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272 辑



华教各造不应互相残杀


2013/06/22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铎

为了关丹华社復办中华中学,从申请到批文以至今天其他事件的演变,一直层出不穷地爭论,使到董总、关丹董事会及教总为了统考发出爭论且针锋相对,造成华教空前未有的大震盪,加上各区域华团纷纷表態,使到关中问题加温,热炒。

关丹中学的爭论不休,剖析其原因一切都是华总会长暨关丹中华中学董事会主席方天兴的错。

以华总之尊,他不应插足华文教育这一环节。在华教520集会诉求之前一向不主张抗议请愿,竟在诉求大会突然出现並高调致词:「我们爱我们的国家,不是反政府,如果国家爱我们,政府也正视我们的话,也应该以同样的公平、合理、尊重並一视同仁对待全民教育,包括华教在內。」他的一番慷慨激昂,义正词严的谈话令关丹华社动容,之后他自动请缨参与关丹独中的申请工作,並且积极领导关丹独中工委会成为代言人,儼然以华教领导自居,避开有民间教育部之称的董总,而与马华高层领导人配合主导以吉隆坡中华中学形式申请双轨制的中学。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批准函就下达了。结果是一间「私立全新中学」,但批文则没有公布,內文详情则一无所知,而方天兴却一味隱瞒实情还说:「华社无需了解批文內容」並发出「见好就收」的言论制止他人的发语权。

批文在董总及各方舆论压力下,首次在网上曝光,原来是一间如假包换的「私立国中」。方天兴与马华巨头还是不肯承认它是国中,坚持说是「独中」可考统考。这话无异天方夜谭。首相纳吉曾说:「关丹中学是一所俯顺民意而特別开设的独立中学(並没有指定是华文中学),而且运作的条件是学生必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如果要考统一考试,那是你自己决定。」

报考SPM是这所关丹中学开办的唯一条件,也是国家教育的底线,但是方天兴及马华领导人还硬撑它是「独中」;以董总的三三制的课程为主,同时批文可以「边办学边修改」。这是方天兴自圆其说,强辞夺理的说辞。他以为自己与国家领导人有深厚交情,背后又有马华支持,认为可以得到批准,谁知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如今好几个月过去了,修改批文还是石沉大海。

因为他过于自信,误导了关丹华社和华团,认为方天兴能靠著一些特殊关係而得到恩准、关丹中学可以统考为主的错误观念。令我感到遗憾的是,一纸批文使到一班老战友与董总展开了一场对峙,互相数落、呛声,令好好的华教团体弄得鸡犬不寧。我希望大家站在维护华教的大前提下,停止隔空喊话、互相抨击,並放下身段,不要爭议,进行直接对话。我们要分清敌我之矛盾,寻求共识。要是彼此不让步,將会造成华社华教的大分裂,后果不堪设想,势必把百年华教几经艰辛得来的丰硕成果毁于一旦。

我要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教育发展大蓝图》正在虎视眈眈,隨时隨地威胁整个华教未来命运与发展。我们的內耗,正是他们乐见之事。最近前上诉庭大法官的言论要去除母语教育班,凸显出目前巫统另一些政治人物鼓吹单元教育政策,企图压制华、印小学,以一统天下。虽然这是个人的看法,但足以挑起单元种族主义政策的神经线,我们不得不妨。这是华教一大隱忧。

事实已摆在眼前,华教面对这样严峻考验的歷史时刻,希望各华教机构能尽早平息关丹风波,让华教队伍重整、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华教生存。

你愿意看见华族辛苦建立的教育堡垒会自我墮毁吗?这千古罪人谁来担当!

 

一个关中,各自表述


2013/06/21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邱向暉

从大选前至此,关丹中华中学董事部和董总互相喊话已经多月,看来已经来到死胡同。毋庸置疑的,山穷水尽的歷史和道理站在董总一方,柳暗花明的契机好像若隱若现靠向关中这一方,虽然一边办学一边釐清批文的结果分分钟与电影《边走边唱》的盲唱者一样,落得白纸一张。

首先,教育部已在其批文中刁难华社,留有3大爭议(附表)。


很明显,关中自己「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关中模式八重点》,已经歪离教育部批文。虽然关中提及较敏感和让人疑虑的问题,如:1)其教学媒介语以华语为主,兼授马来语和英语;2)学校行政用语以中文为主;3)实施「双轨制」,將以统考为主。但教育部的確更改去年520关丹復办独中的申请书,而且留下痕跡。如果有心人在若干年后,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以教育部批准的「关丹中华中学」来反噬原有的60间独中,到时,华社恐后悔莫及。

我在这里倒有个天方夜谭的「一个关中,各自表述」建议,那就是创造一个黑字白纸具文,但又可以模糊处理的存异空间。

「一个关中,各自表述」(简称各表一中)的精神是以各自表述关中和董总双方立场为大前提。有了这个大前提,双方才来討论和解释这所中学的法定地位——「教育部的关丹中华中学」和民间地位的「吉隆坡独立中华中学关丹分校」。

我认为董总可以主动开出各表一中的主要条件:1)关中需以董总和华社认可的「吉隆坡独立中华中学关丹分校」非官方身份,草擬一封正式的申请信件提交给董总来参加统考。2)此一申请信件必须每年更新,方才生效。3)每年更新的申请信件也必须附带各方重要谈话的文件,以便未来对簿公堂作准备,此乃董总作为势力平衡的「核威胁」。

剔除于统考之外

附件可以涵盖:1)陆庭諭还原当年马哈迪和董总交涉的文章(以英/国语翻译为主,方便以后在法庭上对质)。

2)当时首相纳吉的承诺(以英/国语为主,方便以后在法庭上对质)。

更进一步的是,3)万一教育部依据「关中模式」企图將60间独中改制,但由于董总只接触「吉隆坡独立中华中学关丹分校」,不曾接触过「关丹中华中学」,很明显「关丹中华中学」企图以「吉隆坡独立中华中学关丹分校」蒙骗董总和华社,身为受害者的董总只好名正言顺把「关丹中华中学」剔除于统考之外。4)为了尊重国家法律和教育部,剔除统考的「关丹中华中学」歷届的统考文凭將不被董总承认。5)万一教育部依据教育法令收回关中的批准信,责任在于政府、教育部和关中,无关董总和60间独中。

这些粗糙的想法或许並不完善,但希望能够拋砖引玉,让大家可以退一步之余,也望关丹人的梦想成真。

 

凝聚共识, 捍卫华教

2013/6/25 南洋商报/社论


扰攘了几十年的我国华文教育课题可说是压在我国华社一块“心头大石”,至今仍然无法彻底放下。我国独立50余年来,从华教先贤林连玉为捍卫华文教育奋斗开始,华教课题确实是举步维艰,虽然迈开了几个小步,然而至今似乎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华教当中包括华文小学与华文独立中学,该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如今更发展至不该出现的问题也出现了。几十年的华教课题,兜了一个大圈子,结果又再回到原点。

从华教奋斗的目标和历程来看,华教的几项重大课题如承认独中统考、增建独中、增建华小、师资短缺等问题至今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争取了这么多年,第13届大选前似乎已经见到曙光,然而大选过后,我们似乎觉得这些课题仍然在原地“转圈圈”,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政府对这些既存课题仍然处在商讨的阶段。

旧的课题尚未获得解决,如今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却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甚至在华社与华教团体当中也引起了意见分歧。连与董总并肩奋斗几十年的教总领导层最近也因关中批文问题发生歧见,在媒体上公开互相呛声。由此可见,关中批文引发的争议与问题已经不是一间学校的问题,而是攸关整个华教发展的课题。当然,华教当前的课题未必如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的“滚水煮青蛙”漫画所形容的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不过,华社与华团对华教问题如果不认真看待,这当中的隐忧一旦成为现实,对华教未来的发展确实存在着极为不利的因素。

教育部此前推介的《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出现一些不利于多源流教育及母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并有企图贯彻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的意图,边缘化华小、淡小与独中。这些不利于华教发展的因素理应获得华教团体及华社的足够关注。我们认为,教育大蓝图中的一些政策和措施才是华教真正的隐忧。如果教育大蓝图报告中一些不利于华教的政策或条文没有获得修改,一旦将来成为法令,那才是华小与独中“变质”的开始。

正如林连玉基金会主席拿督杜乾焕说的:“搁置争议,寻求共识;步伐一致,共赴艰难”,华社与华团应暂时搁置关丹中华中学批文的争议,枪口一致对外,争取修改《教育大蓝图》中一些不利华教的条文与措施。华教组织如果不进行协调,团结一致,只会造成不必要的内耗,进一步分裂华教队伍。

我们希望董总、教总及主要的华社团体应该凝聚力量,在捍卫华教权益的大前提下达成共识,避免内耗,这才是明智之举。

 

评析教育大蓝图

2013/06/20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谢诗坚

马来西亚政府在去年推出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年)的初步报告引发了爭议;尤其是华团及华社反映出对报告书的看法。为此大將出版社委託双紫主编一本关于剖析大蓝图的专集,在2013年初出版是值得参考的评析资料。

虽然这本专辑不是大块头的文章,但內中触及的都是侧重教育大蓝图的指导思想而力促政府给予正视;尤其不能同意大蓝图中仍然蕴藏著单元教育的思维,以致华教团体担心会逐渐地腐蚀华校的未来而朝向单元教育的方向发展。

除开其指导思想不受华教团体认同外,它在整体概括性地呈现我国未来的13年教育的兴革,而且也回顾自独立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也是不可否认的。例如在1957年独立时,我国有近半人口未受正规教育,只有6%的学童有机会接受中学教育,而仅有1%的学生进入中学后期的教育。

但经过50年的变化,截至2011年,马来西亚適龄的学童有94%进入小学受教育,进入初一至初三(初级中学)的学生高达87%,而继入高级中学(高中)的也已增至78%。这种高比例的受教育的数目虽然比新加坡及韩国为低,但已几乎高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

很显然的,教育大蓝图是雄心勃勃地要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人」,以便能为国献身,也就不得不承认在数理及科学教育上的落后,通过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PISA)及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我国学生在阅读及数理科的比赛考试中排名在泰国之后,只较印尼好些,远不如先进国家的水平。为了追上先进国的水平,我国希望在15年內,排名得以提升1/3位;更希望在2020年时,城乡的教育差距能减少50%,而不至于太过悬殊。

「大马民族国家」概念

在这方面,马来西亚在教育开支上,只在泰国之后,超越香港、韩国、新加坡乃至日本是堪可告慰和引以为荣的,足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不过,整体而言,这份《2013-2025年的教育发展大蓝图》是同样依据1996年的教育法令提出的,与《2001-2005年的教育大蓝图》及《2006-2010年的教育大蓝图》的思维没有太大的差別,也没有离开建立「马来西亚民族国家」(Negara Bangsa Malaysia)的指导思想,因而被董总认为仍然推进单元教育而不是多元教育。

所谓「马来西亚民族国家」的概念是于1990年由时任首相的马哈迪所提出。他希望用30年时间为马来西亚打造成一个先进国,因而提出2020宏愿,间中也希望能落实「一个马来西亚民族」。但转眼经过23年了,离开2020宏愿只有7年,而马来西亚的各民族依然自我分类和归类,未能有条件形成一个被认可的马来西亚民族的社会。因此在马来西亚民族形成之前,推行多元教育是必然和必要的。也就是说,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远远不是时候。

针对「马来西亚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我们也要实事求是的探討,因为这样的概念是有別于建立一个「现代性」的国家。换句话说,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与建立「现代性」的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指导思想。「现代性」讲求的是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而不採用强制性手段。

新大蓝图的保守性

就策略性而言,我们注意到这份新的大马教育大蓝图正在全面的强调国文和英文两种语文的同时,而忽略了其他语文的重要性。正当欧美国家通过孔子学院鼓励学习中文热潮的当儿,身为亚洲一份子的马来西亚竟然绝口不提华文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不仅是说不过去,而且也是偏颇的。很显然的,这是对占24%华族人口的文化的掉以轻心和失敬,比起欧美国家来说,我们的政策是保守和不开放的,仍然存在固有的单元或至多双语的思想而已。

还有政府也没有提及78间国民型中学的未来与发展方向,似乎遗忘了改制中学也具有保存华文文化的权利。再者国民型中学被批准增设也应重新审视其法定地位和权利,不能含糊其词或「妾身未明」地任由解读,到底是国民中学或华文中学?

大蓝图对于独中更是轻描淡写,把它归为第四类。虽有学生66750人,但它所受的对待也与过去没有两样,一切得靠自己。反倒是有跡象显示,国际学校正在方兴未艾,將从目前的71间增加到近百间。由此可见,英文市场还是比较吃香的。英校的回流正透过国际学校来彰显。这也体现在目前的第三份大蓝图所展示的国英教育在齐驱並驾的发展。

除此之外,整个大蓝图也没有分出华小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地位。依然要强化国语科的教学。教总形容此举意图「国小化」华小的措施又是有针对性的以做出必要的纠正。

教育跳出政治枷锁

其实,马来西亚各源流小学,当中以国民小学占最大比数。例如在2012年,国小生共有227万人,华小生60万人及淡小占10万人。因此归根究底还是以国小生作为教育迈进的重点,也就出现忽视或顾不上华小及淡小的需求了。比如全马有1294间华小中,竟有537间属于「微型华小」(指学生人数不超过150人的),佔了41.63%,如果政府再没有关照的话,恐怕不久之后会有更多华校被迫关门大吉。这对要普及教育的我国,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在中学方面,共有学生2百余万名。国民型中学只佔12万名,而独中也只佔6万余名,合起来也不过18-19万名之间,占总中学人数10%不到,因此未来的日子,华校还得靠自己,除非教育大蓝图的整个思维有所改变,放弃单元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思路,用多元视角看问题;用「现代性」的理论来建设国家和推动教育大蓝图,朝向一个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方向前进,否则华校仍然摆脱不了政治的干预与束缚而继续没完没了地在爭议著,直到有一天当华教从政治的枷锁中释放出来后我们才能看见明朗的晴天。究竟在何时显露曙光我们不知道?但当下我们期望政府能修改第三大蓝图,使之与国际接轨,不再陶醉在单一思维的政策中。既然「马来西亚民族国家」还未形成,没有模式可以参考。这就是我们不赞成教育大蓝图的指导思想的因由。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作者的其中一篇文章《华文教育逆流而上》,將辑在剖析《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的书籍中。此书售价马幣20元,各大书局均有代售)