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287 辑



晋独中发展靠统筹统办


2013/7/24  (砂拉越)国际时报/言论版

~作者:张华

817日,古晋中华第一中学校园的运动场将举行一场盛大的回校庆典,呼吁历届校友能够参加,除了叙旧,也为中中办学筹募经费。

说起办学经费,的确是历届校董会的重任,草创之时,难于英殖民地时代,更需靠华人社会的支持不可。现今的一中及三、四中学的开办,源于二次战后,中华中学的学生人数激增的需要,时在1950年代中期,当时的统筹统办校董会决定另寻一块大面积校地兴建高中部的第一中学,它获得已故郭锡逢的响应,慷慨地捐出今日一中校地。有了校址之后,紧接着是硬体校舍如礼堂和两排课室,当时的古晋华社热心华教人士,和校董会十六社团的支持。此外,当时在学的中中学生也投入献捐的队伍。

从相关史料获悉,当时就读中中(今古晋中学校园)校园里的各年级学生,自动发起一场建一中的献捐运动,筹得可喜的款额。据说其中一位今已故的王姓女学生,个人就认捐一千大元。当时的一千元非同小可,可等同今日的一万令吉,另有不少的学生乐捐款项也超出他们的个人能力,唯靠家庭的鼎力支持。为了华文中学能够造就更多更好的子弟,大家无怨无悔,乐于付出,充分体现了爱华教爱中华文化的精神。

一中创成了,第一批就读高中的学生有了新的读书环境,古晋华文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随后成为完整高初中统一的中学。自此之后,培养了一代代的学生,能够出国深造,华校出力的学术人才不断涌现,时至今日,更是不计其数,为人才外流的部份之一。

一中的校舍,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不断地完善及扩充中,而有今日的规模。此外,三中及四中的随后创办,使到今日古晋市有三间独中的规模。这三间独中都是在古晋十六华团的统筹统办下,汇集了古晋华社的出钱出力的精英。因此能够延续到今日,而当独中曾经一度面临极度困境时,如学生人数减少,师资薪水低,这两大困境时,当时的校董会却能够勇挑重担加以解决。

当然,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随着联合政府及国阵的执政,关心华教中小学发展的相关政治人士和社会贤达们去争取来自国州政府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拨款的方式给予独中资助,无形中独中办学争收到新的来源,对于这方面的助力,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当然,今日的大马华文独中已成为国家教育华系中的一个部份,当政者必须考量到独中的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事实。而随着中国成功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与西方的美国并驾齐驱,一个代表西方文明,一个是代表东方文明,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密切合作,无形中,为独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升学机会。

因此,817中中回校日,希望热爱母语教育的人士和校友,能够秉持承前启后给予积极的支持。

 

应公正明快处理食堂事件

2013/7/25  光华日报/社论


雪兰莪州双溪毛糯一间国民小学被爆报以厕所旁的更衣室充当食堂,让非穆斯林学生在斋戒月期间在那里用餐,引起家长的反弹以及外界的哗然。

根据校方的说词,由于学校食堂在3个月前进行维修,才让学生暂时窝在那里用餐,不过,马华青年专才局主任的蔡智勇戳破这说词,并说食堂并没有维修的迹象,在事件曝光后校方又说会规划一个空间当食堂,显然这种做法引人非议,其居心叵测的。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校方为了“合理化”这些做为,昨晚竟然选这那更衣室里举行开斋聚餐。对此,马青总团长魏家祥就批评说:“无论基于任何理由,无论是穆斯林或非穆斯林,选择在厕所边进食根本就是不合卫生,而这种把照片上载公开示范在更衣室开斋用餐的行为,也绝对是一种不良示范。”

我们的一批政治人物甚至学者一再提出国小是促进全民团结的重要渠道,不时建议关闭国民型华小及淡米尔文小学。他们也非议华裔及印裔家长不把孩子送到国小就读的守旧思维,但是,从类似厕所旁更衣室当食堂事件的发生与处理手法,不是公然在吓走华裔与印裔学生吗?

国小一再发生不当处理非穆斯林学生事件、甚至不尊重非穆斯林学生的习俗现象,是不应该有的。副教育部长卡马拉直指校方的做法不正确,即使是斋戒月也可以安排临时食堂业者开档。副揆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表明在事件若调查属实,将会采取严厉的行动处分。

社会学家说过,要看一个国家或族群的三、四十年后进展情况,就看看当前的教育就可以了。为此,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工作者的心态与为学精神是否符合教育精神与真谛、是否还是许多改进的空间?

更衣室当食堂事件,当局必须采取公正及明快的态度,让那些心态不正或存在报复与为难为私心者受到应有的处分,以示儆尤!副教育部长和校长第一时间出来道歉,平息众人不满,还算是正面的态度。

 

除了夸夸其谈,我们做了甚么?


2013-07-2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闹得沸沸扬扬的“吃肉骨茶贺开斋”和“非穆斯林学生更衣室用餐”事件,虽然不过是两起极端的案例,但都从侧面凸显了一个国人必须严正看待的事实,即对不同的种族和宗教,我们似乎都欠缺瞭解,也少了一点尊重的意识。

这是两起令人深感遗憾的案例。除了追究责任,对犯错者作出適当的处罚或警告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反省。这样错误的事例一再发生,我们除了谴责,更要反覆地强调博爱的精神,將不同宗教间共通的尊重、包容精神,传达给每一个人。

“博爱”是不同宗教共有的精神,它要求信徒不仅爱自己、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也要去除家族、种族、文化和宗教藩篱,追求无疆界的宽容平等的境界,即把所有的人都视为自己的亲人,不只和平友好相处,也互敬互爱,从而实现一个真正和平、友爱和幸福的世界。

各宗教之间甚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流派之间,分歧与差异是无可避免的,但也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而接受差异的原则是互相尊重,而不是各行其是,尊己排它。

不幸的是,一场大选过后,在有心人的操作之下,我们的社会旋即陷入了种族和宗教的泥淖,不当的言论不绝於耳,脱格的行为此起彼落,让我们许多人的眼被遮盖了,心被蒙蔽了,种族和种族之间,宗教和宗教之间,仿佛被人为地堵起一道高墙,既互不认同,也互不瞭解,更可怕的是,有人甚至拒绝瞭解,拒绝差异。

对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而言,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而是一个潜伏重重危机的恶兆。因为互不瞭解还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而拒绝瞭解、拒绝差异,却是製造仇恨的开始。

“吃肉骨茶贺“开斋”和非穆斯林学生更衣室用餐”风波是两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不同种族和宗教之间虽然长久以来和平相处,但却欠缺了更深一层的相互瞭解与相互尊重的弱点。

表面看,马来西亚是个各种族各宗教融洽相处的国家,甚至很多外国朋友都为之惊嘆,並盛讚我国为世界的典范。其实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我们的和平友爱与融洽,是维系在一种很表面的容忍与互不干涉的基础上;实质上,我们彼此之间,並未互相深入瞭解,也谈不上怎样的互相尊重。

最近发生的爭议诚然不幸,但也提醒了我们,种族和宗教关係,不能只是透过表面的容忍与互不干涉来维系,而是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提昇到“真心真意”去瞭解对方、尊重对方的层次,才能真正达至细水长流的永久和谐。

我们並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我们都认同,通过对话和交往,有助於不同种族之间摒弃成见;我们也瞭解,突出彼此之间所共有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能促成不同宗教的社群携手共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我们更深明,將不同宗教间共通的尊重、包容、博爱精神传达给每一个人,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平。

问题是,除了夸夸其谈,政府为人民做了多少消弭分裂与对立的工作,我们个人又可曾踏出一小步,去多瞭解我们周遭的友族及与我们持有不同信仰的朋友?

 

食堂风波不可重演


2013/7/25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教育部副部长卡马拉纳登週三针对国小校方安排学生在更衣室及厕所旁用餐的风波,向学生家长及公眾公开道歉。

副部长强调校方有关安排並没有涉及宗教或种族歧视,而是因为学校食堂关闭,才让小学生到更衣室用餐。

在这事件上,虽然副部长已道歉,並作出解释,但是並没有交代教育部如何处理有关问题,制止类似事件重演。

避免学校宗教化

儘管副部长及校方均否认此事涉及宗教和种族歧视,然而,校方在斋戒月期间关闭食堂,此举就影响到非穆斯林学生用餐,安排不当,校长也没有尊重其他非穆斯林学生的宗教信仰与福利。

该校是在今年3月开始,安排学生在更衣室用餐,理由是该校食堂不够大,只能容纳500名学生,而该校拥有1000名学生。

上述理由太过牵强,相信全国各地,没有一所学校的食堂能同时容纳1000名学生,校方应该分配不同班级学生的用餐时间,分批让学生到食堂用餐,以解决食堂拥挤问题,何须诸多藉口。

国民学校並不是宗教学校,学校的措施不应牵涉到宗教因素,避免学校被宗教化,令非穆斯林学生感觉被歧视或受委屈。

不应有种族之分

教育部必须保证,国民学校不被宗教化,国民学校应是可容纳及適合各种族与各宗教学生就读的地方,校方及校长应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不应有宗教与种族之分。

虽然上述风波已平息,该校的非穆斯林学生,在斋戒月期间可回到食堂用餐,然而,教育部必须彻查,为何之前家长的投诉,连校长、县及州教育局官员也不要处理,並警诫失职的教职人员及官员,才能起警惕作用,確保问题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