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的怪现象
2013/7/24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赵秋意
每年国立大学录取新生名单放榜时,都会出现许多怪现象,而且怪现象都出现在华族或印族学生身上。如果不是耍什么招式,看来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的被拒于大学门外,有的进不了所选的科系,他们之中有许多还是考获满分的优秀生。这些优秀生,往往在家长的带领下,涕泪涟涟的要求一些政治人物帮忙、求情,希望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这是何等可怜又可悲的事,也是一个正常国家不应该出现的怪现象。
说穿了,按照成绩选拔学生并不怎么困难。这是很普通的知识,选读每一个科系都有最重要的科目及次要的科目,只要将最重要的科目规定一个分数(譬如20分),次要的科目也规定一个分数(譬如12分);然后,再规定考获A、B、C、D、E等级的各科各打几分,将每一位申请学生的成绩取来,按照这个规定,就可以算出来这个新生的总分是多少了。如今,当局一直强调课外活动重要,那也没关系。将这个总分再加上课外活动分数,每一位申请学生不是都有一个“定额分数”了吗?将所有申请学生的“定额分数”输入电脑里,电脑就会自动按照分数多寡排列出来,主事录取新生的官员,只要根据这个排列名次收录新生,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怎会闹这么大的差错?
到底今年的收生是按照绩效制收生还是按照固打制?如果按照绩效制上述优异生就不应该成为漏网之鱼了;如果按照固打制,那华裔生录取人数就不应该仅有19%,因为华裔人口占24%强。
为了两全其美,即使是按照固打制收生,也应该顾全国家选拔人才着想及我国整体人民的利益,那就是不要将优秀人才遗漏,造成人才外流。鄙意认为,教育部招生时,应该规定在全部申请者当中,抽取成绩最优异的5%,不分种族的优先录取;其余的95%申请者就按照固打制选拔。这样,既是绩效制又是固打制兼而行之。
如今,流行一种怪论,认为成绩优异的,不一定是人才。因为这些所谓人才,如果操守不好,将来也会为非作歹。请问,那些不被视为人才的人,将来就不会为非作歹吗?如果他们大权在握,更大的祸国殃民的事都能干出来呢!
大学凭借成绩收生是没错的,数理科不行的学生,怎样修读医科工程?大学每一个科系都有其专重的科目。一个华文不及格(或者分数很低)的学生,适合修读中文系吗?以此类推,就可以发觉很多论者都在强词夺理,这是很不幸的事!
偽绩效制
2013-07-2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从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及马青总团长魏家祥的谈话,可以看出许多教育问题年復一年发生的原因。
马哈迪日前接受《马来西亚前锋报》专访时说:“你看公立大学中大部份学生都是马来人与土著,但在私立大学中90%为非巫裔,这是因为巫裔没钱报读私立大学。”
魏家祥则狠批公立大学新生录取机制名为绩效,实为固打制,因为华裔进入大学的百分比,比过去实施固打制时来得低。
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马哈迪作为捍卫马来人权益的巫统元老,他反对一切採用绩效制,因为担心巫裔很可能沦为“苦力”。相信这也是眾多巫统党员及甘榜选民的想法。
魏家祥针对的是招生制度的缺陷,並质疑这是否是一个名为绩效,实际上是一个比过去固打更固打及更糟糕的制度。
两种观点暴露巫统和其他成员党的分歧,这或许足以说明为甚么国家迟迟未实施绩效制?为何一些人那么抗拒绩效制?
即使一些领域推行绩效制,也是偽绩效制。譬如,公共服务局发放的海外奖学金分成4个组別,其中20%是绩效制,其余为固打制;绩效制中有固打,固打制中又谈绩效,混淆不清。
偽绩效制容易遭人扭曲,牺牲社会公正、公平竞爭的原则;偽绩效制也辜负了勤奋唸书的学生。
由於观念上有问题,导致行事矛盾,比如政府拨出6千500万令吉款项给人才机构,以吸引人才回国,有人就质询:为何不把这笔款项用作奖学金,留住不被大学录取的优秀生,也为国家留住人才?
若政治人物没有消除对绩效制的迷思,就不可能改革招生制度,问题也將永远存在。
马哈迪也讲述一个可能发生在多年前的事件。他说,一位私立大专校长告诉他,在其出任校长前,该所大专並没有巫裔就读,在他向人民信托局(Mara)申请发出奖学金后,才有巫裔报读该所大专。
这反映某些人对非马来人的刻板印象,以为华裔都是富有的,即使公立大学不录取也没有关係,可以到私立大专升学。
有许多贫穷的华人家庭,含辛茹苦的栽培孩子,只等一个公立大学的名额。即使家长送孩子到私立大专或国外留学,也是耗尽自己的血汗钱,非常的辛苦。
让所有符合资格的国民接受国家高等教育,最终得利的是国家;人才不应分肤色,因为国家的利益才是永恆的。
在505大选过后,国阵领袖高谈改革、成员党进行大合併,以挽回民心。这些只是枝节,最关键的革新是改革思维,让政党人士能够从国家利益及大方向来看待问题。
不改革思维、不拓展视野,我们將永远被种族情绪所困扰,在泥淖中挣扎。(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拒绝虚假的绩效制
2013-07-24 星洲日报/社论
马青总团长魏家祥揭露,目前公立大学新生录取制,名义上是实行绩效制,实质上是在走著固打制的老路,而这个固打制比过去的固打制还要糟糕。魏家祥是前任副教育部长,对体制內的各种弊端瞭如指掌,这一席话从他的口里说出来,不但可信度加倍,所揭露的数据,对华社也如当头棒喝。大学新生录取名单揭晓后,300余名考获优异成绩却不获分配理想科系或被拒於大学门外的华裔生,被逼通过媒体传达不满及向政党投诉,反映了非土著优秀生必须通过上诉管道爭取进入大学的案例,周而復始年年上演,已变成一种畸形的常態。
2002年前教育部长慕沙提出废除固打制,採取绩效制招生的概念时,曾获得社会好评,並对绩效制抱持很高的期望。然而,11年来,公立大学录取新生人数持续增加,华裔生进入公立大学的比率却逐年减少,比过去实施固打制时的逾30%来得低,2013/2014年的华裔生录取率甚至创下19%新低,而8个热门科系的华裔生比率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种种数据显示,这个绩效制从一开始就欠缺透明,也没有如实根据成绩录取新生及分配科系。当局若確实採取绩效制,数百名考获4.00满分的优秀生进不了大学或理想科系的案例,又如何解释?在朝的华裔官员包括时任副教育部长的马华高层,相信也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心照不宣。今日更多优秀华裔子弟被拒於公立大学门外,一些华裔官员恐怕难辞其咎。
就在数百名优秀学生望大学之门而兴嘆时,教育部副部长卡马拉纳登却表示,目前公立大学仍有3到4千个学额待填补,让人深感诧异。大专学府是培育人才的领域,教育部理应尽其所能填满大学的学额,不应发生许多优秀生进不了大学门槛,却又让3到4千个学额空置的问题。此外,新生遴选系统欠缺透明,也为一些有行政偏差或种族主义观念的官员製造滥权机会。一些顶尖大学及研究型大学,虽有自主招生权,却欠缺透明化和標准,以致发生国大录取华裔新生首次少过10%的问题。我们怀疑,大学负责人若是行政偏差,眼界狭隘,如何能引领大学迈向国际,与世界著名学府一较高低?
每年这个时候,优秀生进不了公立大学而投诉或上诉的戏码总会一再重演,显示整个教育系统出了问题。固打制之外,录取標准不统一也是製造偏差的因素,如大马高级学校文凭和属於校內考试的预科班考试,皆是大学入学標准,但前者的难度显然比后者高。为公平起见,教育部须考虑將这两项考试统一,成为一项公平及有公信力的大学入学考试,並由一个涵盖朝野政党成员的国会遴选委员会审核与遴选。
我们拒绝虚假的绩效制,也非议阴魂不散的固打制。为了下一代的未来、国家的前途,政府应该把教育政策的各种陈年积弊连根拔起,让各族人民有一个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星洲日报/社论)
提高大学录取机制透明度
2013/7/23 《当今大马》读者来函
~作者:吴嘉豪
正当华裔录取率逐年减少的消息传出之后,我国大学教育界又爆出国立大学法律学士课程不受法律专业资格局承认的新闻。过去教育部一分为二的时期,有专门处理高等教育的部门长期改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机制,然而,年复一年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
我国的大部分领域长期受到泛政治化的深度影响,国立大学的录取制度从固打制转变到绩效制后,优秀生无法进入属意大学及科系但成绩平平生却能顺利被录取的怪象,揭露了以政治考量为主的教育制度,无法以公正的标准来筛选学生。
这种让人质疑以肤色来遴选大学生的机制,除了造成人才外流,也让许多人不再对进入国立大专抱有希望。在国外,政府宣称将致力于缔造区域的教育枢纽;在国内,选贤与能的机制不存在。此现象将会让民众对本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失去信息,进而削弱我国大专教育发展的动力。
一个大马精神所贯彻的不分肤色、宗教、性别及语言概念,在该口号响彻到举国皆知后,如今一个大马精神的最终目标,即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发展马来西亚,却渐行渐远,无法在2020年先进国宏愿前达成。
如今全球已掀起以高等教育吸纳人才的热潮,我国已没有本钱再持续内耗下去。现已重新合并的教育部,在副首相的领导之下,应该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高大学录取机制透明度乃当务之急,以一劳永逸解决不公平的遴选制度。
(当今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