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290 辑



学习母语天经地义


2013/7/28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由于不满政府在去年出炉的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初步报告,仍贯彻单元文化教育政策,由董总號召华社各组织,週日举行华团大会,並获得了国內各华团及代表踊跃出席与支持。

全国共有约1100个华团及文组织出席此会,这说明了华社拥有强烈意愿,要政府重新检討教育大蓝图內容,更改对华教不利或不公平的政策。

要求公平对待

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学习本身的母语,这是联合国的议决案,因此,不管哪国政府,人民学习母语都受到保障,任何政府都不能拒绝其国民学习、使用与书写本身的母语。

更何况大马是一个多元种族、宗教及文化的国家,政府的教育政策应该是能顺应全民各族的需求,公平擬定措施,不要厚此薄彼,走回华教及华社一向来反对的单元教育政策。

教育大蓝图阐明,国小与其他源流小学,包括华小与淡小,必须增加国文节数,以及使用与国小一样水平的国文教科书,令华教人士担忧华小因而变质。

小学应该是掌握母语的学习阶段,而各源流学校必须加强及注重母语教育才对。

谅解华社隱忧

小学生若能掌握好本身母语,就很容易通过母语吸收科学、地理及历史知识,以及加强理解。

既然国家历任首相都强调,我国多元文化、多元语言並不是国民团结的障碍,反而是优势,那政府应该依据实况,按照国民需求擬定有利国民学习和有助国家发展的教育政策。

教育大蓝图是一个十多年的发展政策,它必须结合相关单位提出的专业意见。因此,希望政府领导人及教育部,谅解华社的隱忧,並深入探討华社提出的合理论据,以便下一代能够得到有素质和符合时宜的教育。

 

众志成城


2013-07-29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大马华文教育有近200年的历史,华教是依靠几代华人的齐心捍卫、勤奋耕耘,才有今天的成果。1100个团体、约2千人参与“728华团大会”,就是华教运动的延续,反映华社的决心。

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有一些不利华教和淡小的措施,比如从2014年开始,华小和淡小46年级逐年採用与国民小学同等水平的国文课程纲要、教科书、教学与考试模式;因此,华小、淡小的国文教学將从原有的180分钟(6节)增加到2709节)分钟(有需要的学生每週额外安排5个小时补习国文,因此这些学生的上课时间將大幅度增加至每週570分钟)。

在语文教学原理上来说,华小採用与国民小学同等水平的教科书,將使绝大多数华小生对国文感到恐惧,因此必须擬定符合华小程度的课程纲要,而上课时间也必须適度增加,以免影响华小紧密的上课时间表,造成课业的失衡。

政府也必须强化多元教育,使之成为国家竞爭力的保障,但大蓝图缺乏这方面的精神和阐述。

虽然教育部之前同意取消华小46年级使用国小国文课本的建议,也答应保留中学预备班,同时强调每週上课570分钟未有定案,但只要大蓝图未修改、教育部未公佈最后的报告,华社仍然必须防备。

但是,一次华团大会恐不足以让华社达到目標,特別是在505大选过后出现新的政治局面,而且巫统將在12月举行党选,马哈迪也发表“华人困境”论,因此没有妥当的策略是难以成事的。

从最近华教团体和华团日益激烈的分歧及矛盾,可以看出在这场抗爭中,华社是处於劣势,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弱点,包括领导力不足、缺乏协调及智慧。

华团的分裂可归咎於领导力匱乏,以往即使做错,董总不会面对那么多的抨击,今天有太多反对的声音,导致董总处境困难。

以前董教总是一体的,现在董总和教总互相指责,文告一来一往,让人看了傻眼。董总认为国文科节数应保持180分钟,教总和其他团体认为应增至210分钟,当局到底要听谁的?

在民主时代,权威已经不復存在,而且华教是群体的工作,领导者应加强沟通能力、民主作风,才能凝聚所有力量,避免被各个击破。

董总也应主动联繫淡小、教会及宗教学校等教育团体,一起向教育部爭取修改大蓝图,才能让主事者感受到压力。

今年適逢多间华校百年校庆,这可作为华教领导机构的借鑑;没有幕后默默付出的民眾,这些学校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眾志才能成城,多做事少说话,这才是华教永存、发扬的关键。(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风采


2013/7/27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王瑞国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从1819年檳城五福书院的创立算起,至今已近200年的历史。在这近200年的风云激盪岁月里,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经歷了英殖民地政府的压制、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二战」后种族主义者的单元同化政策的排斥和制肘,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踏在时代的浪尖,迸发出灿烂的光芒。

当外国到访者瞭解到我国华文教育经历的艰辛路程,无不敬佩华社的精神,並认为是中国以外规模大、规范好、较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是世界华人社会的一面旗帜,具有示范的意义。更有人说华社在维护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道路上,是一步一脚印地书写自己的歷史。各种的称誉充分肯定了华教的成果。

其实,我国的华文教育是紧靠华社长期以来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捐资助学,在那不平坦又曲折的路程中,在无数同仁的坚持、奉献和牺牲下,才取得今天的成绩和规模。

华文教育的发展

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维护民族权益,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要途经。所以,华文教育的发展和前途,歷来是华社普遍关注的热点,隨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华文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华文教育同时还肩负著培育適应时代的需求、服务于当地社会的通用型人才的歷史任务。

虽然,华文教育有著如此重要的时代任务,然而,它在马来西亚的日子並不好过。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不利于华文教育的教育报告书和教育法令条文,接踵而来相继推出,华教面临存亡的严峻挑战,也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总和董总因应成立,从此挑起捍卫与发展民族教育千秋事业的任务与使命,结合广大华社的力量,奋战于狂流恶浪中。当前华文教育面对另一场严峻考验,就是当局强行实施单元教育政策,严重损害多源流母语教育发展的《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

数十年来,华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学校三大机构的努力下1294所华文小学、60所华文独中以及3所民办的民族教育大学学院的进展,「国民型中学」也开始要求政府兑现承诺,回復它们在改制初期的法定地位。这些现象虽然令人感到鼓舞,然而,华文教育要取得公平合理的待遇与地位,还得经过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奋斗路程,还得要紧靠大家不懈地努力、爭取、抗衡与建设。

母语教育的重要

「维护华小、支持独中、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体现了华社对于民族教育的诉求。马来同胞有「语文是民族的灵魂」之说,华社也强调「母语教育与生命同比重」。华社维护与发展华文教育的任务与使命,不单纯是语文教育问题,还关係到一个民族的社会地位,其中包括母语教育原理、民族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社会的构建、一个人或民族的基本权益、华文的社会功能与经济价值等方面。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经过数十年的抗爭和社会实践,形成了其生存与发展的理念或特点,並以其独特的魅力傲立于世界华文教育之林。所以,有必要广泛介绍以及推广其捍卫与建设华文教育的理念和经验,这对于除了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以外的国家应该有其参照的意义。

2014年,董总迈入创会60週年之际,並计划主办世界华文教育研討会,这项重要的活动加强了庆祝週年纪念的意义。届时来自国內外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华教工作者和领导者等將参与其盛。基于与会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因此,通过经验交流和脑力激盪,理论结合实践,抓紧契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华文教育的大环境,献心献策,共谋华教事业的发展。

 

种族主义开的花


2013/7/28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萧瑞云

国小更衣室用餐风波,在副校长站出来道歉之后,竟没有平息下来,反而恶化晋级为风暴,实为极不正常现象。

如今,大家都肯定了一个答案,让孩子在无论消毒得多干净的更衣室用餐,都是个有问题的安排。校方也认错,保证不再重犯,这样的结果,再意忿难平也该因討回公道,消口气了吧!

然而並不,事情现已发展到校长报案遭死亡恐嚇;在面书揭发的家长报案受恐嚇要绑架她与女儿;再来是一群挺校长的网民呼朋结党,呼吁警方逮捕揭发者……事情演变得越来越可怕。

种族火苗暗涌

若静心分析,小风小雨突变为一场风暴,不过是几个火爆元素撞在一起,才会火星撞地球。

元素一:天时地利人和之误也,刚好事件于斋节月时被揭发,而“一片好意”的校长,一边为了尊重穆斯林学生,一边“心痛”蹲在沟渠边用餐的非穆斯林学生,因而特別改装更衣室为食堂,正碰触了种族关係的地雷。

元素二:校长的解释,貌似企图合理化不合理的理由,如食堂太阳晒,所以改用更衣室;指已消毒更衣室,很干净卫生,用餐不是问题;食堂在装修,拖了这么久却只是要装玻璃门;指事件爆发才知家长不满,事实之前已有家长投诉不受理等等,反覆且不合罗辑的说法,令人產生隱瞒真相的疑竇。

元素三:孩子是社会关注的天真族群,尤其今天已不如旧时代子女多得可组足球队,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已是如珠如宝,怎捨得让他们受到不公平对待?更心疼他们万一在不卫生的环境感染疾病,因此刺激了社会公眾的爱心。 

元素四:最致命的主因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长期玩弄种族、宗教课题,动不动就煽动种族之间的敏感情绪,长期播下的种子,加上经年累月的施肥灌溉下,终于种族主义种子开了花。

因此,更衣室用餐固然匪夷所思,但延著事件火爆线路探索,即可窥见是民间心理已暗涌种族火苗,是政客玩过了火的警讯,是时候收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