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267 辑



华社的危机和契机

2013-06-1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董总和教总及关中董事会之间因关中批文课题而起的纷爭,至今还没有和解的跡象,向来以和为贵的新山宽中董事会又传出六老被“逼宫”风波,华教机构的分裂与內耗,显然已到了令人痛心之余,也须深刻反省的地步。

这几年来,大马经歷了颇为惊人的政治变动,从好的方面看,是民眾的政治意识和观念都加强了,但影响所及,整个社会也出现了严重的“泛政治化”现象,以致“改革”的號角不绝於耳,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几乎无一倖免。

华教机构近期所出现的纷爭和风波,即使和政治发展没有直接的关係,恐也难免多少受到政治演变的间接影响,特別是经歷了轰轰烈烈的505大选之后,华社面对一个全新的政治格局,出现了眾说纷紜,莫衷一是的现象,华团领导人如果不能因应政局的变化而改用新的思维和方式来领导,很可能便会面对领导能力受质疑的挑战,甚至被强拉下马。

以宽中董事会六老遭“逼宫”事件为例,表面看来,此事和政治並无关连,但深一层看,某些“少壮派”会员受到改变潮流的衝击而“跃跃欲试”,急於希望看到董事会“转型”,甚至因而萌起“改朝换代”的心態,却是不言而喻。

大选过后,马华和民政都坚持不入阁的决定,马华的各基层领袖,从市县议员、村长、新村发展官,到医院巡察员,也纷纷辞职不干,有者甚至关闭了服务中心,並从华团的领导班子中淡出。如此有如“惩罚”华社的做法,固然引发了极大的爭议,但也在无意间为华团打开了一个急待填补的新空间。

面对这个全新的局面,华团是无法置身事外的。既然华团过去为在朝议员打开了窗户,今后也就没有理由关上窗口,不让在野的议员进入领导层。这是华团今后必须面对和適应的一个现实。

换言之,今天华团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一个更须讲究合纵连横的阶段。在这方面,大家都要重新学习,学习如何协商谈判,学习如何相互尊重,学习如何沟通说服,学习如何和而不同,也学习如何殊途同归。

当前华社面对的一个困境是,虽然大选已经过去,但整个社会仍然缺乏共识,充满著对立的氛围,多元的声音则欲振无力。如果战火蔓延至华团,今天少壮派和元老派严重分歧,明天改革派和保守派水火不容,彼此斗成一团,那將造成华社更大的分裂。

华团、华教、华文报一直都被视为大马华社的三大支柱,成为大马华社向前发展的三大自主力量。唯现在看来,在这一轮的政治变革中,这三大华社支柱都面临严重的挑战和考验。但危机也是契机,如何增进沟通,重建互信,共同探討华社开创新局的道路与方向,已是刻不容缓!(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共创和谐华教大家庭

2013-06-1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方舟

单元化教育政策对华教的打压,一直是令人忧心忡忡的课题,也是华社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梦魘。如今,关丹中华中学的爭议日趋白热化,酿成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局面,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的言论。从过去熬过许多风风雨雨的携手之情,霎时间好似荡然无存,直令亲者痛仇者快,这课题如今闹得沸沸扬扬,让人异常错愕,也让人深表遗憾。

教总发表“建立共识,妥善解决关中问题”的声明,吁请董总与关中董事会坐下来好好沟通,探討如何解决问题,认清批文问题的关键在於政府,因此鎗口应一致对外。而董总则发表“坚持原则立场,处理华文独中建校问题”的声明,直指教总违背林连玉精神,对教总左右开弓。这些纷爭看在一个热爱华教者的眼里,真的是痛心疾首,难以言喻!

身为一名独中老师,在独中服务十数年,笔者对董教总始终怀抱著深切的敬意与坚定的希望。我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將自己的孩子送入独中,也鼓励其他人的孩子报读独中,无非希望母语教育能受到重视,中华文化能得以弘扬。我们希望华小、华文独中能在我国这片沃土上扎根,根深叶茂,茁壮成长。笔者感谢董总、教总和其他华团、华教团体的无私奉献与付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华文教育也许早已被摧毁,被消灭,被连根拔起。

董总和教总对华教工作者而言,就像父亲和母亲一样,是我们教育事业的守护者,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领航者。我们相信,不管外在的条件多么恶劣,风雨路多崎嶇,董总与教总总是会带领我们,勇敢地披荆斩棘,抗爭到底。董总和教总,就像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视野也是宏观的,立场是一致的,心態是谅解的。父母就像是孩子的领航人,是要带领孩子渡过重重高山,越过茫茫大海,到达光明幸福的彼岸。父母总是鼓励孩子用积极的心態,热情地去拥抱生活,去成就璀璨的人生,去成就华族的文化生命,这是天赋的使命,也是教育与精神的本质。但,倘若连父母自己都无法树立好榜样,又或者认错方向,该如何將孩子引到幸福的彼岸?倘若父母经常意见分歧,互相牴触,发生衝突,试问家庭会墮落到怎样的地步?倘若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貌合神离,甚至导致家庭破裂,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会留下怎样恐怖的阴影?境况不堪设想。

董总和教总本是同林鸟,两者都是在50年代华教面临存亡的紧急关头时,在眾人的渴望中成立的。教总成员以华小校长和教师为主,而董总则由各校董事会组成,两者虽成员不同,但数十年来,都能始终站在同一阵线捍卫华教这个大家庭的权益。如今,华文教育还未获得平等地位,未来华教的发展依然面对重重困境,但两个最具威望的华教机构关係已大不如前,让华教工作者深感担忧,更让华社深感遗憾和痛心。

华教力量分散,越走越离心悖情,华教之路画地自限,永远坎坷难行!与其各言其是,相互指责,不如平心静气坐下来理性说个清楚。夫妻难免有拌嘴的时候,好好的沟通,还是和好如初。大敌当前,鎗口应一致对外,岂可反过头对內扫射?弟子规不是说:“言语忍,忿自泯”吗?我彷彿听到沈慕羽老先生痛心疾呼:“华教尚未平等,同志仍需努力!”董总、教总两位华教大家长,若能在关中课题上取得共识,並且领导各华团、华教团体放下歧见,团结一致,对教育问题具有相同看法,採取一致行动,实是全体华教工作者、甚至全体华社迫切希望看到的结局。

呼吁董总和教总为共同目標坚毅奋斗到底,一起谋求华文教育的长远权益和发展,共创一个用心做事、开放包容、和谐温馨的华教大家庭。(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方舟)

 

正视国民型中学的贡献

2013-06-1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清隆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有96%华裔家长把孩子送进华小,而华小毕业生中,则有70%进国民型中学就读,20%进国民中学,10%到独中就读。由此可见,倘若华社漠视国民型中学的现况与发展,也就是忽略了华社未来主人翁的前途。

其实,国民型中学与独中都是华人子弟的教育摇篮。尤其是前者,50年来为国家与华社造就了数不尽的通晓三语的人才,如中小学教师、华文媒体人及其他专业人才。

虽然国民型中学是接受政府津贴的马来文媒介学校,可是它依旧保持华校特徵。由於学生来自华小,形成了讲华语的校园,而华文书写的標语、校规、谚语与人生雋言也到处可见。

目前,国民型中学不缺“人在国中,心繫华教”的正义掌校君子。他们强制来自华小的学生必须进修与报考华文。此外,也有不少任劳任怨的华文科教师认真教导,也很尽职担任华文学会的顾问,负责监督与策划学会活动。於是,我们看到了国民型中学全年都有进行班际、校际、全国,甚至国际的华语演讲、华文写作、华语戏剧及华文常识等等比赛。

更令人鼓舞的是,国民型中学有不少课外活动,在发扬中华文化方面也扮演积极的角色。如华文学会举办各种佳节欢庆活动,包括春节、元宵、清明追思会、端午节、中秋、重阳、冬至等等;舞蹈学会除了训练舞蹈员,也在华社各社团呈献华族民间舞蹈表演;校內佛学会积极进行弘法,推广佛学、佛书推荐等工作。在华乐团与歌咏队里、学生除了认识中华名曲,也有机会学习弹拉扬琴、古箏及二胡等乐器。

目前,大部份华裔家长(包括许多受英文教育者)热衷送孩子到国民型中学求学,除了基於经济因素外,也因这儿有学习华文华语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大好环境。

综观上述国民型中学对华社诸多的贡献,华社必须正视它未来的稳健发展与確保它永不变质之外,並且支援全国国民型中学发展理事会提呈教育部的10大诉求,尤其是每週必须至少有5节华文授课时间;掌校的正副校长必须是受华文教育者;有实权的董事部,他们的决策不受官方干涉。(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林清隆)

 

略谈师资招募与师训课程

2013-06-1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清音

近日读到几篇有关討论师训及教师分配的文章,都是看法中肯及言之有理。毕竟师训与教育息息相关,而教育更是建国的重要基础,大家关心乃是十分可喜的事。鉴於如今的师训课程已不再是以往的三年制课程(有者可能还以为是3年),由於笔者在师范学院执教十多年,在此欲做些补充,为师训从学院到教师大专分校做个简介。

为了提昇教师的学术资格,以达致2010年至少有50%小学教师拥有学士学位,及100%的中学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的目標,因此2006年第三学年的学员,也即是最后一批三年制师训文凭班的学员,此后师资培训又掀开新的一页。

20056月全国27所师训学院录取了2千个拥有大马教育文凭(SPM)的毕业生,进入教师学士预备班(Program Persediaan Ijazah Sarjana Muda PerguruanPPISMP)。2006年全国27所师训学院也从以往的师训学院升格为教师大专分校后,就不再颁发师训文凭,而是教师学士文凭。

该批学员读了三个学期或一年半的教师学士预科课程之后,於20071月正式进入为期4年的教师学士课程(Program Ijazah Sarjana Muda PerguruanPISMP)。此教师学士课程尚须经过大马资格鉴定机构鉴定符合標准才获认可。这第一批学员读了8个学期或4年教师课程后,终於在2010年修完。当年共有1986名(有14位也许是放弃或因其他因素退学),15个不同科系的学员,也是第一批从教师大专分校毕业,拥有教师学士文凭的小学教师。简单的说,师训课程已从以往的三年制教师文凭课程改成了5年半的教师学士课程。

与此同时,教育部也逐年减少录取学士后教师文凭课程班(Program KursusPerguruan Lepasan IjazahKPLI)。而今所剩的是给拥有大学文凭,且在学校当临教的教师们上的假期师训班(Kursus Dalam CutiKDC)。至於201111月特別录取,20121月进入师训的学士后教师文凭课程班(Diploma Perguruan LepasanIjazahDPLI),据知当时乃因將大选而特別安排录取,同时被告知是仅此一次,该批学员已於今年5月底考完试,將於6月开学后回到以往的学校执教。

除了课程,在此也提一提学员们的实习。学士课程共有8个学期,每一个学期学员们都被安排到学校,学习体验或实习。第一至第四学期的学员每学期將会到学校一个星期,向学校的教师们学习及体验教师们的生活。从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学员们將会有4个星期至12个星期的实习;即第五学期有4个星期的实习,第六学期有8个星期的实习,第七学期有12个星期的实习,及第八学期当4个星期的实习教师。

实习期间,除了学院讲师视察之外,被选为学校辅导实习的教师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须视察,辅导及协助这些实习生。最后视察讲师及辅导实习教师才决定学员们的实习分数。所以一个学员实习是否合格,態度是否有问题,学校校长及辅导实习教师给予院方及视察讲师的反馈是非常的重要。当然,视察讲师也会考量校方的反馈是否有根据,不会只听单方面的报告而对学员们做出不公平的评估。

至於有关教育部在今后只录取30%成绩卓越的SPM毕业生进入师专乃是有意效仿澳洲,新加坡,韩国及芬兰等国的师资招募法,藉以提昇我国的教师行业以成为人人爭取选择的行业。今日的芬兰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参考模范,我国在转型计划中也期望国民的教育素质与能力提昇,期望教师行业是中学毕业生的首选职业,而非像有人所说的没办法,最后“只好”当老师。因此教育部已致力从薪金,职业成长,声望,及国家建设这4方面提昇教师行业。

最后,笔者真诚的希望对国家人民及下一代有利的好计划都能顺利进行,而执行者都能真正的以绩效为准,摒弃肤色种族等因素而造成的人为偏差。也只有以诚恳及开阔的胸襟为教育服务,马来西亚才能达致所期望的先进国目標。(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陈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