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历史课本之后遗症
2014/5/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胡万铎
教育部重视历史教育实无可厚非,因历史是一个时代的明证,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必须认识本国的历史,了解先辈们开垦拓荒的建国历程和他们在这块土地所付出的心血,从而激发后辈们的珍惜与爱国情操,维护国家的安宁。它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可我国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是否真实反映我国史实?据知,目前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强调马来人在建国扮演的主导角色,完全忽略其他民族在我国建国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要知道数百年来,华族先辈在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努力耕耘,他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领域作出巨大贡献。自从15世纪初马六甲王朝建立起,要不是华族先贤们在转口贸易、商品、农作业、锡矿业、橡胶种植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酒店业、金融业等发展作出卓越贡献,马来西亚不会有今日繁荣昌盛。
我国独立50多年,随着政治权力的不平衡,巫统一党坐大,历史也随着政治权力的转移而失真。
中国有一句古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大家都知道历史是当权者的历史,是奉当权者书写的,我国历史的命运也是如此。2014年起所採用的小四年级历史课本,也许是另一道示范,既定的单元篇章所写的内容缺少这个多元种族社群的本质,显然地只是突出单元种族的形象。
这小四历史有许多错误:如语法不适,拗口的文句,译作者不了解原意而直译如「舞狮」变成「狮子舞」的大笑话,还有明朝的服装变成大清帝国的服饰等等。
课本出版后,引起各界哗然,纷纷要求修正。董总于4月14日在报章发表,倘若5月学校假期前,华小四年级历史科课本出现错误及偏差仍无法获得修订,董总将号召全国华、爱护母语教育团体,展开正确历史(正史)行动,包括建议展开全国杯葛使用四年级历史课本运动。
他指出:中文本身有特定的用语和词法,在编写历史课本上必须符合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情,也必须以中文编写,不能採用翻译本,这些基本条件该获得尊重。
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也指出,马华已设立一个以教育谘询委员会副主席张闻盛为首的小组,全面研究华小四年级历史课本内容偏差问题,之后将上书教育部,建议教育部与语文出版局将华小历史科课本交给专业华人出版社去处理。
小四历史儘管有不尽不实之处,但第二教育部长拿督斯里依德利斯尤索却表示,教育部秉承着开放的态度接纳各个包括董总,对华小历史课本的意见,但他认为各方所提出的要求未必正确,教育部也未必照单全收。
时值2014年5月3日,距离本学年年中学假只有短短几个星期,想要国家教育部俯顺民意大刀阔斧全面修订课本,根本不可能!董总是否会号召全国社团华教人士杯葛使用四年级历史科课本?
我认为史实撰写不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政府既然重视历史,应将历史教科书不实不公的内容从速修正还原,不能误导下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坚决反对不实不公的历史科课本,反对加强单元文化的政治教育,忽视多元种族的存在,破坏全民团结。
华小华文程度低?
2014-04-28 星洲日报‧大都会
~作者:潘碧华
家有侄女上华小,有关华文的作业全归我管。有一天我听到她和母亲的对话。弟媳说:“华文的东西別问我,问你姑姑去,你姑姑是大学中文系老师。”
侄女说:“我才不要,姑姑的答案很多是错的,每次害我要订正,还说是教大学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侄女五年级开始做考试习题,有时到了晚上11时,才丟给我检查。对着小学五、六年级的华文习题,我得用半小时到1小时去琢磨那些题目和答案。我很惭愧地说,让我回头去考小学六年级的华文,我绝对考不到A等。
首先是笔顺,我没有耐心把4个答案的一笔一划算清楚。我对中文字的认识是视觉性,是整体的一个图像,看字型知意思,不记笔画。我一边算一边嘀咕,让华小生熟练每一汉字的笔画后,以后找不到工作,可以给人算命改名字去,说不定也可以搞出名堂来。
还有那几题汉语拼音,我马上投降略过不看。我以前没好好学过汉语拼音,分辨不出哪些字该念轻声,也没本事把每一个字从第一声念到第四声来辨別有没有变调,是我个人的错,不怪我的老师,也不怪小学课本。
华语说得標准以后可以当电台电视台主播,多一条出路,也不是坏事。我还是在小学生面前当哑巴算了。
语法部分我也是考零分。虽然使用华文已经和我的生命融成一体,但叫我分辨哪个词是什么修辞,哪个句子是什么句型,同样会要掉我的命。
更让我绝望的是那些理解题,我看来看去,往往找不到答案,最后侄女得意洋洋地告诉我真正的答案,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要跟着文章的段落顺序去找答案,不能整篇去理解,我把答案想得远了。
说华小程度越来越低的人,不妨去试试回答小六的华语习题,看现在的小学生比较强,还是你比较厉害!(星洲日报‧大都会)
华文课本有文学吗?
2014/5/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江立芙
我们的华文课本有文学吗?我很怀疑。
由于相关课程、课纲、考纲的制定,小学的华文课本,致力于使学生通晓语法、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语文知识,并把语文知识技能纳入小六UPSR考试范围;蕴涵文学美感与意趣的课文少之又少,多数出现的是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中文的兴趣的课文或僵化文;缺乏对文学名着、经典的学习与阅读;间接「扼杀」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中学(仅指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课本,同样以语法知识作为华文课的主要「基调」。
课本里有许多又细又生硬的语文知识,缺乏重视语文素养的课纲、考纲编排;课文缺乏经典文章、诗词歌赋,间接「抹杀」学生对中文、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枕;从文学经典里「切割」出来的「名句精华」,截断了对原文原典的学习,因为有些「名句」不一定是原文的「精华」,而且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断章取义,是难得窥全豹的。
语文的学习方法,主要不是依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需仰赖多阅读经典名着,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文学感觉、语感,逐渐感悟、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进而积淀深厚的语文底蕴。
阅读是吸收,作文为倾吐。如无海量吸收,何来汪洋倾吐?因此,我国中小学华文教材课文的深度与广度,实有必要加强之。
语言是思考与表达的载体,语言也建立了智慧与逻辑。我们不仅使用语言思考,还沿着语言的方向思考。因此,语言对思考的影响很大,语言深刻了,思想也能深刻。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关键变量之一。
为此,我国中小学华文课程、课纲、考纲,乃至课本的汇编,任重而道远,因其和民族的文明力量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甚么是真正的独中教育?
2014-04-28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王增文
前阵子重新检討学校的办学理念,確定了学校宏愿,即:“要成为国內独中推广素质教育和平等教育的模范学校。”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孔子的“有教无类”。
在独中教育界,已经有人质疑“有教无类”,认为学校不应该提倡“有教无类”,言下之意,“有教无类”会引来素质不好的学生,从而影响了教学绩效,一旦教学绩效受到影响,就破坏了校誉。
唉!独中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竟有人模糊独中的办学理念,这是我感到痛心的事!过去独中最辛苦的日子,大家都会说独中教育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虽然招到许多中等素质,甚至是中下程度的学生,教学虽苦,但大家还是甘之如飴。如今看到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好多都有了事业基础,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都成为独中教育的支持者,可是很少人会去留意这才是独中教育中最可贵的教育附加值啊!
甚么是“有教无类”?简单来说,“教”就是教育,“类”就是类別。也就是说,无论甚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不会因为受教者的智愚、善恶、贫富、贵贱等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来自其人性论,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谓“性相近”,指出人人皆有成人成才的可能性。至於“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人皆可通过教育成人成才,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去有教无类步入式微时期
当年独中处在淒风苦雨的时候,为了招生,甚么样的学生都收,可说是做到了有教无类。如今独中走在教改路上,却做不到有教无类。这是为甚么?当年的独中老师没几个具备教专资格,却凭著满腔热血,把各种各样的学生教育成人,如今的独中教师,拥有教专资格的比例越来越高,可是很多人却无法胜任真正的育人工作,更无法应付和过去时代一样繁重的工作负担。接著又听到“收到这样的学生,老师教不来”的话,一些独中把特辅班关闭了,然后说甚么学校要走向“转型”云云。
独中为了转型,渐渐地脱离了群眾,就沦为名副其实的“私立学校”,其实私立学校不需要群眾的支持,只要调高学杂费,提高入学门槛,把过去朴素的民间教育变成精英教育,还是能够吸引到许多家长把孩子送来就读。
如果独中的办学者不再把“有教无类”掛在嘴边,那表示真正的独中教育已经步入式微时期,换来的是一片蓬勃的私立学校教育,而这种私立学校教育却披著独中的外衣,把真正的独中教育精神给蒙蔽了,进一步影响到其他独中的发展。
如果你问我甚么是独中教育?我还是坚持独中必须扩大教育的华社基础和人才来源,提高全体华社成员的素质,並成为华社群眾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那么独中教育的群眾性和普及性才能显得更为鲜明充份。(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