了陈嘉庚办兴的精神,意义深远。

厦大分校的设立,为本地学生开拓一条新的升学门径,对家长和学生皆是喜讯,尤其是独中生,不必再远赴中国留学,既可节省庞大的深造费用,也可减少国家的外匯流失。然而,厦大分校建立后,也势必对国內华社涓滴筹措兴办的民办大专院校形成竞爭。几所民办高等学府,包括北马的韩江学院、中马的新纪元学院、拉曼学院与拉曼大学,以及南马去年8月中旬才获政府批准升格的南方大学学院之间,早已面对师资与学生来源的激烈竞爭,这些学院的学生,几乎有60%是来自全国61所独中,其余40%则是国中生,未来厦大也来分一杯羹,民办院校恐会雪上加霜,处境更为艰辛。过去曾经热烈討论的韩江、新纪元与南方大学学院合併的课题,或许可以再三考量与研究。

不过,若从积极和长远的角度来看,政府开放允淮中国大学设立分校,仍有其正面意义。其一、厦大分校建立,无论是对上述学院或其他私立大专,皆可形成良性竞爭,促使各院校加强教学素质来吸引学生就读。另一方面,招收三分之一外国学生,虽则可能影响国立大学尤其是正朝研究型大学目標前进的马来亚大学招收外籍学生,不过,另外保留给中国学生的三分之一学额,则能够带动更多中国学生来我国学习,而且借助厦大的国际声誉,也能吸引更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到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成为亚洲区域的教育枢纽。

厦大分校的设立虽对本地院校构成一定影响,但在全球化时代,开放教育政策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向中国大学开放门户,乃明智之举,也是我国要成为区域教育中心必经之途,但是,政府既然可向中国大学开放,为何仍不能对华文独中採取开放政策,全面承认独中文凭?盼望政府在教育领域赋予独中更大的空间,未来也让华社筹办的大专院校能公平地与厦大展开良性竞爭。(星洲日报/社论)

 

白纸黑字 话要讲清楚

2013/01/21 (砂拉越)联合日报


~作者:仪琳

从关丹独中批文争议的“没有明文规定可以考统考”,到最近吉兰丹新春女艺人登台表演指南的“衣着端庄、不能暴露”的种种风波中看来,现代人似乎面对了几个问题。

第一,使用白话文的近代人,遣词用字表面看来越来越简化,实际上却需要越来越冗长的话语来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我想,当年精炼的四字、五字、七字、八字真言等等骈文或诗词,在我们这些所谓的近代(或现代)人读书的时候,总是被老师要求把100字的古文,以白话文解释清楚;为了应付考试拿下高分,我们都被训练出了“心理学家”的能力,光凭几粒文字,就可以看透作者的背景、家底、当时面对的生活逆境或顺境,甚至一个小小不起眼的字眼,背后似乎都有极大的梦想和无言之境——然而这到底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作者确实是经过如此缜密的铺排陈叙,谁知道呢?

第二,这种“申论式”的教育,训练出来一大批能言善道的社会达人,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专职扭曲、找漏洞、强词夺理的社会败类;而这些人所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渐渐也让大家失却赤子之心——人人都是步步为营,对任何人都不再轻易可以赋予信任。

话说回头,关于由伊斯兰党执政的吉兰丹政府所拟定的“登台指南”,甫出炉的时候问题最大,最严重的是它只准男艺人表演、禁止成年女艺人演出;鼓励演唱宗教与艺术歌曲,而且只能唱卡拉OK版本的歌曲,不准有乐队伴奏。

更甚者,如果表演过分,州政府有权当场停止演出。

众人反弹的重点在于,何谓暴露、何为过分?由谁来判定,其标准与界定又在哪里?

有人直接表明,大家开开心心地过年,如果还要背着不知什么时候犯规被罚的包袱而中断表演,在笃信“扫兴招来晦气”的华人族群看来,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办活动就好了,省得麻烦。

我的观点是,既然多元文化的社会早已底定,而国家领袖也以此为荣,更一再鼓吹“一马”融合的概念,那么,有关宗教信仰和族群传统的问题,大家是不是就应该保持互相尊重的态度,不要试图强行同化、统一或者潜移默化比较好呢?

我相信,正常人都偏爱和谐安定的生活,多于动荡争执的场域,疆域分家并不一定是坏事,天下归一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族群间的互相谅解是一种文化修养的呈现,硬是要自我膨胀或是矮化他人,没事找事这又何必呢?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