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1 东方日报/地方新闻
林艾萱 报导
走过百年岁月的益群书报社,在攘往熙来的闹市街道上,默默为民族教育耕耘,百年来对启迪民智及推动峇株文化教育的存在价值,功不可没,如今却逐渐被新生代淡忘。
创社于1910年,堪称是峇株巴辖华社歷史最悠久社团组织之一的益群书报社,百年前由先贤开创,百年后有后代继续支撑,为的是就是紧守书报社始终秉持的宗旨,即启迪民智、发扬文化及热心教育。
益群书报社坐落于罗佳雅路的战前建筑物,白色的外观,充满古色古香的设计,入门处右边角落的石碑,印有当年慷慨捐献的先贤芳名,日期为中华民国15年,石碑上方更刻有中华民国的国旗及国民党的党旗。
藏书丰富记载史绩
益群书报社与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有莫大的渊源。满清末年,孙中山为推翻满清帝制组织了「同盟会」,並在海外侨界四处演说筹款与宣扬革命。1908年,峇株巴辖一批热爱祖国的先贤北上吉隆坡听讲,为了在本地推展革命思想,宣扬三民主义,这批先贤于1910年正式成立「峇株巴辖益群书报社」。
益群书报社署理社长萧庆璋表示,益群书报社承载著传承中华文化,推动华教的使命,同时也肩负著收集峇株开埠歷史及百年创立史绩,要了解峇株百年大事件或社团商会创办歷史,都可在该书报社寻找到歷史文献。
他说,该书报社在峇株犹如文史馆,让后人可透过前人所留下的古物、古书及文献,更了解峇株史绩。
「益群书报社藏有不少古书及古物,很多都是记载著中华5000年文化歷史的绝版珍藏书,包括孙中山的肖像画作及具有歷史价值的匾额,都是无价之宝。」
萧庆璋接受《东方日报》指出,该书报社创立宗旨之一,是推动华教发展,因此峇株不少华小的创办与益群书报社有著深厚的渊源。
「早年创社的先贤为发扬中华文化,积极推动本地华教的发展,先后参与峇株爱群学校、圣模那培群学校、巴力加欣励勤学校、永平学校、龙引中华学校、中江学校等华文学府的创办,让华裔子弟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他说,该社是定位为峇株的文教事业,並积极通过推广文化活动以提高本地的文教素质,这包括联合其他文化单位在本地举办书法班、文艺讲座及书展活动。
「书报社在社內设阅览室,希望借此传播知识,而通过讲古会等活动,让年轻人更了解峇株开埠歷史。」
借贷课本基金惠独中生
1989年,为了鼓励更多的华裔子弟就读独中,益群书报社设立独中清寒学生借贷课本基金,通过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协助家境清寒的学生顺利在华仁中学完成6年中学学业。
该社秘书骆东顺表示,这项计划让真正清寒学生可从中受惠,此计划已推动约24年,迄今已有7000多学生受益。
「支持母语的教育发展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此计划每年为100名新生提供借贷课本,从初一至高三,意味者每年有超过500多名独中生受惠。」
他透露,独中教育与时並进,课本也会隨著课程有更动,同时一些破损的课本也必须淘汰,估计该社每年皆需约2万令吉供买书预算,加上该社营运费用约3万令吉。
「惟书报社是非营利机构,长年皆依赖大眾捐献,在人力有限下也难于筹办活动筹款,因此每年都不敷2万令吉的经费。」
他希望,峇株善心人士勿遗忘益群书报社一直以来所作出贡献,並能给予一些財务上的支持,促使书报社可更有利推动有利于华教的活动。
冀年轻人加入永续经营
益群书报社委员都是义务性工作,出钱出力,本著就是为华教及本地文教出一份力的心愿,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青黄不接的问题。
该社总务林永谦表示,希望通过新血的加入,为书报社引入活力,让此有意义且具百年史绩的组织,能永续为社区作出奉献。
走过百年史绩,益群书报社犹如峇株歷史悠久的文史馆,很多本地及外地学生要了解峇株及各文化组织创立歷史,都会前往益群书报社寻找资料。
该社財政周材顺说,目前书报社委员都是以老一辈为主,无法熟悉操作新科技,在电脑化该社藏书程序上,都面对很大问题。
「在人手缺乏下,书报社难于举办大型文创活动,很多年轻人对加入书报社也兴致不大。在青黄不接情况下,是否会让书报社未来发展景受阻,这是我们最担忧的事。」
在古老的建筑物下,翻著泛黄的古书,回味过往的歷史,若说益群书报社是峇株的文化宝库,一点都不为过,这个宝库值得大家去发掘及携手努力,让它永续发展下去。
(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