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265 辑



维护华教董教总

2013/06/10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谢良生

政府准建彭亨关中的一纸批文,已令华社,尤其是华教界的两大领导机构董总和教总,为之闹得“隔空喊话”,互责对方不是,且日渐激化,这是各造所始料不及的。

教总是在上週三首次针对此事在报章上发表全面声明,並吁吁董总能成立一个特別委员会,来领导与监督关中运作后,董总隨即反驳对方的“隔空喊话”,是“企图陷董总於不义”,两大组织意见分歧,遂告表面化。

正如董总所指,两大组织是在“加影华侨岗独大独中行政楼的同一屋簷下”办事,然而彼此对所关心的关中问题,却如陌路人的没有相互交流,而是通过报章各抒己见和指责,这种现象令人看傻了眼要质疑:为何曾经为华教生存与发展而风雨同舟,並肩作战大半世纪的两大华教领导机构,却因政府的一纸批文而翻脸?

自我分化无法共力解决问题

想当年,两大组织是彼此的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然而近年来却在一些事件上的看法与处理方式分歧,以致反顏相向的各行其是,这种令亲者痛现象,关心华教人士应当会有所感慨,感慨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两大组织彼此相呼应共进退,携手抗拒一切不利华教的政策与偏差、为维护华小与独中、为创办独大、为力阻政府最后目標的单一语文政策而奋战,以致如前教总副主席陆庭諭所说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前仆后继,两大组织领袖,如董总主席已故林晃昇与教总主席已故沈慕羽,也因此而投狱。

这一切的一切,令华教人士都视两大组织为一体的合称董教总,並誉为维护与发展华教堡垒,甚至尊为维护华教司令部。

如今,在乐见关丹获准兴建独中之际,却出现问题批文,虽说批文为官方法定文件,然而文件是人所制定,並非一成不变,若能凝聚力量力爭,如董总与教总恢復当年的董教总,进而结合关中董事部、校友会联总、华总,甚至商总等,或可把坏事转成好事;然而继续的自我分化,形同掉入批文魔障,以致无法共力解决问题,谁会为之高兴?经验歷练的董总与教总诸公,应更深悉箇中蹊蹺而不让有心人遂愿吧?(光明日报/好评文:谢良生)

 

董总教总愧对“族魂"

2013-06-10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刘汉良

董董总教总愧对“族魂”总与教总不幸闹翻,华教阵营恐將分裂,不啻是“亲者痛,仇者快”。

亲者痛,眼看董总与教总公开骂战,其中一方企图斗倒斗臭另一方,所有爱护华教,支持华教运动的人士和团体,莫不痛心不已。

仇者快,乍闻华教阵营陷入分裂危机,那些长期压制华教运动,一贯打击董教总的在朝极端政客,包括涉嫌典当华教权益的某些马华领导人,以及企图扼杀母语教育的反动势力,顿感雀跃。

谁是分裂华教阵营的始作俑者,不论是个人或某一方,谁若迟早一手摧毁由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胡万铎、陆庭諭等华教先贤和老一辈华教领导人所发起,並一生献身,以及无数华教志士前仆后继地推展的华教运动,则必將在华教乃至华社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

回顾历史,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却不幸只待成追忆。

50年代反对巴恩教育报告书、反对1952年教育法令、反对1956年拉萨教育报告书和1957年教育法令;60年代反对1960年达立教育报告书和1961年教育法令(领导这场华教运动的时任教总主席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和吊销教师准证)、爭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带头的时任教总主席沈慕羽被马华开除党籍)、发起创办独立大学;70年代反对马哈迪教育报告书、董教总草擬並获三千四百多个华团盖章支持的《华团教育备忘录》;80年代反对《3M制》、董教总颁佈《全国华团联合宣言》、成立“华团民权委员会”。

董教总分裂华教运动受衝击

董教总曾在各个历史时期展开波澜壮阔的华教运动,坚决反对一系列不利华教的政策与措施,以捍卫华教的生存与发展。

再者,在1982年,董教总决定走向政党政治,派出一批华教人士从政,加入国阵的民政党,尝试另闢一条直接爭取华教权益的政治途径;在1990年,时任董总主席林晃昇为首27位董教总和华团领袖加入民主行动党,冀能伸张人民的权利和意愿,使我国的民主制度更具意义。

不论是“加入国阵,纠正国阵”,还是“壮大反对党,促成两线制”,董总与教总当年毫无分歧,取得共识,以“董教总”的名义共同负责。

尤有进者,1987年爆发“华小高职风波”后,同年1027日先后共有106名人士包括华教人士在“茅草行动”中被捕,而董教总领导人包括时任董总主席林晃昇和教总主席沈慕羽也在內安法令下遭扣留在甘文丁扣留营,为华教运动牺牲个人的自由,令人肃然起敬。

在逾半个世纪的华教斗爭中,董总与教总一直同进退,並肩战斗,为何今时今日竟在关丹中华中学事件中產生“敌”我矛盾,导致华教阵营分裂,让华教运动受到严重的衝击?

没有人相信董总会像“林连玉精神奖”得主陈玉康所指控的“变相协助政府扑灭华教运动,沦为华教败家仔”,也没有人能接受董总对教总所作出的批判“炮製偽议题,为某些人士做坏事撑腰”。

董总与教总皆声称秉持“林连玉精神”,但却像是愧对“族魂”。(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2013年教师节的感言

2013/06/11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苦言

每一年的教师节,无论是政府或是社会人士都在歌颂老师的伟大。对于老师的辛勤劳动,人们总是用动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在社会人士的眼里,老师是个美丽、淳朴、善良的爱心使者。老师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社会。

唉,诸不知道一天的赞赏,让老师犹如在天堂甜蜜的住了一天,往后的364天可是在地狱中度过,真是可悲啊!

自从教育部实行PBS , 我们看到很多教学丰富的老师都提早退休。让自己早日脱离教学苦海,而年轻的老师唯有羡慕这些获得提早退休的老师。

现今的老师除了要应付繁忙的教务工作外,还得面对小皇帝的无理取闹。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很自然地恳求校长能够播出善解及包容之心意解决这些刻不容缓的问题,让他们走出困境,迎向阳光。可是很遗憾的,很多学校的老师都无法获得校长的谅解,反而被校长欺压。当学校有状况发生时,一旦老师提出本身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就会被校长误解成在无理取闹。显然的,在校长的眼里,那些勇于提出问题的老师就是有争论性及正在挑战着校方权威的老师,这些老师将会是校长的眼中钉,让人嗤之以鼻!

校长不应该认为老师的工作就只限于做好自己教书的本分及完成校方所制定给他们的任务。校长应该悉心接受老师提出的见解。发表言论的老师并不是在挑战校方,更不是为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旨在于妥善解决问题。所以理智的校长不应该把他们列为一位不符合儒雅身份的老师。争论的老师并不是一个无赖或是在街头混吃霸王的人,他只是有个血有泪教育工作者!

我看到了很多表现卓越的学校,它们都是在校长及老师共同的配合之下才达到成就。有一位曾经获得教育局颁发卓越校长奖的老朋友告诉我“要把学校办得好,身为校长的就要从人本出发,将老师放在主人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理解他们、解放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培养他们、感谢他们。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

一个管理卓越的校长总会把老师当成学校的主人。他们都会虚心地听取老师的意见及建议,同时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气氛,进而营造出“吾校是吾家”的环境。校长要加强与老师的交流,比如校长要常常与老师面对面地促膝谈心。心胸宽宏的校长才能够激发老师表达他们的见解。好的建议能够促进学校的人文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把校园的每一位成员带进入了“校兴我兴,校衰我耻”的高层境界。

唉!我在想,全马有多少位类似我这位管理卓越校长的朋友。这些日子以来,我们老师还不是一直在扮演着儒雅身份的老师吗?试想一旦每位老师都活在这种逻辑框架下,他或她还敢提出本身的见解吗?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老师该有的权益都被侵犯了。很遗憾的,老师只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原因何在?在大众的眼里:‘老师,是不能做出有辱斯文的举止。实际上,这只是“哑子吃黄莲,有苦难言”我在想,老师真的需要无时无刻带着斯文的面具吗?

如果我们要构建校园和谐文化,校长关键要处理好和老师的关系,要和老师和谐相处,充分调动老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艰苦拼搏,这是校园和谐的必要条件。

老师不应该继续地默默的无私奉献。我认为老师应该勇于把他们现实面对的境况和想法都表达出来,让校长及社会大众都懂我们的心声。如果你们不敢诉求或表达自身的见解,即便是别人愿意解决你们的问题,往往却会因你们保持沉默,而最终也无法加强解决。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们唯有继续受苦。而学校的人文发展也不能够向前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节”来了一次又一次,可是教师们的境况丝毫无助于改变。我对教师的存在境况深有体会,我万分同情教师的苦境因为我也是身历其境啊!

我希望校长能够了解到教师的体制,其实他们是处在圣化与俗化的矛盾体。在这种体制孕育出来的老师更应该获得校长的关注。校长应该多关注教师的心灵。一但教师获得你们的关注,那么老师工作起来才会心情舒畅、毫无怨言,随即得心应手,这将促成学校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校长,不要在塑造一位老师只懂得一味地付出及做着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

祝贺全国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不懂华文谈华教隔靴抓痒

2013-06-10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伍叔

不諳华文的叶娟呈受委为副教育部长,掌理华教事务,为华社服务,受到华教界的非议。叶氏不以为然。她说,不懂华文不会阻扰她把工作做好,因为她的身体流著华人的血液,她会维护华教。她的意思是,我们不要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她。

或许,叶氏的真诚不容质疑,但是,她会不会眼高手低,能否如愿以偿,相信是很大的疑问。

要一个不懂华文的人瞭解华教,深明华社的心声,虽然並非不可能,然而,即使她加倍做功课,也可能只懂表面的东西。一个人必须能读华文,看华文报纸,才能感觉到华社的脉搏,否则,需要通过翻译,或者通过其他语文的报章瞭解华教的问题,那是很难的事,近乎隔靴抓痒。

不懂华文难与华社沟通

我们知道,华教和华社问题,只有华文报章才会大事报导,英文报、国文报是不重视的,往往轻轻带过,甚至只字不提。所以,一个不能阅读华文报章的人,怎么能和华社心灵相通或共舞呢?

很简单,一个非华裔要想和华人交流,需要会说华人的语言,要不然,交流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你看,奥巴马总统派遣大使去中国,也要刻意挑选一个懂中文的人。

或许,这会如一些人所言,那只是纳吉的临时內阁,在巫统党选和马华党选过后,內阁將改组,到时,会有一位华教出身的人出任副教育部长,以处理华教事务。

让我们期待吧。(光明日报/好评文:伍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