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377 辑



马大瘦身与中文系 (上篇)


2014-04-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黄丽丽
 

根据近日的新闻报道,马来亚大学为了节省学校的开销与能源,现有的12所大型学院、2所机构和3所中心,预料在新学期开始合并为6所院校,而马大中文系將从科系(department)转为中文组(programme)。

.瘦身,是经济考量还是办学理念?

为节省开销而瘦身,是经济论,而非教育论。大学并非企业,计划经济的模式也许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却非长远之计。

登入马大院系专业主页,映入眼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语录:“The root of education is bitter,but the fruit is sweet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甚至必须积累几代人的心血才换来甘美的果实。因此,任何决定都应以长远目光来考量,不能轻率行事,也不应轻易向现实的局限妥协。

中国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当时也曾面对是否顺应战时体制而改为军事院校的考量,后来校方决定实维持常态教育,通过教育而强化民族精神的培育。这一决定后来创造了高等教育奇迹,也影响了战时的各类教育走向正轨。

教育不容节约化

笔者不反对改变或革新,但前提是以教育理念与学术发展作为思想指导。当然,校方有其苦衷,从现有的30%校方承担、70%中央政府津贴,转变为70%校方承担、30%政府津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若大学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等的教育学府和学术前沿机构,作为知识精英的聚集地和培养中心,也轻易动摇,则教育前景必将堪虞。作为高等学府且为百年老校的马大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国立大学,甚至中小学教育是否也会向经济条件妥协?

若要追问下去,则事关政府的教育大方针与资源分配的问题。开源节流可以从社会上许多层面入手,却不能轻易将教育“节约化”,正是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

.合并是否利于大学发展

据新闻报道,校方指有关合并也將有利于该校学术发展,促进跨领域和跨学术的合作与交流。在日益多元的时代,学科交叉越发频繁,跨学科的研究成效也益发彰显,不过,将几个专业合并就能达到跨领域的合作交流吗?抑或,跨学科研究必得通过整合在同一单位的方式?

各院系愿景各异

每一院系的创立都是经过从长计议和精心设计的,有不同的使命与愿景(mission and vision),更有不同的学科规律,如果没有深刻的办学理念改革以及教研体制上的更新,恐怕未能壮大实力,反而抹平了各院系的特色与独到传统。

再者,各院系的学科知识结构以及培训学生的方法都有所差别,如何统一管理或者从中取得平衡,皆是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世界上各个大学需要分划院系专业进行管理和发展的原因。这里也涉及到学科专业的问题,学科布局合理与否,是关系到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般大学的架构是在校内分立几个学院(faculty/school),院以下再有独立的科系或研究所(department),底下再有不同的小组(programme)。这些系所都代表了一个专业领域,不同的单位层次有着不同的职能与权限。如果马大真的实行多系或跨院合并,将许多科系降至组的地位,对这些科系的发展肯定有所影响。对内,如何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寻找共通的学术规律;对外,如何与其他大学甚至国外大学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对话?

格局将决定命运

所谓“格局决定命运”,被降至小组的诸多科系若无法拥有足够的行政与学术权力、获得充足的资源分配,最终将影响大学的教研质量。院系合并实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若没周全规划,等到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为马大中文系寻找出路

马大中文系于1963年开始收生授课,至今已迈入第51年。近几年来,马大中文系人数剧减,并非没有人愿意选修中文系,而是校方因转型为研究型大学的政策所致。在马来西亚,多所私立学院或大学也在创校之初便设立中文系,拉曼大学更于2010年成立中华研究院,将中文系与中华研究中心纳入此研究院。厦门大学亦将在大马建立分校,初步规划的五个招生专业包括了中文系。中国崛起后,学习汉语的热潮几乎席卷全球,孔子学院更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林立。(黄丽丽)

 

马大瘦身与中文系(下篇)


2014-04-0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黄丽丽
 

上述种种现象说明了中文系是一个具备发展前景以及充满潜力的科系。若马大真的落实合并,将原本隶属于文学与社会科学院的中文系、淡米尔文学系和历史系并入社会与人文科学院(Social and Humanity Science College)这一新学院底下,作为“人文与区域研究系”(School of Humanity and Area Studies)的一个组(program),这一“萎缩”的作法,岂不是与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背道而驰?而“人文与区域研究系”这一门似乎极富创见且可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系,它的学科定位与范畴界定又如何?

精神传承与成果

马大中文系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中唯一以“系”(department)的地位自居的中文科系(博特拉大学开办的是“外文系中文组”,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学则是“教育中文组”)。

若马大中文系经整合后成了中文组,那么报章“中文系没了”的新闻标题并非耸人听闻,而是令人悲哀的事实了。倘若其它民办或私立大学/学院在没有政府津贴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发展中文系,那么一个国家为何没有能力维持国立大学中唯一的中文系?

人文学科强调精神的传承与成果的积累。马大中文系拥有50年的学术积累,经整合后的中文组必将面临更多的新政策,包括学术定位、课程规划、教学媒介语、招生名额以及师资阵容等问题,长久以来的学术文化积累会否因此受影响?依照逻辑常理,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中文系不能以中文撰写论文的问题已拖延了半个世纪,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校方对这一科系的关注力度。现在为了开源节流又将中文系与其它科系纳入一个新的科系底下,是否再次暴露了马大校方在学术管理以及教育发展上的失效?

集思广益寻出路

无论如何,教育是国家政策之一,不可能不受制于国家的整体建设规划,不想成为刀俎鱼肉的命运,唯有集思广益寻找出路。若马大校方在面临运作经费的巨大挑战之下必得实行合并,中文系该何去何从?

纵观马大现有的院系架构,中文系、语言学院中的中文组跟中国研究所似乎有比较多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可能,包括师资和学术资源的互补。若将三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学院,或可以达到校方瘦身整合的目的,同时也不违反学术发展的规律。当然,这项整合同样需要作出许多协调,毕竟三个单位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学科范畴较为一致的前提下,整合以后的任何一方都将扮演互补互存的角色,而不会遭遇萎缩的情况。然而,这也只是抛砖引玉的想法,马大中文系今后的去向仍需各方群策群力。

所谓“经济未动,教育先行”,说明了教育对于国族兴衰的重要性。

大学政策之改变不应由经济因素主导,否则办学理念与目标只会沦为口号。瘦身政策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反而是削足适履,得不偿失。

请马大校方决策者三思而慎行,也希望国人严正看待大学瘦身整合一事。
(黄丽丽 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群策群力爭取到底

2014/3/3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国民型中学是60年代华文中学改制后的中学,政府当时承诺华文中学在改制后,仍获得三分之一教育拨款,及学生有三分之一上课时间应用中文。

但是,围绕著国民型中学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不諳华文的校长甚至被派至有关学校掌校;有些学校有高达70%教师不具华文资格,华裔教师只佔25%。这70%教师一旦进入国民型中学,將如何有效执教?

担忧將被边缘化

这是大家必须正视的问题。长久以来,国民型中学的未来和其发展,都处于不明確情况,国家教育发展蓝图也忽视及没有提及国民型中学的地位。

这令人担忧国民型中学將会被边缘化,同时没有获得任何政府保障的承诺。

全国共有81间国民型中学,长期以来,这些学校为国家培育建设英才,作了应有的贡献,所以政府应给予国民型中学认同,並给予发展承诺。

很多人都形容国民型中学是华社的弃婴,然而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教育部的弃婴。有这样的负面观感,乃因政府没有具体明確说明国民型中学的未来发展规划。

政府没履行承诺

就连很多华社也不理解,国民型中学就是政府学校;然而为何今日其设备甚至落于独中之后?

政府並没履行当年的承诺,国民型中学迄今沦为挣扎求存的变质华文中学,只有一科华文课,不获政府足够拨款,学校发展受阻,令华社心有戚戚焉。

朝野华基政党、华团组织和国民型中学董事部,应该群策群力,向政府爭取到底,让国民型中学能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受到重视和发挥作用。

 

马大中文系改称“课程”引发爭议

2014-04-01 星洲日报/观点

 


马来亚大学整合原有院系,导致其中文系的名称变成“中文课程”,引起学术界及华社的密切关注。有人认为,由“系”变成“课程”,意味著马大中文系已经降级,是个不容忽视的警报。也有人说,这只是名称上的更改,其等级还是属“系”,本质不变,故不能简单的评为降级。

马大这一次的合併政策,是將原有的12个学院(Faculty),併成6个学院(School),其主要目的,据知是为了节省开支,导因或和政府削减大学津贴有关。而如此改制是否正確,会否造成负面的影响,確实值得各方深入探討。

坦白说,对这样的改变,华社是有所担心的。华社最大的忧虑是,马大中文系一旦从“系”降为“组”,是否表示它有朝一日將不复存在,而仅成为学生们的选修科而已?

儘管此次马大整合是整体的,所有的系都受到影响,不单是中文系而已,但对华社而言,捍卫马大中文系继续成为一个独立的系,却是攸关大马华教前途与发展的一件大事。这是因为,马大中文系既是国內歷史最悠久的中文系,更是公立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向来被视为国內中文研究的最高殿堂,也是国內华教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马大当局在制定整合政策时,或许忽略了中文系易名为“中文课程”会引起华社的质疑与忧虑。但即使撇开华社的反应不谈,在整合政策下把原本的12个系(Department)改为8个课程(Programme),也是具有一定爭议性的做法。

对马大来说,“系”和“课程”,或许只是名称之別,並无本质和地位之差;但在外界看来,“系”和“课程”,其学术地位是不对称的,外国学术界更可能因为不瞭解马大这种体制,而轻视或忽略了马大的学术人员,並因此影响到马大毕业生在国际学界的地位,甚至可能令本科生到海外攻读更高的学位时,学术资格遭受质疑。举例说,新加坡国立大学认可的,是马大中文系的学术资格,不接受来自“中文课程”的本科生为研究生。

据马大新青年主席李晋扬说,马大近几年来为了迎合QS大学排行榜而宣佈连番改制;而为了在评鑑时更易获取高分,马大在合併学院之余,也重理轻文。如果这是马大当前的真实写照的话,那无疑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改革,因为这已削弱了马大作为我国最高学术中心的核心地位,也模糊了她作为社会的思想指导和文化中心的价值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