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合併微型华小
2013/07/0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舒慧诗
日前看到新闻,彭亨董联会反对微小合併。据悉,《2013~2025教育发展大蓝图》计划要將微型华小合併,倘若属实,不只是彭亨州董联会为了维护华小数量,要大力反对微型华小合併计划,全体华社也必须加以反对,以免最终华小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坦白说,欲將微型华小合併是一项不可行的计划,虽然这是避免微型华小因没有学生来源而採取的措拖,但华社有必要对这措施敏感,並以长远目光来看待。
想一想,如果將微型华小合併,意味著华小在数量上將减少,全国微型华小何其多,若5间微型华小合併成一间,即使有关华小再大,实质上华社还是少了4间华小。
眾所周知,华小是维护华族教育文化的堡垒,若是微型华小合併,將间接减少了让华族子弟接受华文教育和传承文化的机会。在偏远乡区,若合併成一间,原本在该处受教育的居民,要往何处求学?这是其一。
一间都不能少
第二点,诚如上述所言,全国微型华小多不胜数,微型华小又该如何定义?倘若他日只有500名学生的华小也列为微型华小,这样將有更多“微型华小”合併,换言之华小会大幅度减少。虽然,这只是假设,但没有人可保证不会发生。
第三点,政府之前鼓励微型华小申请搬迁,因此若微型华小担心学生来源,搬迁是最好的办法,既可解决学生来源,又不会减少华小数量,而非如《2013~2025教育发展大蓝图》般计划要將微型华小合併。
总的来说,华小是华教和文化堡垒,这无关政治。华社必须坚持“一间都不能少”,以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精神来捍卫华小,否则华社將自毁长城,假以时日,华文教育和文化將在这片土地消失,华社不可不慎呀!
教师调派要依需求
2013/07/02 韩视新闻中心
~ 作者:吴嘉豪
每年,同样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源流的学校,都有老师被安排到不恰当的学校。当老师没有权利去选择自身想要去的学校时,教育部的解释是,部门必须根据学校的空缺来派遣老师。
这种理由无法令人信服,是因为很多年了,教育部安置的老师与学校的需求并不符合。举例,当一所学校需要更多的美术老师,教育部却委派音乐老师到该校,理由是这个时候比较多音乐系毕业的老师,而且都属于艺术性质的科目,教育部相信准教师可以胜任。
有些更离谱的是,会计系毕业的准教师,会被派到学校教英文,因为学校缺乏英文老师,而教育部却不知情。以上种种例子,比比皆是。为何那么多年了,经过了“以民为本、绩效为先”的时期,情况仍然不曾改善?
近日有消息指42名准中学教师将会被调回中学执教。这一而再,再而三显示,教育部漠视人民的需求。教育部不能因为内部有小拿破仑,就让老师们学非所用。教育部务必先收集学校有哪个科目匮乏老师的资料,做了全面的报告后,就与国立大学及师范大专研究该录取多少个老师。
这 是非常简单的流程机制,为何教育部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提出来解决师资调派不协调的问题?一名地理系毕业的老师,却被安排教导生活技能科,试问该老师如何能把
学生教得好?老师没有该科目的深层知识,学生当然不会受惠。难道教育部又要呼吁教师们该与时俱进,不要怨天尤人吗?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部的管理,不是老师
们的错啊!
近年来,独中新生报读爆满的情况显示,华裔家长已经逐年唾弃国民型中学。其他族群的家长也随华裔家长改变,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就读。这些现象虽然不足以让政府学校断了生源,但那些家长们已经认为政府的学校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教育部誓言将会把我国缔造成世界一流的教育中心。可是,在教育部管辖下的政府学校,为何会引起人民的不满?这是因为教育部没有妥善处理师资的问题。
员工从是一所公司的资产演变到现今是一所公司的投资,这意味着员工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既然当今的教师是生活在科技时代,是很大可能为教育部创造更好的成绩,为何教育部不懂得善待员工呢?
教育部仅需依据人民真正的需求调派教师,大部分的师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人类共性与同理心
2013/07/04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孙和声
有关关中批文的事,许多华人均感到很愤怒,何以一间间以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能设立,而华人要求增建一间独立却那么难?
按理说,民间能自动自发、出钱出力办学,政府应是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却无法突破心理与思想障碍,总认为,华校或多源流学校,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
更令人纳闷的是,不少自称是拥护民主人权的知识分子,也认为多源流学校有碍国民团结,主张只有把不同族裔的学生,放在同一学校,才可能实现国民团结。这显然是种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形式主义,且显现出两重標准,如避而不谈真正导致国民不团结的土著对非土著,或穆斯林对非穆斯林的两分法。
此外,依我看,像关中批文这类事件,搞不好是中央政权,有意製造来转移人民视线的手段。大家均知道,当前大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腐败、滥权、治安败坏、財政恶化、被区域化与全球化所边缘化,可中央政权却无法或不愿面对这些真问题,只好製造些假课题来转移人民的视线与注意力,以便旧態依然地腐败滥权下去。这么好用的偽课题,且大选已过,他们怎么会不加以滥用?或许,这才是关中批文闹得沸沸扬扬的现象的本质!
至于要如何塑造国民团结?重点其实不在于什么单一源流学校,而是公平施政的公共政策。不幸的是,在大马,公共政策总是被有权有势的权贵朋党,用来合理化其私利私益。也就是,用故意製造出来的族群课题,来掩盖其阶级剥削之实,即便把各族群放在同一源流学校,也改变不了这个现状。
从本標並治的角度看,要处理好这问题,首先要在教育內容上,突出人的共性、同理心、基本人权与共同的公民资格,以这些做为族群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比方说,凡人,不论是什么族群,皆有同样的七情六慾,也具有基本的共通的自然公正感,如既然马来穆斯林很著重维护其群体个性与认同,他族自也有同样的心理与需求。只要以心比心,便知不宜强人所难,而宜和而不同地共处。《古兰经》便有提到宗教事不可强人所难(There is no Compulsion in Religion);人人宜各信其信;真主会创造出多种族群与部族,是要他们彼此认识(伸言之,就不是要一元化)等。联合国也鼓励人人学习与保存其母语及文化个性。
试想,若大多数人均持有这种尊重多元与差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处的基本价值观,又怎会轻易地被政客煽动起来,做出那些损己而利少数权贵的笨事?
从价值与理念的角度看,大马人缺的正是深厚的全球伦理观、基本人权观、尊重个人及个人自由选择,及人人生而平等,有权利发挥其个別潜能等基本价值观。不重这些內容,却去突出表面形式,若非本末倒置,就是別有居心,企图从中捞取不可告人的私利私益。
更深层地看,若大马人也普遍上能与瑞士人一样,能持久地创造出多元、平等、卓越的多元共存社会,这个成就(Achievement ∕Pencapaian),本身就是一项足以產生跨族群的共同自豪感的来源与基石。可惜,我们的一些掌权者,不好好地去见贤思齐,反而本末倒置地去搞什么恰恰会破坏高层次团结的单元化作业。一切话,我们缺乏推己及人的恕道,只懂得强人所难,而一些主张单一源流教育的知识分子,则是为了追求形式主义的团结,而不惜牺牲基本人权、恕道、自然公正感的功利主义者。他们也看不到,人的认同是多元与多层次的,而不是单元与单一层次的。
他们更看不到,凡是人,皆或多或少具有「对微小差异的自恋情结」这个人类共性。更领悟不到正是因为具有对微小差异的自恋情结,人生与世界更多姿多彩,才更富有创意!
关中问题应说清楚讲明白
2013/07/05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阿迪
看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个人或不同团体的利益出发,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
处理任何重大问题,智者乃以缓急轻重,审慎、冷静;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去除非关紧要的枝节,然后如庖丁解牛,由间而入,干脆利落,迎刃而解。
台湾著名学者高希均教授谈“企管哲学”时曾说:“高层决策领导者,一个错误的决策,比贪污更严重,要付出大的代价,在博弈中,“一棋错,满盘皆落索”?
回顾华教一路走来,满途荆棘,崎岖道路,不是先贤坚毅不屈,前扑后继,恐难有如今开枝散叶,这是因为家和万事兴,前此之华社“情同意合而事生之”的典范。
然而,今天华社华团,虽多如星斗,有乡缘、血缘、业缘等组织,各团体领导的素质,兼现有一些领导人有政治背景及个人利益关系,华社组织似已日益松弛、分歧,此可以最近不少华社团体内部派系纷争,山头林立为证。
最令华社亲者痛仇者快的是最近因申办关中一事,董总与申办关中董事部,为了关中批文一事各持己见,互不妥协,董总对关中批文的解读是:批文清楚说明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并以国中课程为主,政府是在大选前面对华社压力,而推出另一种符合政府所要的教育政策模式,若华社接受有关模式,往后华社要申办独中就会很困难。
董总主席叶新田说:“如果华社坚决不接受这种模式,往后还有机会申办独中,因为在整个政治形势及民间压力下,教育部还是会重新考虑。”
以华总会长方天兴为首的关中董事部则认为得此批文是廿年来难得机会,他起初认为批文没问题,后来觉得有问题没关系,虽然要求厘清批文已超过半年没有回音,可边办校边修改批文,而且关中董事部已迫不及待筹款,开建校设,并开始招生,明年便正式开办关中。
据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透露,方天兴曾建议关中6个核心科目马来西亚文、历史、地理、生活技能、数学及科学必须以国文教学,其他可以中文教学,这项建议无法获得被喻为华教民间教育部的董总的同意,因而各持己见,以方天兴为首的关中董事部坚持自己的路线图。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关中原本不是说以隆中华独中的模式建校吗?若所批的批文是照隆中华独中模型或分校为基础,还有什么问题?邹寿汉在6月19日的一项记者会则透露:在2012年6月15日,吉隆坡中华中学董事会再重致函教育部以申请在关丹设立一所新的独立中学(已经不是原先申请设立“吉隆坡中华独中分校的形式”。)
邹寿汉说关中的申办是获马华4名领袖的协助。并由前副教长魏家祥所领导的技术小组神速处理而完成的,因此董总建议把关丹中学的批文退回要求修改,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
关中董事部似乎坚持该校“左右逢源”,即接受政府的批文新模式,接受KBSM课程及国文教学,一方面又让学生可以参加统考。但董总则认为独中统考与定位问题,1997年6月向前华教人士暨时任我国贸易部副部长郭洙镇律师首解读:统考革创时遇上困难,后来的解决是政治上解决,而不是法理解决,条件是它只能当作是学校的内部考试,只有校内学生可以考,而不准校外生考,1996年教育法令的条文4C已说明。
如此一来,现在华社的疑惑是关中批建的法定文件是建一所“国民型中学”还是“独中”?虽然大选前正副首相曾说可考SPM以外的考试,但现在有人担心如马六甲鸡场街如今的遭遇,时过境迁,依法理时,关中会否一厢情愿,最后得不偿失?接受关中,会否影响以后其他独中的申办?
如今董总决定7月7日在关丹召开“关中汇报会”,由于华社对关中问题的观点已大分岐,有人支持不必想太多,勇往直前,有人认为董总是在故意打压,不成全关中的成立开办。无论如何,董总应借此机会摆事实、说清楚,有疑虑甚至反对董总者应前往出席,共同和平理性探讨,事关华教大业,非个人财产,谁都不愿作历史罪人吧!?也许,真理越辩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