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379 辑



独中历史教学――官方正史监控边缘化的净土


2014-04-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326日,董总学务与师资局假宽柔中学主办“独中历史科教师教学交流及新山古跡考察”。我应主办当局之邀,主讲《华校史讲授与乡土教学》,与各位分享独中历史与乡土教学的心得。

今人常言“华教边缘化”。惟我认为独中歷史教学却是“柳暗花明”,成为官方“正史”单元教育监控下“边缘化”的“净土”。由於其教材编定自成一格,反而可以更具弹性的自主阐扬历史的多元性。

历史教学不在於教不教得完。重点是如何教?要教些甚么?如何有机整合各项史实並阐释其中的意义?又如何有趣地把历史故事讲出来,並加深同学们对历史的印象?

一个建议,就从乡土教育讲起吧!生活周边的历史素材比较容易让人“触景生情”。

独中历史教学不像国中历史课本那样过度偏重本国史的狭隘格局,而是以世界史、中国史和东南亚史(及本国史)这三大部份来教授。乡土教育如何配合世界史、中国史、本国史的讲授?以下试举一些案例。

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学宗旨是在阐扬尊重歧见,学会耐心对待现实,在讲授世界四大文明中的印度文明时,不妨引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兴都庙走一走。或PPT投影一些本地兴都庙隨意可见的照片,並以轻鬆的口吻跟学生讲说:“去兴都庙可以看到甚么?牛头马面!孙悟空!雷震子!”接著简短和生动讲解兴都教天庭的乐师,印度神猴哈努曼与《西游记》孙悟空原型的渊源,导引出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渊源;再指说今天印尼航空图徽、泰国国徽就是源自毗湿奴坐骑那只大鹏鸟(Garuda),以点出东南亚文化的根基与印度文明之关係。

讲到伊斯兰文明,带学生参观马六甲市区古老清真寺,感染世界文明的灵光如何匯聚於此,並寻找清真寺上刻著“囍”字的赞叹。柔佛学生不妨到新山苏丹阿武峇卡清真寺一游,感受当年柔佛“现代化”(西化)的气魄。

即使是中国史,也能与乡土教学配合。例如谈到明代郑和下西洋,不妨投影《郑和航海图》標示之满剌加(即马六甲王朝)之“官厂”,让学生自行判断“官断”之方位所在。檳城地区的歷史教学还可以投放《郑和航海图》標示有“檳榔屿”一页,巴生的甚至可以投放“吉令港”,以让同学们推敲“喧闹”一番。

讲授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以台湾做为根据地进行抗清復明一节,不妨把话题一转,教学PPT投影马六甲青云亭李君常“李公颂德碑”何以是以“龙飞”纪年?为何青云亭安奉有“避难义士”神主牌?

藉以阐明当年不愿尊奉清朝正朔,除了明郑渡台,亦有南来一系,落户东南亚经商,是为早期华人移民峇峇社会之其中一脉先祖,或乃明朝遗民,反清义士之辈。

谈到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讲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歷史老师不妨补充,这主张其实是张之洞的幕僚最先提出来的。而这幕僚就是中国近代“国学大师”辜鸿铭,可他竟是我们的檳城人,他的父亲辜礼欢还是一名甲必丹。

马来西亚史和乡土教学部份,亦可因“地”施教。谈到19世纪华人移民,带出各地的开拓先驱,例如诗巫黄乃裳,新山陈旭年、黄亚福,吉隆坡叶亚来,檳城和太平讲郑景贵。

惟谈到郑景贵,不妨以国中歷史课本言郑景贵是“华人黑社会头子”(pemimpin kongsi gelap Cina)做对照。

藉以参考李永球《移国》一书,讲述郑景贵大墓前之翁仲武將手中持著“本国资政大夫”和“移国大小吡叻甲必丹”的牌子。指出自“本国”到“移国”,又从“移国”到“祖国”,其中的意味雋永。

当成“动词”解的“移国”,象徵著大马华人於这块土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的历史,从而论证早期先辈们大量的移民潮,到此定居,参与开荒、发展、建设与奉献的历史意义,以纠正国中官方“正史”论述的偏失。这样的歷史教学,不就更具价值了吗?(星洲日报/边缘评论作者:安焕然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为何要复名?  


~作者:潘耀田 2014/4/12



昨天(11/4/2014)在联合早报言论版交流站看到了有关“已故”南洋大学复名的文章,今天又看到了一篇。两篇文章调子一致,仿佛有某种“默契”?

有关南洋大学复名的事其实在好几年前就有人陆续提起并酝酿运动过,但最终似乎都不能成什么气候而胎死腹中。

个人不能说绝对旁观者清,但时常疑惑:这些人汲汲于“复名”的目的和动机究竟是什么呢?(一)是要证明之前关闭南洋大学是一项错误之举?

(二)是要告慰南洋大学在天之灵?

(三)是要抚慰南洋大学校友多年来的失落沉痛?

(四)还是要认亲认祖以便加强人脉关系-人多好办事?又真如其中一位文章作者斩钉断铁之言:“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有百利而无一弊”?

“向前看”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抛开历史的包袱”对许多身历其事甚至身受其害的人而言或许并非那么轻松简单。不知道“复名”算不算是“平反”的一种?其中是否有弥补过错的意思?无论如何:这些似乎都应该有起码的诚意,但谁又有勇气或真正有能力去(代表?)承担,承认其中的前因后果?不然,无论文章出自校长,教授都只是夸夸而谈而已。而如果这些都只为了某种“务实”甚或“功利”(?),那从一个“育人”的角度来看,除了和原本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驰,这种“别有居心”是否也有点无耻?

平心而论,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名又有什么不好?(据说世界排名也不赖,如果换了名堂,会不会令有心报读者无所适从而造成混乱)一旦(?)改了名字,又会不会造成另一批人“失落沉痛”?也奋起而要求“复名”?到时又会不会搞个没完没了。

不是有某位前南洋大学校友说过:“南大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更不可能找个人来“复名”顶替,因为其气质,气味,文化底蕴以至历史感情全都一去不再复返。学校也一样,与其吹皱一池春水,不如就让它安息好了?!

以上所述,道理似乎很简单,但世事往往出人意料,例如书读得多的人往往就有些不可救药“盲点”(当然也不排除先天性的可能,以免“祸延教育”),以至有了“仗义每多屠狗辈”之叹!

 

輪到馬大中文系……


2014-04-10 光明日报/光明專欄

~文:金鼎
 

先是AiFM電台方言新聞被宣佈停播,現在輪到馬大中文系有難,同樣是以“節省開支”為理由。在華社大力反對下,AiFm方言新聞終於獲得“免死牌”,馬大中文系會不會也將雲開見月呢?

馬大中文系和方言新聞有點不同。後者是要被“腰斬”,前者不是,卻是要被“降級”,就是從一個“系”(Department)轉為一個“組”(Programme)了。馬大當局安慰我們,說那只是“重組”,無須大驚小怪。但華社也不天真,沒有被這麼樣的安慰而放下緊張情緒。

馬大中文系創立於1950年代,歷史悠久,再加上該中文系是我國眾多國立大學中的唯一(其他國立大學,例如博大也只有中文組),以及其長期建立的學術聲譽,值得維護。馬華公會副總會長何國忠說的好,馬大中文系已是一個國際漢學中心的招牌,絕對不能隨意被砸毀的。他認為,馬大當局如果只從經費角度去考量“重組”問題,便有違背創立大學的精神。

從該系出來的校友--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中協)主席拿督黃東海,當然馬上站出來反對了。他透露,他將在近期內約見馬大文學院院長及教育部,明確地表達該會反對合併的立場。

從危機中出現轉機

他直接指出了,馬大中文系一旦被降為組,不但地位降級,也將喪失馬大中文系向來所扮演培育中文人才的“龍頭”地位;馬大中文系從此失去了自主權。

“自主權”當然至為重要,喪失了這個權力,要做甚麼也難了,例如,中文系就不能自行決定課程編排,以及所要招聘的教職員。

站在捍衛中文系這一橋頭堡事件上,何國忠博士日前還作出更大膽的建議。他建議把馬大中文系與中國研究所合併,俾成立一個中文研究院(Academy),確保中文系不止不會在校方改革中被降格,還會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已向馬大校長拿督莫哈末阿敏教授提出該建議。

他指出,莫哈末阿敏表明會將此課題帶入校務會議討論,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何國忠說,莫哈末阿敏當時同意是時候解決資源整合的問題,除了接納其建議,也認為如果語文學院屬下的中文組能加入更好,因為有幾位講師也畢業自中文系。

如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中文系能從危機中出現轉機,因為校長展示了支持的小動作。然而,我們也不必高興得太早,只要上面的撥款不來,一切也只能講講而已呀!

(光明日報/好評文:金鼎)

 

统考不符国情?


2014/4/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郑循民


第二教育部长拿督斯里依德利斯尤索指华校独中统考不符合「1996年教育法令」,是统考不受大马考试会管制,且与国家教育政策违背,其標准亦与大马教育文凭、大马高等教育文凭相异等。此牵强说词否决独中统考文凭的价值,是开歷史倒车的说法。

熟悉独中者都明白,独中重视三语教学,爱护和均衡的全力发展华教。而且,独中的教材也符合教育部的要求,没有忽略国语和英语的学习。

首相纳吉曾出席2009年吉隆坡中华独中90周年校庆,亲睹今日的中华独中坚持教育品质,並赞扬独中校风良好。可见独中的素质是勿庸置疑的。2010107日,时任马华总会长蔡细歷指政府已同意从2011年开始,独中统考生考获高中统考文凭3科优等成绩及大马教育文凭国文一科优等,即可申请进入师训学院。这不是政府局部承认统考文凭吗?

独中是政府教育体系里开办的民间学校,自力更生办校,栽培无数国家人才,造就国家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际各高等学府也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而且独中三语最符合大马国情。但標榜民主的马来西亚政府始终顽固不冥地要推行单元教育政策,对坚持母语教育的独中百般刁难。难道承认独中及其统考文凭有登天这样难吗?大家心知肚明。

政府与政府官员言行不一致或政治人物在同一项课题出现言词不一现象,各有说词推搪。即使关丹独中己开办,但它的批文问题今天还厘清不了,怎叫华社对政府「一诺千金」有信心呢?

大马独立建国迄今,政府还不愿承认独中及其教育文凭,强调不分种族的「一个马来西亚」理念是否沦为口號?国阵推行种族单元化政策,对发展母语教育不利;「教育大蓝图」受到华教工作者及华人社会的反对就是最好的証明。

多年以来,华社都呼吁政府承认独中统考,国阵里头的华人政党也曾配合爭取,但数十年过去了,问题仍然没解决。下一届大选之前,承认独中统考仍然会是「政治问题」,並且检验民联和国阵的诚信。说「统考不符国情」的大官,他们並非以教育和学术標准来决定是否认承统考,而是政治的利益。华人社会在最近两届大选的投票倾向,看来似乎並没有让政府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