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短缺与微型华小
2014-01-04南洋商报/社论
2014年的新学年,在教育领域有3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现象是困扰华文小学几十年的师资短缺的老问题;第二个现象是国内一些微型华小面对无新生来源或无华裔学生的窘境。这两个关系华文教育命运的特殊现象折射出我国华文教育面对的一些问题及尴尬的窘境,华社应该关注及探讨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
每一年的新学年开始,华社普遍关注华小师资问题是否获得缓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华小教学的素质。华小面对师资短缺课题,长久以来至今无法根治。
在柔佛州,从去年开始柔佛州教育局长甚至下令华小校长不准向媒体透露关于师资人数的资料,华小的师资人数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课题。根据全国校长职工会披露的“非正式”数据显示,全国华小仍然缺少千余名合格教师。教育部虽然准许聘请300多名具大学资格的临教暂时填补这些空缺,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教育部之前曾经安排600余名具大学资格的临教进入全国各地的师训学院接受师资训练,这批准教师去年年中已经毕业,但是教育部至今没有正式聘用这批准教师进入华小执教。
如今新的学年开始,教育部理应先聘用这批准教师填补华小师资的空缺。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为何教育部安排这批临教受训,受训之后一方面令他们“待业家中”,另一方面短缺的师资名额却仍然“有待填补”。这到底是哪一门子的逻辑?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我国一些微型华小面对无新生来源或无华裔生的尴尬窘境。
尤其是霹雳州太平郊区的微型华小,有些学生人数少过10人,有些则非华裔生占了半数以上。
其中乌鲁十八丁的联合华小面对没有学生的窘境,正等待教育部处理迁校事宜。此外,直弄修身华小及新路口育群华小今年的新生都是非华裔,这也意味着将来这两所华小将会面对没有华裔生的窘境。副教育部长拿督叶娟呈认为,国内微型华小的非华裔生增加不是坏事,并认为不应该从种族的背景来看待华小的发展。华小有不同种族的学生是正面且健康的现象。
我们也认同华小有非华裔生是健康的现象,而且能够促进种族团结。不过,如果一所华小只有巫裔生或印裔生,没有华裔生,有关华小还能够称为“华小”吗?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媒介语是否会为了适应非华裔生而改变,有关华小的特征是否会逐渐的“消失”?这都是华社应该关注的课题。在客观的大环境下,看来唯有迁校是唯一能够延续微型华小命脉的途径。
我们认为,华社及华团应该认真探讨华教目前面对的问题。除了华基政党及董教总,国内的华团及乡团应该凝聚力量,集思广益,寻求妥善方案解决华教面对的棘手难题。
有学校建议华团成立“微型华小发展委员会”,专司探讨微型华小课题,这也不啻是一个探讨及研究问题的管道。
我们相信,如果华社能够团结一致,凝聚华团的力量向有关当局交涉,尽速解决华教面对的课题,相信会更有成效。
微小可转“母语型多元学校”
2014-01-0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麦翔
时值岁末,教总发表了150名学生以下微型华小的报告。令人关注的是,这类学校409所之中有14所学生少过10名的“超级微型华小”,若不立即着手处理迁校将会关闭。华教已落到可能不必别人动手而“自我枯萎”的悲惨命运。当今《教育蓝图》危机正日益逼近,又添此挑战,可谓雪上加霜。
现有华小的一部分存在一种变为“母语型多元民族学校”的可能性。数年前,笔者协助某A华小编篡百年校刊,触发了笔者的思考。我们若能因势利导,完全有条件调整或改造此等学校转轨。这里作简要介绍和提出建议,抛砖引玉,供有关方面参考。
各族学生友爱共存
这所学校姑且名之“A校”的基本情况如下:(1)它目前是一所完整的华小,它的董事会组织、媒介语、教师、课程与其他华小无异。学生总数高峰时曾达四五百名以上,目前降至167名,华族与友族的比例为6:4;友族涵盖马来族、印族、混血族、卡达山伊班族等东马土著子弟。学校属半津贴,校长1人、副3人、教师15人,其中的回教宗教教师和马来文教师各一;宗教专用教室一间,充上回教课及祈祷室之用;食堂不售卖猪肉食品,尊重回教习俗,各族友爱共存。
(2)课程与教学方面,华文、马来文、英文必修必考;华语教授的科目有华文、数学、科学、地方研究、公民、生活技能、音乐和课外活动等。华语的使用率随年级上升而递增。周会主要用华语,包括校长训话、老师报告;行政主要是华文。下课交际语文鼓励用华语文,不硬性规定。笔者问校长,友族同学不懂怎么办?“他们自己会问同学或老师。”
同中有异各显所长
(3)学习表现方面,六年级各族学生的数学、科学及格率全校平均达90%或以上。
惟华文成绩较差,非华族子弟及格率一般不及一半。以2011年为例,他们的华文理解及格率40%以上,书写(作文)及格率20%以上;五年级华文科成绩最优秀的一位是马来族学生。知识科由具双语资格(主要华英)的教师教学。这说明双语教授数理是有成效的,但华文科成绩不理想,也不合理,改用非华族学生易于理解的“第二语文教学法”才对。
(4)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这里除了语文的交流,更重要的还是在中华文化架构下的各族文化与习俗的交流。各族家长自愿送子弟进来,他们也是这个平台的主角之一,影响范围很大。以课外活动为例,华族中秋节,校方照例让各族学子制作灯笼,举行提灯游行等活动。笔者参观了这些作品,五花八门,其用料、设计、构思、风格、色泽,显现“同中有异”,各显所长,不拘一格。
这是非常自然、正常的现象,效果是正面的。笔者访问了一些友族家长,他们深知华文在国内外的广泛用途和价值,也服膺华小的校风与中华文化特色,自愿地送他们的子弟到华小,与政府的政策、法令或规定无关。一家两三个兄弟姐妹同时就读该校的不在少数。这说明,这是一个自愿的、而且卓有成效的民族沟通平台。
与其搬迁不如转型
有人担心这类华小是否会变成国小,关键在董事会。如果能加强董事会组织、改进教学法、开展内容更丰富的民族交流,扩大“母语型多元学校”到其他华小和其他学校,延长此类型教育到中学以至大学,使真正的“多元”与母语教育蔚然成风,前景无可限量。
笔者认为,与其局限于“会老不会大”(搬迁)一途,不如争取转化为“母语型多元学校”,短期可以作为维护母语教育的手段之一,长远则起着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作用,反过来,有助于强化维护华教的作用,其意义非常重大而深远。
有教无类为何分班
2014/01/05 (砂拉越)诗华日报
~作者: 少白
新的一年来临﹐学校新的学期也就开始﹐学生们都升上了一级。
前一些日子﹐报章辟了大篇幅谈论分班制度的问题。我们知道大多数的学校现都采分班制度。把成绩最好的学生﹐依次序编入第一班﹐第二班﹐成绩最差者要读最差最后的班级。
一般人﹐普遍认为读最后一班最差的班级﹐那是无可救药的班﹐那个班级不但师长不屑一顾﹐就连同学们也会给以卑视的眼光。如是即是在学校就已有歧视他人的感觉。很多师长都不愿去上这样的班。像这样的班级除了一些是IQ差程度不好﹐有些还是问题学生﹐你说那一位师长会喜欢去教导这样的班级。那是迫不得已被派到去教那个班﹐虽然有人说学校里有卧虎藏龙的精英师长﹐谅想也没有几位会挺身而出自愿请缨或能将他们转弱为强。
记得好像是孔夫子说过﹐我们做师长从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面﹐应抱着“有教无类”的态度﹐意即在学校教导学生时不得有类别。所有的教育教导都不得有分门别类。孔夫子是圣者﹐自古以来被我们尊为伟大的教育家。其言论﹐身教言教均为人们津津乐道﹐是教育界的楷模。其一些格言﹐至今还是我们生活上的依据及准则。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都是为了孟子的教育。孟母为什么要三迁﹐迁居了一次又一次﹔那是要住在能够读书的教育环境中﹐才能专心读书。即说明了读书的环境非常重要。若我们分类分班后﹐成绩差的学生在一起﹐容易造成他们自暴自弃。从此隋落或容易接触不良少年﹐或被一些坏朋友引诱﹐也成为不良少年。
有些学生偶然一两次成绩差﹐并不是他的资质差﹐而是另有其因。
我们社会存在着贫富不均的问题﹐经济基础较佳者可以到处补习﹐能考取较佳的成绩﹐若这些到处补习成绩还是那么差﹐那他的资质就有问题了。那贫苦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三餐都不继﹐那能为儿女补习﹐而且常常还希望儿女在家中帮忙照顾弟妹﹐或做些家务﹐更甚者还是工作上好帮手。尤其是一群低收入者﹐也只能靠双手以劳力生活﹐每逢过年过节都忙得不可开交。而这些简单的工作儿女也可以帮得上手。如是过年过节又恰好碰到考试﹐而不能抽出时间温习功课﹐肯定不能考到好成绩﹐他不是资差﹐若把他编到最差一班﹐这将会误了他们前程。
华校当自强
2014-1-03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吴嘉豪
在一片涨潮声中,开学的日子的来临。父母肯定会觉得孩子的教育费又比往年高了许多?在目前经济动荡的年代,我国的教育素质却越来越差。在2013年,连越南已经超越了我国,可想而知,我国的学生除了在政府学校接受教育外,还得额外补习。
年复一年,补习班都有增无减。有人说,因为每个父母都担忧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赶不上别人的孩子,所以就会随波逐流地送孩子去补习班。随着愈来愈多双薪家庭的出现,现今有越来越多安亲班,也有各种各样的才艺班,父母们仿佛要让本身的孩子练十八般武艺才罢休。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政策无论如何改变,都是换汤不换药的,依然以升学主义为主轴。不然的话,为何教育部那么在乎国际教育报告中的排名呢?家长们为了确保孩子们可以进入大学就读,孩子们的教育费一年比一年多。由于前些年送往孩子去政府学校的家长,发现投资在孩子的费用越高,回酬率却比期待中低,因此,近年来,民办及私立学府成了家长们的首选。
教育部要把国小缔造成国人首选的学府,这个目标被华教人士认为,是单元教育思维所致的。在新学年开学前,又传出雪兰莪、吉隆坡及柔佛华小师资严重缺乏的新闻。试问要把孩子送去华小的家长们,会不会觉得孩子们少了老师的教导,到底在学校能不能够掌握到课程的内容?
另一边厢,亚庇传来华小爆满的新闻。吉隆坡华小副校长大调动,会不会影响华小的运作则有待观察。这一再显示华小目前处于倒退的状态。常年来依靠义演来筹款的华小,在新的一年,只能自求多福。
政府不允许华小增建、不批准新的独中,被华社认为高官们不识时务,因为正当全世界掀起了学习汉语热潮的当
儿,我国政府却像印尼政府学习,大力发展本国的华文教育。华小的前景,就在华社手中。华社不能再内斗,在许多与华教有关的大是大非课题,各华团需放下各自的身段,以捍卫母语教育为宗旨,而不是以华教名义牟取个人私利。
正如成龙版的《男儿当自强》歌词,昂步挺胸大家做栋梁、做好汉,用个人的百点热,耀出千分光,做个好汉子,热血热肠热,比太阳更光,齐心努力发展华教,让华社以受母语教育为荣,华校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