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4 星洲日报/地方版
森美兰中青铜乐队在1950年於第三代海滨路的亚答屋校舍留影。(图:星洲日报) |
(森美兰‧波德申23日讯)波中小学百年校庆最具歷史意义的“千人火炬行”活动將在明日(24日)上午8时展开,参与者有幸见证100年前的第一把华教火苗在波德申诞生的史跡,这第一把火种,象徵波德申人经歷多代人的薪火相传,波德申中华小学及中学的茁壮成长!
火炬行的路线全程大约6公里,波中和波小两校师生及董家教成员全面参与这项活动,加上校友、家长及社会人士加入护火行列,预料大约有1千300人参与,当天將推行环保运动“垃圾不落地”,严格要求参与者勿隨地乱丟垃圾。
火炬队將分成3批集合,有意跑完全程者可以提早在波中集合,参与者也可以选择在第二站或第三站与火炬队伍会合,第一站是是由拉玛路出发,第二站位於市中心的波德申华商公会接力,两队集合后將步行往设在海滨路1英里第三站。
火炬从首个校址燃起·可见证波中小学成长
参与火炬行的人士將见证波中小学的成长,了解先贤的坚持,从创办、搬迁到发展,期间还经歷过停办,但先贤都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將华文教育的火苗继续传承,他们无私贡献的精神让这把火苗到了今天已成了一把发光发热的火炬。
火炬將从波小第一个校址的起点燃起,在波德申市区拉玛路出发,然后在眾人的护送下,绕过交通圈,穿过旧市区大街阿曼沙路,绕至邱克遗路的华商公会,该处也是波小30年代第二个校址。火炬行队伍过后再转去填海新区马哈再也路,经过万顺购物中心及海洋城新商业区至海洋大厦,再朝向海滨路加德士油站旁四层楼店屋区即50年代初波小第三个校址,火炬队再返回波中校园终点集合。
第一站 华教第一把火种:波德申市区拉玛路 (Jalan Lama)
1914年,华裔先贤陈实埔、陈书掰及郑振財等人,为了民族大义,出钱出力,在目前的波德申市区惹兰拉玛 (Jalan Lama) 点燃本地的第一把华教火苗,创办了中华学校,奠定母语教育在波德申萌芽成长的根基。
当时提倡最为积极者是陈实甫,而且歷任多年董事长。而陈书掰则以廉价出让31英亩橡胶园作为校產者,其功绩尤为不可磨灭。学校成立时,校舍是茅草板屋所盖,就设在火车路旁现在的路拉玛 (当时称为咖啡米尔),并聘王光汉出任第一位校长。当时学生人数有30多人,之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第二站 波德申中华小学第二代校舍邱克遗街华商公会前面。
由于当时学生人数逐年剧增,位于拉玛路(Jalan Lama)的校舍不敷应用。
在1933年,董事部决定將它迁到当时波德申市区的海边街(后来称为惹兰峇鲁,现改名邱克遗街),过后也租下惹兰阿曼沙的另一间建筑,充作校舍,以容纳一两百名学生。
当时,创校先辈因年迈交棒,由后起邱廉耕,卓棋嘉等先生负起领导重任,董事部也考量发展需要,开始筹资物色地段,于1938年买下现今位于波芙路一公里校址计划建校,但不幸在1941年爆发日军南侵,马来亚沦陷,学校宣告关闭。
第三站 波德申中华小学第三代校址海滨路(Jalan Pantai)一公里处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于卓祺嘉不幸殉难,邱廉耕又不问世事,当时华社领袖邱克遗局绅被付予重任,领导董事会展开学校复办使命,华文教育在波德申重新起步。
由于海滨街校舍不足于应付人数激增至400人的学生,董事部遂筹资买下了海滨路(惹兰班底)一公里的两间浮脚楼亚塔板屋作为“分校”。
1951年,董事部耗资17万令吉在波小现址兴建一座“日”字形校舍,1953年竣工全校师生迁入新校舍,从此位于海滨路及海滨街道校舍完成时代任务,正式走入歷史,在60年代后更被拆除,被当时大家熟悉的“18间”旧式店屋取代。
波德申中华中小学
——百年校庆主题歌
《启航》 词/曲:黄俊田
我们跟隨前人的脚步
让书香在校园里满布在歷
延续前人的叮嘱
让薪火在校园里传输迎向
史中温馨的回顾
一页一页精彩的拼图
我们未来勇敢的跨步
一篇一篇辉煌的记录
百年的播种
血和汗的见证
披荆斩棘辛勤的建筑
为我们无悔的付出
百年的波中
笑和泪的感动
乘风破浪开启新航向
让我们一起去创造灿烂的时代
(星洲日报‧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