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星期日

王超群:“小四历史”报告已呈语文局教部‧將晤副教长解决问题



2014-05-10 星洲日报/国内版


 教总在新闻发佈会上提出多项对华小四年级歷史课本的看法与建议。前排左起
黄绍轩、黄稳全、李毅强、王超群、李金樺、陈清顺、蔡明永、张发;后排
左起董荣山、吴清良、萧古標、吴爱月及陈文化。(图:星洲日报)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10日讯)教总主席王超群指出,教总已针对华小4年级歷史课本与国家语文出版局进行交流,接下来將要求与副教育部长拿督叶娟呈会面,以和教育部相关部门討论该课本內容,儘快解决问题。

他今日在《教总对华小四年级歷史课本的看法和建议》新闻发佈会上指出,他们已经分別於5558日提呈该报告给国家语文出版局及教育部。

“语文出版局总监拿督阿旺沙立炎表示会认真看待我们的建议,除了內部討论也將提呈给教育部。”

出版局告知將修正字眼插图

另外,该局也告知教总指他们已接到教育部的指示,以针对华小四年级歷史课本一些技术上的错误进行修正,包括“奴才”字眼和不当的插图。

王超群透露,教总歷史课本专案小组认为,华小四年级歷史课本最大的问题莫过於其內容太过强调单一种族、文化和宗教的单元思维,完全不符合我国多元社会的国情。

“此外,歷史课本也出现了许多与歷史知识无关的內容,但一些重要的史实,却又没有列入课本內,这导致歷史课本的內容有所缺漏,不够完整。”

教学进度远远落后

他说,该专案小组与现任华小四年级歷史老师交流发现,许多老师目前的教学进度远远落后,原本应该教到单元五的课程只进行到单元二或三,这是因为课本十分不適用。

除了目前四年级歷史课本的问题,教总也非常关注五年级和六年级歷史课本的编辑和出版事宜,並担心其內容继续出现单元思维的问题。

“我们將爭取在近期与教育部进行討论及交流,包括针对五年级和六年级歷史课本的出版和內容进行討论,以确保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

他表示,教总与其他正进行华小歷史课本研究工作的华团保持良好联繫,如成立“歷史专家团”的华文理事会等,以集合各造的力量全力解决华小歷史课本的问题。

內容偏离歷史知识· 一些章节与道德教育重叠

报告也发现,课本的一些章节內容將造成教学內容的重叠,其中一些內容和价值观已列入道德教育的教学內容,偏离了歷史的知识,因此建议这些內容应被刪除。

这些章节包括:“珍惜时间”(第13页);“认识自己”(第18页);“我的核心家庭”(第21页);“马来西亚家庭成员的称呼”(第2223页);“幸福的家庭”(第2627页);“环境的重要”(第6465页);“优美的环境”(第9293页)。

出现一些不当翻译

此外,歷史课本当中出现一些不当的翻译,包括用词错误,或是使用有別於华社惯用的词语,有些句子也显得拗口,不符合华文的標准构词和语法。

报告中例举:宰相敦霹雳和海军统帅汉都亚以“奴才”自称(第125126128142143页),正確的称呼应是“臣”;最小的妹妹被称为“幼妹”,有別於惯用的“小妹”(第27页);单元三:“学校是我的光荣”(第31页),应改为“我引以为荣的学校”才较为符合华文的正规用法。

此外,同一个字眼也出现不同的翻译,如在第106页出现了三次Kesultanan MelayuMelaka的字眼,但却有两次被翻译成“马六甲王朝”,有一次则被译成“马六甲政府”,引起混淆。

报告认为,为了慎重其事,华小歷史课本的编写必须邀请华文方面的专家学者协助审核,以確保课本內容的用词和语法都正確无误。

第五標题比重太高內容失衡· 太注重领导人特质职责

报告发现,歷史课本第五標题所佔的比重太高,令课本內容失衡,同时过於注重领导人的特质和职责,大量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与歷史知识的学习並没有太大的关係。

课本的標题五:“马六甲王朝的显赫人物”共有四个单元,即单元八:“显赫人物”;单元九:“马六甲创始者—拜里米苏拉”;单元十:“著名宰相—敦霹雳”;单元十一:“马六甲海军统帅—汉都亚”。

“这四个单元的內容都是和马六甲王朝有关,一共有56页,佔了四年级歷史课本总页数的三分一。”

“但是,许多马六甲王朝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却没有出现在课本內,包括苏丹满速沙的功绩、马六甲王朝和明朝的联繫、郑和下西洋来到马六甲等。”

不適缺漏须修正补充

报告建议,这些內容上的不適和缺漏都必须加以修正和补充,以確保学生掌握和学习到更为完整的歷史知识。

此外,课本第144148页:“两个好友相斗”,描述苏丹听信谗言,下令杀了汉都亚,汉惹拔为了替汉都亚报仇而背叛苏丹。这反映了汉惹拔是重情义的人,但最后汉都亚却替苏丹杀死汉惹拔。

报告认为,汉都亚和汉惹拔之间的相斗,到底谁对谁错,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爭议性的课题,而这篇课文要传达的讯息却是:汉都亚是正確的一方,而汉惹拔则是犯错的一方。

“课本要求四年级的学生针对这两个角色作出评价,根本就不適合。由於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成熟的思维去討论和分析,因此这种具爭议性的內容並不適合作为小学歷史课本的內容。”

让学生感到贴近实际生活· 课本应符个別学校特徵

教总在报告中建议,教育部必须重新检討各源流小学,特別是华小四年级歷史课本的內容,以针对不当的內容加以修订、进行调整,或以其他较为適合的內容来取代,甚至是直接刪除一些內容。

他们指出,课本內容必须如实反映我国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的国情,以培养互相瞭解、彼此尊重和团结友爱的国民。

教总认为,各源流学校所採用的歷史课本必须符合个別学校的特徵和需求,以让学生感觉到其內容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情况,这有助於提昇学生对歷史的兴趣。

“国小的歷史课本適合以马来族群、国小及伊斯兰教作为例子和基础,而华小和淡小的歷史课本则应该以华族和印族,以及和他们相关的学校源流及宗教作为例子和基础,以符合实际的情况和需求。”

此外,歷史课本应增设一个部份来说明其他族群的概况,包括各自不同的习俗、信仰、文化、语文和生活方式,以便学生能够进一步瞭解和认识我国的实际情况。

“因此,国小、华小和淡小的歷史课本在以华族和印族为例子的內容上,也必须同时设有一个部份来说明我国多元种族及族群间差异的情况。”

应让不同出版社编辑出版· 建议设委会商课程纲要

教总建议,各源流小学歷史课本的编写和出版方式应像其他科目一样,公开让不同的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统一的歷史课程纲要编辑出版,再交由教育部课本局审核,以符合各源流小学的实际需求,並通过良性竞爭来提昇课本的素质。

他们强调,各源流小学的教科书,包括数学、科学、道德教育、地方研究及其他科目,都是按照上述方式编辑出版,绝非直接翻译自某个源流学校的版本。

他们也建议,教育部成立一个涵盖各族群团体和各源流小学代表的“小学歷史课本和课程纲要委员会”,以便相关组织能针对歷史科的教学事宜,特別是课本內容和课程纲要的问题,一起討论与交流。

教总同时促请教育部正视教师的反馈,出版歷史科教学手册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因为教师面对新的歷史科目並没有教学经验。

內容插图太单元化· 没如实反映多元种族文化

教总特別整理和发表《教总针对华小四年级歷史课本的看法和建议》的报告,希望引起政府重视,而这份报告也能作为相关单位爭取当局修订华小歷史课本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

报告指出,虽然小学四年级歷史课本內的一些章节有提到多元种族和文化的內容,但是並没有如实反映我国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的国情。

他们举例:“歷史的原因和结果”(第9页);“我们的文化遗產”(第14页);“和谐的家庭”(第17页);“马来西亚家庭成员的称呼”(第2223页)及“马六甲社会的价值观”(第106页)。

“这些提及多元元素的內容非常零碎,譬如简单举例一些领袖的名字,或是以一两句话穿插在其他內容中带过,完全没有具体的解说,学生无法学习到我国作为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国家的实况与內涵。”

报告也点出,歷史课本花去相当大的篇幅,以强调“一个种族、一种文化、一种宗教”的单元思维內容。

有关章节包括:“珍惜时间”(第13页);“认识自己”(第1819页);“我的家谱”(第20页);“我的核心家庭”(第21页);“我的家庭”(第2425页);“幸福的家庭”(第2627页);“学校是我的光荣”(单元三:第31页至44页);“我居住的地方”(单元四:第45页至58页)。

“这些谈到个人、家庭、学校和居住地的內容,都是以马来友族的生活和国小作为例子,不但篇幅很大,其內容的编写也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且相当具体和深入。”

“这些內容和插图太过单元化,完全不能体现我国作为多元种族国家的色彩和事实。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单元化的內容將灌输学生们错误的概念,以致无法真正理解我国的多元精神。”

內容太多每週仅2节· 教师不够时间完成教学

报告指出,小学歷史课每週只有2节共60分钟,但课本的內容太多,老师根本无法在预订的教学时间內完成所设定的教学项目。

此外,课本部份的內容和所要教导的概念太过深奥,使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有关的內容,例如单元五:“冰河时代”的內容过於深奥,学生难以掌握。

课本內容须简化

另外,课本內所建议的学习技能和活动,远远超出四年级学生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画出从住家到学校的平面图(第33页);引导学生搜寻地方闻人的资料(第53页);要求学生比较宰相敦霹雳和首相的职权(第131页)。

“歷史老师们认为,四年级歷史课本的內容必须简化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如果歷史课本的內容太过深奥,学生难以掌握及感受到沉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將因此失去对歷史的兴趣。”

报告也点出,课本的一些练习和歷史知识並没有太大的关係,反而较倾向语文的学习,例如“重新排列文字”的练习(第16页)。这些练习並不適合,应加以修正。

另外,课本內有关中国人前来马六甲王朝经商的插图出现错误(第8389100106111143页),当时正值明朝时期,相关插图中的中国人却是清朝的装扮,必须加以更正以免造成误导。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