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355 辑



华小的挑战与问题

2013-12-30 光明日报/好评

~:张庆禄
 

日前,教总发表《西马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华小调查报告》,揭露在356所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华小当中,多达213所华小在未来5年內將面对学生来源减少的问题。

这意味,这些华小极可能面临停办的危机,造成国內的华小数量或进一步减少。

在大马这片国土,华教之路一直以来都不好走,虽然当权者在某些时候会承认华小的贡献,不过,华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受到抑制,其发展呈现一种奇怪的形状。

未获政府公平对待

在一些地区,学生人数非常多,学校爆满,一个学额难求,然而在另一些地区,学生人数稀少,几近关门。华小接下来的路,要如何走,值得我们思考。

华小之路崎嶇不平,最主要的因素是未获得政府的公平对待。无论是从拨款还是政策上看来,政府始终都是在大力扶持国小。当然,政府应该发展与巩固国小,这一点没有人会反对。不过,其他源流学校,例如华小与淡小也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投入资源。

华小比淡小幸运的是,华社非常关注教育这一块领域,秉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精神,大力支持华教的发展。而淡小却没有这般幸运,不少淡小的设备都是颇简陋的。当华社搞义卖办晚宴为华小筹款建校,淡小又能向谁伸手拿钱呢?

在华小与淡小读书的学生,也是大马公民,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政府有责任確保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与设备下,接受素质教育。

虽然目前,不少华小的硬体设备都颇完善,然而华小依然面对著不同的挑战与问题。最明显的莫过於学生拥挤的问题。华小的学生太多,使到教师无法有效地照顾每一个学生,结果,一些基础欠佳的学生就被留在后头。这么的一点点滯后,极可能会误了他们的教育,影响他们的一生。

另一方面,除了因为外在偏颇政策所造成的影响之外,我们也应该正视华小本身的一些问题。

华小非常注重分数,许多教师、学生与家长都陷入“A”迷思中。而且学校的教学方式在有意无意中,注重於考试,而忽视创造。

“背多分”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现象。在这种教育背景中成长的学生,或许很擅长考取高分,不过却无法把这种高分转换到生活中,为人生与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一言以蔽之,华小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这些年来,也作出了贡献,然而在这个新世代,华小也应与时並进,检討不足之处,不断改善,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作育英才。(光明日报/好评文:张庆禄)

 

关中要办成怎样的学校?

2013-12-3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庞宣
 

关丹中华中学(关中)即將於明年12日开课,151名被录取的新生將成为首批学生,到时见证歷史性的一刻!我们预祝关中办学顺利成功。

摆在关中董事会眼前的挑战是,要把关中办成怎样的学校?一所以吉隆坡中华独中为蓝本实施双轨制的独中?或是学生可自由报考统考和政府考试的独中?还是纯粹依据教育部课程纲要授课的国中?

笔者认为关中无论办成怎样类型的学校,有3点是必须关注和落实的:

一、关中是华社自愿出钱出力要办好的的一所华校,並非政府开办的国中,它必须具有华校的特色和优点。教育部应採取开明和开放的態度,以华社的意愿为依归,不应拘泥於当初发出批文时所设下的条件。让关中自行选择教学媒介语及行政语言,华语文可自由充份使用,不受限制。关中董事会要有勇气和决心从新学年开始即落实此项措施,並且坚持到底,决不妥协。

二、规定全体学生参加统考。虽说要到2016才有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参加统考,但要让学生和家长在心理上先做好准备,在新学年一开学即做出宣佈。

此外,为了配合此项规定,学校得採用董总的课程和教材,以利师生教学和应考。

由於之前董总曾经声明,若关中无法爭取到教育部修改批文的话,不让关中学生参加统考。因此,关中董事部和行政部应竭尽所能,拿出最大的诚意与董总进行沟通,始有望取得董总的谅解和包容,让学生参加统考。此外,关中学生在今后3年的教学及成绩上,亦须证明具备一切参加统考的条件和能力。

三、关中的办学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以,学校达到200名的收生目標后,经过入学考试和一番审核后,只录取151名,开办4班,每班最多40人,其中一班程度较弱的只限30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和压力,,提供最优质的教学,照顾好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成人成才。 

关中这种办学理念是正確可行的,应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学段的班级教学以及校园文化中,相信假以时日的努力经营和灌溉,必能成为关中办学的亮点和品牌。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庞宣)

 

怀念老Tan

2014-01-0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廖宏强
 

2013年圣诞节当天在台接获中学母校居鑾中华中学(鑾中)前校长陈诗圣先生车祸意外过世,心情难免低落。

陈校长为鑾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负笈台湾就读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毕业后返回母校当体育教师,1981年接掌鑾中,1996年退休,任內学生人数突破3千人,成为全国第三大华文独中。

陈校长接任校长时正是霹雳州董联会在1973年发起席捲全国华文独中復兴运动后的80年代,这场运动只有短短两年时间,確立了独中完整的学制(统考於1975年实行),自立自强的筹款也突破预定目標,套句大老的话,这场运动“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灭亡边缘救活和发展起来”,同时巩固了华文独中作为“发展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承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的堡垒,也是独中学生人数稳健上昇的开始。

渡过60年代风雨飘摇困境而倖存的华文独中,以鑾中来说,当时学生的来源多是县內的华小生,插班进来的政府考试落第生或超龄生不多,虽是相对单纯的学习环境,也难免成为80年代校外帮派(私会党)招揽壮大的目標,这种箇中的滋味,也唯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陈校长不怒而瞪的“威嚇”,应该是许多学生往后没有误入歧途而走上正轨的正能量,对於个人来说,他就有如一座大山般筑起一道难以跨越的围篱,让学子得以安心的在校园学习,是一校之长除了学问之外特有的魄力。

隨著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的硬体设备远远无法负荷,以行政大楼为例,那是栋鸟巢处处,斑剥墙壁可见动物屎尿的“危楼”。华文独中復兴运动另一个捍卫母语教育以外的亮点,就是大家都可以为独中作一点事的呼吁及响应,成为华社哪个没替独中尽过一分力而掛在一起休戚与共的革命关係模式,这充份反映在一堆小老百姓以“义”替独中筹款为名的活动,和一位富豪的百万捐款意义等同,而在国家经济不景气的80年代,这更难得。

陈校长掌校期间,赞助人计划除了显现在人数暴增的赞助人数之外,许多和我一样在中学时期缔造往后无法突破的送葬喜宴出席率,多少都是陈校长辛苦打拼出来的“战绩”,这些中学生特有的课业学习以外的体验,也是那个年代独中生的成长经歷,陈校长这种过人的能力,为鑾中硬体建设奠定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一直到今年即將落成的学生课外活动中心,也是现阶段学校硬体建设的最后一个板块。

我原本报名国中就读,开学前一天落跑,父亲傍晚时分带著我到鑾中拦住跑步中的陈校长,拜託让我插班入学,陈校长摸摸我的光头,明天开学直接报到,一直到中学毕业,我有很多机会和陈校长互动,对我往后的人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期勉、以及“坚定你的方向”和“专心做好一件事”的人生哲学,这是从未正式教过我一堂课的校长的非正式教学,对每位学生来说,或是每位从事教育工作者而言,课业以外的提点、叮嚀、教诲,陈校长无异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对华社而言,陈校长是坚持母语教育的代表,对学校来说,他领导带起了经济不景气年代时的鑾中硬体建设,也是许多华文独中走过漫漫一个世纪艰辛路的缩影,而今阶段性的任务已然完成,陈校长却意外过世,多少让人有点伤感,因为他是最好的见证,更是我们那一代永远的校长。

Tan是学生私底下对陈校长的称呼,带点戏謔调皮的语气,心里头却是难以言喻的敬重与推崇。(星洲日报/强棒出击作者:廖宏强旅台医生作家)

 

教师下乡服务


2013/12/31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子中
 

一项史无前例,突破首创的「教师下乡服务」,已于本月7日在彭亨州百乐县金马扬的金马扬华校李文助礼堂举行简单隆重的开幕典礼暨寄宿仪式,为该项为期10天,多姿多彩、丰富充实和饶具意义的教育活动项目掀开序募。 华社各界莫不冀望该项「教师下乡服务」能与以往的许多大专生、学院生、佛青等主办的下乡服务计划,先后辉映,相互媲美,把爱心及真诚送到金马扬和全国各个角落,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对国家、族群的教育更带来活力和助益!

该项创造华文教师历史新纪录的首次「教师下乡服务」,通过面子书上竟然號召到来自全国各地,涵盖东西马的中学、华小、国小和幼儿园的44名华文教师自动自发,自筹活动经费,並准备付出时间和精神,踊跃参与其盛,以促其成。难怪筹委会主席讚颂说,这是一群「一级棒的教师」。

该项教师下乡服务的主旨是:唤醒民眾对华文教育的关爱,激发教师对社会的爱心,改善教育风气和感染教学氛围;並將主题订为「从心出发」,富有意义,影响深远。有关筹委会在金马扬镇徵得承办单位、老师、各工商会、社团、支援组织和赞助商等的鼎力支持和协助,並获得居民们、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等热烈响应和报名;同时,精心设计和编排歷时10天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项目。诸如:小学生学习营、中学生交流会、儿童欢乐时光,包括美化校园、环保种植、兴建围墙以及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居民的文娱表演学习。而且,还有下乡教师寄宿家庭日、下乡教师交流会(敦请林文强博士主持),而嘉年会华园游会则有华语卡拉歌唱PK赛、文娱晚会、篮球友谊赛和下乡10天服务活动资料展的回顾走廊。真是多姿多采,丰富充实!

本月7日的开幕典礼暨寄宿仪式,虽然简单但確隆重,金马扬华校董事长兼大会主席郑玉树说,该镇华社各造深感荣幸和激动,热烈欢迎全国各地44名华文教师「从心出发」,怀著赤子之心,以大爱为前提,排除万难,心甘情愿牺牲假期的一些休息时间和献出精力,不辞舟车劳顿,远来乡区小镇,散播「希望」的种子,让学校和家长负责灌溉幼苗,俾成为一棵棵的茁壮大树。居民们在感恩之余,务须配合与协助,共同完成极富意义的教育活动。

筹委会主席李建伟说,该项教师下乡服务立下华文教师服务的另一新例,为杏坛树立新的里程碑。其主旨是鼓吹在职教师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和回馈社会,要把希望的种子散播至全国各个角落,要把爱心送到各地去,为教育的使命付出更多真诚和心力。

诚然,该项首创的教师下乡服务的义举盛事,已获热烈响应和鼎力支持,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预祝一切能遵照原订计划,顺利地进行,达致圆满成功,为华教的发展史上,又谱写上辉煌的一页;並祝愿该批抱负不凡、意志高昂、有理想和干劲的华文教师能继续再接再励举办下去,更祝愿更多的教师参与该项行列或举办富有意义的下乡服务,协助培育和塑造更浓郁的阅读风气,从而更提升教育水平,与时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