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264 辑


怒向刀丛觅小诗

2013/06/11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叶新田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写诗及译诗;1970年被扣留及关在华都牙也政治扣留营之后,在“铁窗困锁渡长夜”及“苍穹万里翅难展,每对高墙觅怒吟”的日子里,读了鲁迅在1931年《惯于长夜过春时》诗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在心潮澎湃中,也开始写起古体诗词来。

这本诗集涵盖了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所写的诗词和译介,在时间的跨度上,将近50年的光景。部分诗作在此之前也曾经出现在以《山河在苏醒》(1999年),及《风雨如晦壮征程》(2005320日)等书里。如今,在原有出版作品的基础上,将近年来的诗作加以整理,决定以《叶新田诗词暨马来文译诗》作为书名,加以修订,予以出版。屈指算来,距离《风》集的出版至今,也已经过去八年了。

增添的部分诗作,也可作为近年来的生活历程的雪泥鸿爪。虽然数量不多,有时一年也不过三两首,但大多是对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有感而发的。

“华小董事觉醒运动之歌”,是在2006年开展华小董事醒觉运动之号角。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当局处心积虑边缘化之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剥夺蚕食,华小董事会形同虚设,其权力已经将要丧失殆尽。它被喻为提款机,也就是说,有关方面只有要钱的时候,才向董事会提取。

过去也有华教人士认为华小董事会已经“死亡”,不必有任何寄望。但经过上述觉醒运动以及继其后之“强化华校董事运动”,华小董事会开始觉醒及改善,基本上稳住了阵脚。但今后仍须继续努力。《士气贯长虹》写于20097月董总第27届典礼。这首诗是在新院风波初步解决之后,抒发过去一年多艰辛的心情,其中“冷对谣言诬蔑,信步似闲庭”,并以士气贯长虹的豪情,继续奋斗。

2011109日,董总第一次举办“华教先贤日”,我写了《华教先贤日抒怀——调寄水调歌头》。哲人虽远离,典范在眼前,华教先贤是我们奋斗的典范。

2012年,连续举办5 场请愿大会。这5场大集会既展示华教运动的强大支持力量,也表达了我们捍卫华教的立场和决心。

但这5场请愿大会也牵动了当权者的神经线。这期间排山倒海的描黑攻击、恐吓、威胁,从不间断。而且它不仅限于华文传统媒体及网络,也在其他语文报章出现。

在这数场惊涛骇浪的请愿运动中,我写了《调寄渔家傲——记“11·25”各族和平请愿大会》及《七律——2013年元旦感怀》。

针对各种企图破坏上述华教运动的“牛鬼蛇神掀歪论”,也在七律诗中指出,“维护民权妖诅咒,甘当鹰犬天施惩”。要知道,这些对维护民族教育的合理权益进行诅咒和攻击的妖魔,将遭天谴和报应。

在这期间,破坏华教的鹰犬们一部分躲在“地下”,以匿名方式通过短讯及网络恐吓、威胁人身安全,甚至诅咒华教人士,例如“癞皮狗”是其中一名活跃的网络暴力雇佣者。上述情况经过一些华教人士报案及曝光,虽然有些收敛,但破坏者仍然不愿罢休,使用这些雇佣兵继续造谣和捣乱。

董总的斗争策略不仅面对当权者正面的攻击,也经常会面对各种机会主义者包括通过“激进”的言论,自称为董总的“救世主”、“支持者”,企图迷惑华教前进的大方向。但这些对真正支持华教者来说,是动摇不了他们的。

这本增补了的诗集反映了,在争取社会民主及华教母语教育权益的艰辛道路上,不仅面对失去自由,受尽欺辱、恐吓,也遭遇了各种的诬蔑、中伤、毁谤,及明枪暗箭,而我们在奋斗中仍然怀着信步闲庭的心情。

这一本诗词及译诗,从侧面反映了艰苦斗争的一面。“怒向刀丛觅小诗”,就让它作为我们面对明枪暗箭及泥泞道路上前进的呐喊及歌声吧!

(注:叶新田诗集封面及自序。)

 

华小危机深种

2013/06/10 当今大马


~作者:陈纹达

雪隆董联会改选当天,和同道谈起华小的一些课题,其中谈及董事会主权包括食堂与贩卖部的招标,学校的公共账目(Wang SUWA, 电脑班,学生的练习簿等等行政上的主权归属问题皆比不上华小的变质与生存来得严峻!

2011年十二月,教育部不准华小董事会在来年聘请临时教员填补教师空缺,为派遣大量过剩,不符合华小必须俱备华文资格的毕业受训老师到华小执教,制造华小师资严重短缺埋下伏笔。有道德良心的前教育局助理局长李翊狮督学也因为揭发柔佛州华小缺少教师人数而被贬职调任永乐镇国中下午班主任。李翊狮曾说,"基于华教及教育工作者的尊严,他不会为五斗米折腰!"而赢得华教工作者的赞赏;他是华小掌校者的楷模!

其实,马华 ` 民政对巫统几十年来实施的一切不公平政策对待其他族群,对马哈迪当时宣布马来西亚是伊斯兰国的沉默,久而久之造就巫统气焰嚣张,一党独大的主因!在协商的伟大名义下,巫统以进十步退两步的策略,侵蚀其他族群的合法利益!在华教的课题上,更是温水煮青蛙般,让华小逐年变质!新出炉的教育大蓝图更是把华小连根拔起的前奏!

目前的华小,充斥著不谙华文华语的友族教导音乐,图工,体育;学的是"Burong Kakak Tua","KiriKiriKanan";往后左右不分;"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学生再也学不了,听不到!这些都是对华小的基因改造!华小校长在公务员的心态下,正默默的逆来顺受,在为巫统主政的单元教育政策下执行基因改造,间接成为华小变质的帮凶!

如今,新上任的第一副教育部长是名受英文教育的退休校长,叶娟呈说"她有责任帮助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顺利完成。众所周知,董总反对此大蓝图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可预见的是华教的路将更崎岖难行,董总维护华教的步伐更会举步艰辛!董总需要华小校长、董家教的配合,把教育部对华小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措施通知董总,让董总同人共谋对策,避免华小变质为虚有其表的华小而实质为国小!

华小校长若不敢如李翊狮般为华小发出正义之声或给董事会、家教协会通风报讯,届时华小不止空有其表披著华小的名堂教导国小课程,终有一天华小校长职位也不再是由你来当,华小最终坏在由华校培养出来的校长手中是可预见的事!

 

华文小学的坎坷路

2013/06/0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雨宙

华人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一直是许多华人心中的座右铭,过去独中面临学生人数短缺直到今天独中人数饱和,足以证明华文教育在华人心中佔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前辈先贤苦苦经营董教总,要创办独大、举办统考、爭取国外大学承认文凭,再到近几年极力爭取政府承认统考,可见歷代董总都肩负著华人对华文教育的期望。

独中和国中的华裔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华小,有了良好的6年华文母语教育,华教的根才扎实。所以说,在学生成长成盛天飞舞的绿叶之前,华小就是默默贡献的根。守护华小,甚至比守护国中和独中还要重要,因为一旦小学的华文变质了,中学就很难纠正。

但是《2013-2025教育发展大蓝图》指出让4年级华小和淡小学生,採用与国小一样的教育课程和考试,將原有的国语时间增加。一旦实施,国语在华小的地位比华文还重要,华小就相应变质了,然后就像当年的英文小学,逐步被侵蚀。届时华小名存实亡,变成单元流的国语教育,独中一旦面对这种背后被劫粮草的战爭,持久下来也消耗殆尽。

教育局像个筛子

雪上加霜的还不止这些內忧,华小还面临外患,特別是位于国阵执政州属,但民联获胜选区里的华小。华小要发展增设,首先是联络该校董事部、家教协会和校友会,希望获得拨款。有些华小人数眾多,董事部够分量,家协会和校友会底子厚,发起口號筹募资金一呼百应,瞬间就筹得足够款项。但有些华小规模不大,才一两百个学生,家协会和校友会人数稀少,董事会槓不住发展资金,该怎么谋求出路?以往的做法是寻求当地的马华议员协助,每当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像运动会等,邀该区马华议员出席上台致辞,然后就很慷慨捐款,数万捐款就到手。现在马华败选,一蹶不振,害苦了许多小型华小。

有人问,要资金发展,怎地不找县州教育局?教育局歷年来鲜少拨款华小人所皆知,近年来似乎越来越不济,不但率队参加县赛和州赛获胜没奖金,甚至还得自付报名费,向他们谋拨款,恐怕是蚊子叮木偶。

我们的教育局就像个筛子,很多经过教育局的捐款难免少了斤两,像某慈善家答应捐10万令吉给某华小,钱到校方手上时只有8万令吉是正常,2万令吉哪去了?没有人会问,教师们只当是潜规则,他们庆幸还有8万。偶尔,教育局给小学增建设,上报的款项也大得嚇人,像一间可容纳两个人的教师厕所25000令吉,给15米的走廊上瓷砖用上9000令吉,这些说明什么,大家心里明白。只能说教师们太善良,他们说只要有具体建设就行,报数不管我们的事,虽然签字的时候,手明明在颤抖。

不敢找民联议员

也有人说,以往找马华议员帮忙,为啥不找民联议员帮忙啊?马华败选的地区,多为行动党或公正党获胜,但校方不敢邀请非国阵议员出席活动,因为校方会遭到教育部纪律处分。

4月中旬,爱大华民德华小斥资120万令吉重建校舍,当时曾为该校模范生的倪可敏联合倪可汉合捐15万令吉予母校,成为当中捐款最多者,学校董事部决定以他们俩的名字命名新校舍,名为倪可敏与倪可汉大楼,但因为他们是民联议员,新校舍开幕典礼被教育部命令不可举行,他们俩甚至被禁足,连踏入母校的权利都没有。倪可敏表示成为议员后,只踏入过校园一次主持运动会开幕典礼,较后连累校长和教师遭教育部纪律行动对付。

檳城却是另一番光景,林冠英治理下,檳城的国民型华小纷纷获得州政府拨地拨款建校舍,许多年前答应建校的承诺逐渐兑现,让校方欣喜若狂,喜极而泣。处于执政党获胜的州属,却位于反对党选区的中小型华小,前景令人担忧,单靠董事部资助,只能说这些学校5年里不会有太大发展。但教育是长远的,政治是短暂的,上一个5年已经发展呆滯了,学校再也经不起另一个发展呆滯的5年,教育不能落于人后,教育应该刻不容缓,坐言起行。

 

一条路

2013/06/09 光明日报/ 专栏


~作者:罗舜坚

关丹中华中学仍待验明正身的课题持续延烧之际,退隱多时的教总前副主席陆庭諭终於开腔,述说了统考被定位为独中內部考试的一段历史。

这是时任教育部长的前首相敦马哈迪,当年对华文独中的一项“妥协”。

第一届高初中统考是於1975121115日,在东西马的42个考场顺利举行。但是,它其实差一点就胎死腹中。

在这之前,马哈迪曾召见时任董总主席林晃升等人,要求董总基於国家利益,取消当时在筹备中的统考。不过,各州董联会、教师会、校友会代表、独中工委会、独中董事长及校长等142名代表,基於没有任何法律条文约束,而在考前10天的一项联席会议上,议决按照原订计划举行统考。

让非独中生考统考將受对付

在这之后,马哈迪则召开了考试局、諮询顾问等会议,討论如何应对没获考试局批准的这项考试。

经过一场纷爭,这名强人才终於被说服,確立了统考在我国时至今日的尷尬定位。

陆老讲古,要提醒大家的是,统考只准独中生报考,因为当权者当年已有言在先,若其他源流学校的学生报考,將受到对付。

搬出这段歷史,是要呼应董总一直以来对关中身份的疑虑,有歷史可循,並非杞人忧天。

目的显而易见,是要这一代华裔牢记,教育政策仍然不平等,我们必须走一条一致的路。

董总与教总、华总似乎找不到解决关中批文爭议的共识,更演变成频借媒体隔空喊话,而且是各说各话。说穿了,是因为球根本不在董总、教总或是华总脚下,而是把玩在教育部手中。

眼看各造你一言、我一语,华总副义务总秘书陈耀星的建议,至少是可以把各造分歧並且渐行渐远的步伐,先拉回一致的正轨,再走回同一条路的为今之计。

也不一定要成立一个专家小组,只要是各造心平气和,共寻对策,一起爭取教育部釐清批文內容,並儘快把一所真正符合董教总办学路线的关丹中华独中建起来,就是对的路。

董总、教总及华总多年来確实都致力於爭取华教平等地位,至今没有任何一方乖离此原则,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我们必须承认,大家心中“平等”的標准不一,也才会有人主张“见好就收”。

这场华教之战,道路崎嶇不平,难免有人走偏,把他拉回来就是了。吵吵闹闹、自乱阵脚,只会让有心人窃喜,鎗口当然要对外。(光明日报/好评文:罗舜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