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389 辑



绝对不是种族问题


2014/5/1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教育局因派遣不具中文资格的巫裔副校长到马六甲普罗士邦国民型中学上任,引起华教人士、家长和民间组织的抗议与不满。

抗议人士不因为副校长是巫裔而抗议,而是因为他不具中文资格。抗议人士和声援他们的华教组织也担心,此例一开,全国78所国民型中学,会因不具中文资格高职人员涌入而变质。

教局违背承诺

儘管该校校长具中文资格,但身为学校第二把交椅的副校长,隨时在校长退休后接任校长职,因此这次才引起巨大反弹。何况,教育局也违背当初对董事会的必派具中文资格者任高职承诺。

政府和教育部应该尽快和董事部斡旋,解决问题,平息风波,以免事情恶化。同时,大家应视此事件纯粹为教育课题,避免以种族狭隘角度解读。抗议人士针对的只是就任资格,而非种族,如果来者具备中文资格,不论是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做校长或副校长,都不是问题。

目前全国只有78所国民型中学,只佔国中的少数,这78所国民型中学,是唯一有中文课正课的国中,其余要不是完全没有中文课,就是只在课余时间开补习班教授中文课,因此,不论是华教人士、家长和华社,对于国民型中学的发展都非常关注。

不满情绪爆发

国民型中学的发展一向不受重视,路途辛酸坎坷,爱护华教的人早已满腹苦水;一个不具中文资格者就任副校长事件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不只因为抗议者护校心切,更是一种长期所累积不满的爆发,情有可原。

如今,政府和教育部应谨慎和尽快处理此问题,顺应民意,即刻为普中替换一位具中文资格的副校长,並对改制中学的处境和需求表示关心和重视,毕竟改制中学也在为国家栽培人材!

 

为何要选择独中?


2014-05-12 光明日报/专栏

~文:王增文
 

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来到我面前,询问两年后孩子升中学的问题,她准备把孩子送进独中,然而她对独中教育却不瞭解。

这年头,如此主动走进独中的家长还真不少,作为独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感到欣慰,原来独中教育已经成为家长为孩子选择中学的其中一个选项。如果是在多年前,大概很少见到这种现象。

我向家长介绍独中的发展沿革、学制內容、教育內涵,以及升学前景等等,让她更清楚认识独中。尤其谈到升学前景方面,家长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独中生过去都到台湾去升学,现在呢?”这个问题登时令人一愣,原来独中生的升学情况,竟然给人一种印象,只能选择到台湾升学。我说当然不是这样,独中生凭著统考文凭,其实可以到全世界各国去升学,然而更多学生会选择台湾,那是因为比较方便而已,这个方便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

培养出吃苦耐劳品质

首先是台湾是华人地区,独中生作为华校生,选择去台湾升学,不会面对语言和文化隔阂的问题。另外,独中生在完成高中课程以后,和台湾的大学教育是可以接轨的,加上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比起很多国家完善,基础也比较扎实,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快就融入了台湾的学习环境。

其次是许多台湾的大学为海外华人子弟提供了优渥的奖助学金和工读机会,对於许多来自中等家庭或中下家庭的独中生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升学机会,他们可以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完成大学学业。

再次是留学台湾已经形成了一个学校传统的升学管道。一批又一批的独中校友在台湾留学期间,和中学母校保持联繫,形成了校友代表大学回来宣教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学弟妹也重视到台湾去升学。

最后则是独中生適合在国外成长。独中教育是民间教育,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办学,学生在学时期,也参与了建设学校的行列,因此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品质。加上我国多元种族的文化激盪,学生很早就学会了包容,加上具有华文教育的涵养,故深得台湾各大学院校师长的赏识。

从一个孩子要选择进入国中或独中就读,就可以谈上老半天,这就是独中校园令人激赏的地方。我看著家长信心满满离开学校,从眼神中,看出她对独中教育的神往。(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华校草根精神安在?

2014-05-15 星洲日报/花城内外

~文:陈嵩杰
 

波德申中华独立中学今年紧锣密鼓迎接百年校庆,不久前安排曾出任财政部副部长丹斯里黄思华,以杰出校友的身分回母校话当年。

他追述起3年初中求学生涯的点点滴滴时,不但强调他的领导能力,是在波中受培训为元首童军,磨练而成,更感性地表露“波中改变我的人生”。

华文媒体不时报道各领域有成就的华校毕业生,一朝事业有成,懂得饮水思源,回馈母校,反哺母校师长教导之恩,这一幕幕令人窝心的华校故事,已被标签为这是华校生独有的热爱母校情怀,并成为激励后来者化逆境为动力的最佳题材。

黄思华在波中初中毕业后,继续在芙蓉中华独中求学,完成3年高中学业,毕业出来加入师训,后期从政;在政治上,他是马华唯一由民选国会议员,获委为中央副部长职,在华社当然属于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

当时芙蓉中华校友会也希望通过这么一名在政治上有影响力的校友,能出面助一臂之力,壮大校友会的声势,对自力更生的母校芙中,自然有很大的助益。

那时,有心的老校友力邀黄思华,以他为首召集也是校友的各级议员,出席一项座谈会,探讨如何利用政治力量,为母校的发展贡献更有为的力量。

我有幸在校友会会所,见証当年没有对外宣传的历史性一幕(很可惜当时没有拍照存档),才赫然发现在位议员,不少都是芙中校友。

纳闷的是,却从不曾听他们提起以母校为荣的过去;不过不要紧,只要这些校友议员达成共识,通过各自的影响力,协助母校软硬体的发展,还是母校之福气。

可惜这项校友议员难得聚在一起的座谈,后来不了了之;作为见証人,我当然知道问题出在那里,这种陈年往事,还要追究吗?算了吧!

另外一起华校精神“失联”的桉例,也是我亲身经历的往事;年前我意外联繫到,40年代战前就在芙中担任过校长,却在中国广东省海丰县过晚年生活,近百岁老校长的下落。

曾与同道前后远赴海丰三探王校长,至前年他在未能有机会重回曾掌校的芙中,重温当年校园梦,却抱憾离世。

办学严谨的王校长是带领芙中,赢得社会人士信心,使学校发展步伐稳步向前的关键时期的校长。

身为潮籍人士的他,获得闽籍董事会的信任,并奠定学校从福建会馆校舍搬迁至目前已展现规模的黄花岗的基础,继续负起办教育栽培华社子弟的使命。

其实,遗憾的不只是王老校长,我也遗憾母校不能为仅有,甚至可以说史无前例的百岁老校长,办一场很有意义的跨世纪追思大会。

可设想曾被老校长教导过的白髮苍苍老校友,也获安排出席追念昔日师长兼校长的聚会,在默默追思中,让在籍芙中生,心领神会,这就是先人无私奉献华校的精神面貌,也是传承华校尊师重道的良好示范。

至于学校领导人基于什么原因,不办这场意义非凡的追思活动,现在拿出来检讨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我只能这么想,华校传承精神会否随着愈来愈重视现实利益的商业社会,日渐澹化,这种华校草根精神还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吗?(星洲日报花城花城内外文:陈嵩杰)

 

报答师恩最佳方式


2014/5/1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邱培栋
 

週五是教师节,祝天下所有老师快乐安康。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诲影响学生的將来。我们有今天的成就,老师们扮演了重要角色。

记得当年我念大学先修班时,初时不很用功,特別是数学科,老师交代的作业都没有尽力去做,结果在偶然情形下被数学老师发现。可能当时老师认为我这学生还有救,他限我在一个星期后把所有之前给的功课都交到他的办事处,且接下来的日子,我將会是他必检查功课的对象。

为了应付这位老师,我被逼把数学科搞好,因而顺利在高级教育文凭里全科过关,完成进入大学的心愿。如果当时没有老师循循善诱及细心教导,可能我因数学不及格而被排在大学以外。所以,以我个人的经验,老师的確能够改变我们的一生。

我时常提醒自己,如果有一天成功执政,確保老师的福利受到全面关注,將是我的首要任务。我第一件要在教育部落实的事是確保华小有足够师资,提供足够师资给学校,增建学校,特別是华小;以便减轻华小老师的负担及工作量;这无形中就是呈现给老师的最佳教师节礼物!

如果教育部能够以类似提供师资给国小的標准来对待华小,例如一所拥有1200个学生的国小,拥有將近95个老师,肯定这是报答师恩的最佳方式。

这与一些执政党趁教师节宴请老师吃一顿,要老师听他们的政治洗脑演讲相比,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