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291 辑


和谐解决大蓝图困扰


2013/7/29  光华日报/社论


董总周日成功举办了“728华团大会”,全国1100个团体、约2千人参与此次大会。大会目标清晰,反对教育部通过《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来强化单元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部准备通过此项大蓝图,计划利用13年时间来提升所谓的我国教育、教师及学生素质,以期达到国际水准,让我国学生在走出世界各国时更具备竞争力。

大蓝图是否真的可以提升教育素质,我们暂且不论。但摆在眼前的事实,大蓝图明显存在不利华小和淡小的措施,例如从明年开始,华小和淡小四至六年级将采用与国小同等水平的马来文课程纲要;因此,华小、淡小的国文教学将从原有的180分钟(6节)增加到2709节)分钟。

华小、淡小采用国小马来文课程,自然母语授课时间将大幅削减,而且这项“强化”华小马来文项目,令华社相信一旦落实后,华小和淡小将会在十多年后消失,华文独中被彻底排除,国民型中学、人民宗教学校和教会学校将无法维持,而我国具近200年历史的华文教育将毁于一旦。

其实,世上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学习本身的母语,这是联合国明文规定的议决案,任何国家都不能婉拒其国民学习、使用和书写本身的母语、母文。

何况,我国是个多元种族国家,开办母语教育自是天经地义之事,政府在任何阶段重新检讨教育政策时,必须顺应全民各族的需求,公平拟定措施,不要作出伤害彼此的单元教育政策。

大蓝图于去年公布后,华社的反应几是惶惶不可终日,大家都希望教育部改变初衷,把不利于华小、淡小的措施纠正过来。

事实上,华小、淡小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一部分,凡对国家思想建设作出贡献的学校,不论它是来自什么源流,都不应受到为难,相反的理应得到政府的肯定与资助。

教育是百年大业,关系国家未来兴衰成败,假如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华社面对大蓝图的担忧,一切都将会在和谐中解决。

 

魏家祥迟来的勇气


2013/7/3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许元龙 

马青总团长,也是教育部前副部长的魏家祥博士,针对华裔国中优秀生被拒于热门科系,甚至国大,讲了精闢的真话。

他公开批评教育部大学招生,以“绩效为名,固打为实”。他也披露,当年大学招生实施固打制,华裔优秀生仍能佔逾30%。自实施效绩制之后,华裔生却每况愈下,至今仅存19%

他还披露,1979628日,马华与巫统达致628协议,即国大招生之种族比例,土著佔55%,非土著45%。他重提旧协议,或许想说巫统食言,没依据协议行事。但这表示了什么?是巫统撕破协议?还是马华没能力维护协议?

国人很清楚,当国家爭取独立时,各民族之间皆有协议或默契。但在漫长的国家发展过程中,马华未能为华裔站稳立场捍卫权益。更可悲的是它还助巫统一臂之力,一步步的蚕食华族在政经文教权益,最终是华裔瑰宝逐件失去,没有回头路。

马华最后与“华小共存亡”。但政府拨款紧绑(华小生佔总学生人数的25%,却仅获2-3%的教育总拨款)与师资严重匱缺等问题,也实际上使华小变了质。

20132015年教育大蓝图,话说也更进一步的使华小变质在即。若干年后,马华与“华小共存亡”的最后防线也失手。那它还有什么可以爭取到同胞的支持呢?它又如何代表华裔呢?

以“数据”服人

魏博士是一位有学问的人,尤其是对华小与教育问题,他真的可以如数家珍地以“数据”服人。如此前他公开以“数据证明”,在他当副教育长的5年內,就“解决了华小数十年来悬而未决的师资匱缺”问题!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华社与华教工作者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魏博士这回在处理大学招生的偏差课题上,也是在大堆数据佐证下,判定绩效制是假,固打制是真,摑了其前同僚一巴掌。

魏博士不当官后,一针见血猛批国大招生的严重弊端。过去许多年,他当官的时候,却不曾有这样的讯息出现在华文报刊;偏差年年有,上诉年年做,叫学生太沉重。

马华党中央改选之机器已启动,魏博士对教育问题敢讲真话,或许能为他加分坐上高位。倘来届之马华代表大会推翻“不当官”之议案,那他肯定会是当官之最佳人选。

我国政坛每当党选,总会有许多领导敢讲真话,或唯恐天下不乱的假话。他们共同的目標,就是贏得改选。

魏博士敢讲真话是好事。可惜,对优秀生的严重伤害,已造成国家又將流失一批建国精英,情何以堪!魏博士,你说呢?

 

董教总的昨天和今天——一切以真理为导向 以事实为依归


2013/7/29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谢诗坚

董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与教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的争执与分歧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华教危机”。

表面上看,他们是因对关中模式的不同诠释与对教育大蓝图(2013-2025)有不同的剖释而产生了歧见,实则这两个组织的矛盾和分化也有其历史脉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我们稍微回顾它们走过的道路。

在战后(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来亚的政局起了巨大的变化,先是英军重临马新推行军事政府;在1946年招安马共放下武器走进社会后(约6800人缴械,相等于马共军力的一半有余)。继之推出“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新宪政。但在马来社会强烈反对下,此方案被搁置,遂有英国与新成立的巫统协商新宪政,终于在194821日宣布“马来亚联合邦协定”成为新的宪制。接着在4个月之后,马共被宣布为非法组织,至此马新陷入了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

与此同时,在战后华校也纷纷复校,形成一个庞大的机制。根据统计,在1948年时,马来亚有华校1364间,学生人数近19万名,教师人数5000余名,另也有5000余人被扣捕或遣送回中国,他们被指涉及政治活动。而为保障教师的权益和对华校的维护,当时的尊孔教师林连玉在1949年催生了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及后各州的教师会也成立了。

1951年出炉的“巴恩报告书”向政府建议以“国民学校”取代“方言学校”,也即是以英巫语教育取代华文教育,不但惊动整个华人社会,而且也直接催生了教总。这个组织在19511225日宣告成立,并在翌年(195223日)取得注册。从兹掀开了教总与殖民军事政府针锋相对的斗争。

1953年,林连玉出任教总主席,他成功地促成马华公会成立教育中央委员会(俗称三大机构),内中除了教总属正规组织派出林连玉为首的代表外,尚未正式成立的董总则由马华公会的温典光权威性的一人代表两个组织说话。

由于“巴恩报告书”基本上在1952年转成为教育法令,导致董总在1954年正式成立,林连玉在这方面居功不小。

三大机构名存实亡

1954年,英军事政府又推出不利华校的“教育白皮书”,这使到林连玉感到事态严重,乃在1955年领导董教总代表到马六甲陈祯禄的私宅会见联盟代表,包括东姑阿都拉曼在内。

在讨价还价声中,林连玉等人接受支持联盟(1955年的普选)以换取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和不接受教育白皮书。联盟则承诺如果上台执政(自治邦),将在翌年(1956年)对教育法令进行全面探讨。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拉萨教育报告书”的由来(它成为1957年的教育法令)。

因为联盟在选举中取得大捷(在52个立法议员席中,赢得51席,一席归回教党)(现称伊斯兰党),马华公会的三大机构也就较正常地操作。林连玉更在政府取消“最终目标”的条文(指全面落实国民教育)下,对拉萨教育报告书表示满意。

1958年林苍祐当选马华总会长后,他与林连玉的关系越趋密切,直到19595月林苍祐大权旁落为止,马华与董教总的关系尚是融洽与良好的。但在大选过后(6月),整个性质起了变化,三大机构名存实亡,陈修信与林连玉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换句话说,从那时起,董教总;尤其是教总与马华公会的关系十分暧昧与不明朗,彼此无法推心置腹,正是“平时多雨偶阵晴”。

当然这并没有影响到董教总的合作,直到1960年政府再推出“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才见董教总未形成一条心。

其缘由是这样的:在1957年独立后的第3年,即1960年,有鉴于拉萨教育报告书未对教育政策作出明确的改变,乃有拉曼达立(时任教育部长的名字)报告书的制定,并在1962年成为教育法令。此法令规定所有华文小学一概成为国民型华文小学;而所有的华文中学可选择成为国民型中学或独立中学。结果在71间的华文中学中有55间接受津贴成为国民型中学(约等于总数的2/3),只有16间不接受津贴,维持独中地位。

这意味着,林连玉苦口婆心希望华社坚持独中而不让华教变质的要求并未得到全面的响应,控制学校的董事会与林连玉的看法有落差。

抑有进者,因为林连玉的抗争精神和与当时的司法部长梁宇皋引发口水笔战,遂有1961年其公民权被褫夺及教师证被吊销的打压的事件发生。

南腔北调无所裨益

虽然林连玉以其个人的牺牲换取华教不变质方面有其成果,但在他之后的教总就少了林连玉的战斗呐喊。林连玉也因失掉公民权被“封口”。

由于教师转成公务员及大多数教师已属于国民型学校的雇员,因此教总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地被转移给董总。董总在70年代出了一位林晃升领导后,才又变得如同早期的教总,不畏困难向前冲刺。

这个时期,独中的数目已从16间增加到60间,因为诸多中学接受津贴后,为收容超龄生,又增办独中。因此出现一个校名,两种类型的中学(国民型中学也增至78间)。

这之后发生的荦荦大件者计有:

1975年落实独中统考。这项考试虽不受政府承认,但已为独中树立了一座丰碑而被人津津乐道。

1980年与政府打一场建立“独立大学”的官司,虽然最终失败,但在1998年却争取到“新纪元学院”的注册。

1982年,董教总领导一批华校精英加入民政,因而有了“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诞生”。虽然事后被认为成果不大,也达不到目标,但也从中造就了许子根的年代(担任首席部长18年)的降临。

1987年为反对教育部委派不谙华语华文行政人员进驻华校,终于演成政府大逮捕的矛草行动。董总主席林晃升与教总主席沈慕羽双双被捕,象征着两大机构不因政见之不同,他们仍然战斗在一起。

19883M课程在力争后,获得保证不影响华小变质。另一方面,政府也对大专院校采取开放政策,更多的私立学院及大学从中涌现,为华校生提供更多的升学管道(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及韩江学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1990年,董总主席林晃升率一批精英参加行动党,打出两线制的口号;教总基于教师的约束,未予公开的支持。此时的董教总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但没有因此各走东西。

如今来到教育大蓝图及关丹独中的争议,遗憾地发生两造各有不同的解读,而所有这一切的演变,虽然是与历史分不开的,但也不能乖离一向以来的指导思想。

毕竟不论是关中课题或大蓝图课题,应该只有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答案,如果因“政见”与“立论”的相持不下,又形成南腔北调,这对解决问题无所裨益。因此,总得有一方在冷静之后以真理为导向,以事实为依归,才能来一个体面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否则就是华教的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独中百年


2013-07-29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宝卿

读南方大学学院副教授安焕然的大作《宽柔百年话典范》,感触良深。

国內60所华文独中,西马37所,东马23所,多在春风化雨的路上,歷经坎坷,饱经沧桑。

今年多所独中不约而同庆祝“百年校庆”,有霹雳太平华联独中的百年庆、芙蓉中华独中的“百年芙蓉中华从头越”、马六甲培风独中的“百年鹏飞.一步一脚印,一脉一传承”、南方一隅宽柔独中的“宽柔以教.南方之强——同在一起迎百年”,以及吉隆坡循人独中的“百年循人,时代响导”,热闹非凡。

各独中庆祝百年校庆方式不一,有低调的纯粹校內活动,有號召校友从世界各地回校、充满感恩与人情味的欢庆活动,也有扩大庆祝规模,让整个社区参与及感染百年校庆喜悦的方式。无论规模大小,各校百年庆的主题,同样体现了对华教传承的祈望与理想。

百年的日子很漫长,百年前埋入土壤的种子,今日已变成一棵苍鬱参天、为人遮阴的大树。百年树人的工作,意义相同。

独中百年来的发展之路,从建校、国家独立、教育改制、到今日的统考文凭仍被摒弃在政府体制门外,一路走来,尽是崎嶇,可以说每一步都隱藏著华社的血泪。

然而,独中由始至终坚守华校本色,今日才能以喜悦的心情欢庆百年,同时带著承先启后,迈向卓越的希望,远眺另一个百年校庆。

百年独中都有某些共同特点,如先办小学再办中学,创校时期校舍简陋,今日校舍则已富丽堂皇,学生人数从创校时期只有一、二十人,目前已挤爆数千人,让更多华小生不得其门而入。

这种演变,说明百年来的华教发展大业,乃是整体华社共同抚育、维护得来的成果,构成大马华人历史血泪的一页。

独中庆祝百年,更说明了,华文教育在这片土地上已生存百年,这是抹不掉的史实,政府不应漠视独中存在。

独中欢庆百年诞辰,不忘发挥饮水思源的精神,让维护母语教育的责任,能够一代接一代传承,体现华教坚毅的精神。

由此可见,百年独中即便不被纳入教育主流,不获得政府资助,“统考文凭”继续被政府当政治筹码玩弄……还是一样办得出类拔萃、蜚声鹊起。

独中欢庆百年,热闹喧哗而喜悦的笑声中,凸显了政府教育政策的失败;百年独中的欢庆活动办得越圆满,对执政50多年的政府越是极尽的讽刺。
(星洲日报/情在人间作者:陈宝卿《星洲日报》主笔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