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286 辑



学校勿再做错误示范

2013-07-25 星洲日报/社论


雪州双溪毛糯一国小在斋戒月期间,指示非穆斯林学生在休息时间到厕所旁的浴室用餐,学生在浴室用餐情况遭家长贴上社交网站后,引起舆论哗然。各界包括穆斯林同胞在內,莫不为非穆斯林学生受到校方如此对待感到不平,纷纷谴责校方的冷酷与无理。安排学生在充满细菌和异味的浴室用餐,非但不是传授文化知识、培育人才的学校应有的行为,相信也不符合伊斯兰的教义。这起风波虽已在教育部介入下暂时解决,该校非穆斯林学生从即日起被安排到食堂用餐,然而,堂堂学府发生这等乖离教育专业、破坏国民团结的事,政府亟需严正看待和检討。

在这个多元种族与文化的国家,各族必须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与宗教习俗,在斋戒月,非穆斯林都应瞭解避免在穆斯林面前大吃大喝的禁忌,而穆斯林也必须尊重非穆斯林用餐的权利,只有双方在生活中保持敏感度及维持互相尊重的態度,社会才能和谐,这也是学校应该灌输学生的思想。然而,以维护斋戒月的圣洁为名,指示非穆斯林学生到浴室用餐,却是错误的示范,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教育非穆斯林学生尊重与瞭解斋戒月的意义,相反地,可能让非穆斯林学生感觉受排斥与不公平对待,而对穆斯林学生或伊斯兰產生误解,这类事件若一再重演,可能为下一代的国民团结埋下隱忧。

这起事件引起非穆斯林社会的议论与愤慨,实是无可厚非,教育部切勿漠视其不利影响,尤其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任何事都可能在一瞬间传遍天下。就此事而言,学生家长心痛孩子受到的待遇向校方投诉不受理,通过面子书发佈孩子在浴室用餐的照片,证据確凿,因而迅速流传及引起反响,影响了国內非穆斯林家庭对国民学校的信任,同时误导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义的解读。更甚的是,所谓坏事传千里,这起风波更在电子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广传世界各个角落,可能已引起其他国家的议论。

全国大部份国民小学或中学的学生,以穆斯林佔绝大多数,但非穆斯林即使佔少数,他们的存在也必须受到重视,他们在斋戒月期间用餐的权利,更应受到尊重。双溪毛糯国小非穆斯林学生受到如此遭遇,其他国小或国中非穆斯林学生在斋戒月的用餐情况又如何?为了避免不愉快事件发生,教育部须明文规定所有学校,为非穆斯林学生安排適当的用餐地点,斋戒月期间即使不能让食堂继续营业,也应另委临时业者让食堂继续运作。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比常人更有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的同理心,这也符合伊斯兰的教义。

非穆斯林学生在斋戒月用餐引发风波,双溪毛糯国小並非唯一个案,2010年吉打州武吉士南卯国中校长便曾因为不满华裔学生斋戒月期间在校內凉亭进食,而公然以“回中国论”羞辱华裔学生,引发轩然大波。双溪毛糯国小校长並没有从中吸取教训。类似事件可大可小,处理失当则可能引起种族宗教衝突,教育部必须追究责任,只有对失责者给予適当惩戒,才能以儆效尤,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学校的奇特安排


2013-07-2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非穆斯林学生被安排在更衣室用餐,不管是基於甚么理由,这些学生受到不公平及不合理的对待,已是铁一般的事实。

双溪毛糯Seri Pristana国小校长莫哈末纳西尔的解释是学校食堂空间不足,所以该校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生从3月起,就开始在更衣室用餐。

这样的说词出现疑点,如果学生眾多(上午班500人,下午班600人),为甚么选择在空间更小的更衣室?它如何容纳数百人?食堂的空间怎样都比更衣室大,即使是站在食堂外用餐也没有甚么大碍。

为何校方不让学生在空置的房间或礼堂用餐?更衣室可让人沐浴,隔壁就是厕所,环境不卫生、有异味及细菌。將心比心,如果要学校行政人员长期在更衣室用餐,他们能够忍受吗?

而且校方声称,食堂在上个星期关闭,以进行小型“装修”工程,但是根据记者在现场所见,食堂没有进行任何工程,只是用绳索围起来,不让人使用。

这起事件让人联想起国中校长的种族性言论。20108月,吉打州武吉士南卯某国中的校长禁止非马来学生於斋戒月期间在学校吃东西,並挑战非马来学生若对此规定不满,可以直接购买机票回返中国。

此外,柔佛州古来东姑阿都拉曼太子国中校长也被指叫华族学生回中国,又指印度族学生穿戴兴都教手链如同戴狗链。这两起事件都引起轩然大波。

教育是有教无类、成人成才的大业,校长也是学生的导师,不应进行不良的示范。如果学校也分彼此,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懂得尊重其他种族和宗教、接纳多元?

被歧视的学生自小就承受心理压力,长大后如何融入多元种族的社会?种族和谐必须从学校开始,学校不应成为分化的根源。

政府致力於使国民学校成为人民的首选,以促进国民融合。若这类行径不受遏止,非穆斯林將对国民学校却步。

令人欣慰的是,有许多穆斯林网民以理性的態度做出回应,他们质疑校方为何不能准备更適当的地方,让非穆斯林学生用餐。穆斯林部落客Ameno World说:“需要如此对待他们吗?我们的信心薄弱到要其他用餐的学生偷偷地在厕所吃东西?”

在网络时代,任何不合理的行径都將是纸包不住火。肩负社会责任者必须自我克制,学习包容多元文化。

为了避免引发爭议,教育部也必须擬定学校在斋戒月期间的指南,包括规定学校食堂在这期间必须开放让非穆斯林学生用餐,若有人违反指南,应採取纪律行动。

要维持种族和谐並不容易,最重要的是防微杜渐,避免让问题演变成危机。

 

各民族同声同气


2013-07-24 光明日报/评论版

~作者:戴志强

小学生被校方安排在更衣室用餐,你的反应是甚么?我们先看看穆斯林同胞的反应,他们打抱不平,表明不能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用餐。

一名马来人在面子书留言向广大的非穆斯林道歉,在斋戒月把其他民族的孩子送入更衣室午休,这种做法绝对不是伊斯兰的教诲。

其中一名受害学生的印裔家长说,她知道这件事之后却不敢声张,担心触及宗教的敏感问题。反而,有马来同胞张贴校方的电话號码,號召同伴一起致电向校方抗议。

再看看非穆斯林民眾的反应,不少人对“我们的孩子”被安排在更衣室用餐而愤怒,而且有一小部份人出言不逊,一竹竿打沉一船人。

这些人的视野和心胸反而不及穆斯林同胞的慈悲与大爱,对於穆斯林来说,不管是任何人、任何宗教的孩子,都不应受到这种对待,这起事件与宗教无关,而是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权益,我们不能容许任何学校如此对待任何人的孩子。

智力有问题的只是校方的一两个人,广大的人民都不会认同校方的不智安排。我相信,如果另一间也有弱智校长把穆斯林的孩子安排在更衣室用餐,不管是任何民族的国人都会同声谴责。

这起事件让人想起另一对智力有问题的情侣,他们以吃肉骨茶的图片祝贺穆斯林,掀起大波,终让他们身困囹圄。

穆斯林当然愤怒,而我们看到非穆斯林同样愤怒,对於华社出现这种无知的败类,大家同声谴责。这起事件让我们看到,绝大部份的华裔同胞不会认同任何人冒犯其他宗教信徒的尊严。

值得欣慰的是,穆斯林社会的绝大部份人仍是理智中庸的,他们並没有因为这对情侣的所作所为而敌视整个华社,马来人依然友善地与我们做朋友,马来邻居邀请我们在开斋节上门吃糕点。

无论是更衣室事件或弱智情侣,都是个別案例,绝非主流风气,但事发之后的反应,一些人以偏概全的极端言论,这对解决敏感问题和杜绝不当言行毫无帮助。

在跨民族和宗教的课题上,我们需要的是理性討论,而不是无理谩骂。(光明日报/泼墨文:戴志强)

 

4.0优秀生成了候补


2013-07-2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树楷

每年大学录取新生名单公佈,都会不间断的上演优秀生不被录取属意科系的戏码,今年更严重至连科系都不获分配。最后得由內阁下令以各种替代方式解决。但是,今年的解决方式有別以往,过去內阁会批准给予这些获得满分4.0优秀生以奖学金方式入读私专选择属意的科系。而今年的建议却很特別,那就是当候补等待公立大学的空缺或申请高教基金入读私专。这样的决定不只让人纳闷,更是让人失望。因为这与国家积极招揽人才政策背道而驰、也不符合教育本质。

当首相署部长阿都华希在国会里指出,政府自2011年投资了6500万於人才机构以吸引人才回流。这也让人看到政府可说是求才若渴。但是,为何政府要捨近求远,不把这些优秀生吸纳入公立大学再给予奖学金把他们留住呢?相反的,却要等这些人才流失后,才来花大笔的基金吸引他们回流,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更何况,投资在现有优秀生的身上,其成本肯定比吸引人才回流所耗来得低,而回酬率却更高。毕竟他们可以根据国家所需来栽培。

再者,教育目標乃是追求卓越。现在却出现了优秀生不被录取,反而是成绩较逊色的被录取了的现象。这无疑是赏了整个社会一个耳光。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希望学生努力求学考取佳绩。好啦!现在內阁决定这些优秀生留做候补等待空缺,这不就意味著考取满分的优秀生必须等待成绩比他们逊色放弃后遗留下来的空缺。试想想有一天老师进班,他劝告不专心上课的学生时,学生回老师一句“考满分都未必可以上大学”。该名老师要怎样回应?试问这个候补决定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榜样?我们又要怎样教育下一代?

此外,学额不足不能成为满分优秀生被拒绝的理由,因为大学的数量都相对增加了。而且数据显示马大医学系完全没有录取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满分的学生。彷彿大学预科成了公立大学的主要入学標准,而STPM为辅。这已充份说明了整个招生制度出现问题。內阁不应对这个课题採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式。相反的,必须成立一个以教育部长为首的委员会来根治这个问题。

正当我国大张旗鼓的要立志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的当儿。本地优秀生却入读无门,这是多么的讽刺。有正確的目標的確很重要,有好的政策是绝对有必要。但是执行不得法一切枉然。让所有无论在大学预科或者STPM考试中考获满分者,自动获得奖学金才是正道。既然SPM9A考生可以获得奖学金,笔者看不出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会有任何问题。一个国家领袖的素质是由其教育政策来体现出来的。(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陈树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